“六经钤万病”,“仲景六经为百病立法非为伤寒一病主法”。杜氏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对肾脏病的急慢性肾炎、肾盂肾炎进行了深入研究,认识到这类肾脏病在早期多与外感有关,并常常因外感而发病或使病情加重。因此,肾炎、肾盂肾炎与外感有着内在的联系,与六经病证十分相似,初步形成了肾炎病六经辨证纲领,现简介如次:
一、太阳病期
1.太阳经证:急性肾炎多在链球菌感染1~4月后起病,感染后病人多表现为发热恶寒、头痛、咽痛、腰痛、脉浮数等。或素有肾炎,复感外邪,内外相应,旧病又发。此为外邪侵犯太阳,经气不利所致。治当发汗解表,开鬼门以利内湿。一般以经方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为通治之方。若表证较重者,当详辨属风寒或风热,风寒者酌用麻黄加术汤或麻杏薏甘汤;风热者,可选用越婢加术汤或麻杏石甘汤或银翘散化裁。
急性尿路感染,特别是急性肾盂肾炎,在早期除有尿频、尿急、尿痛等尿路刺激征外,常伴见有发热、恶寒、头痛,或咽喉疼痛等外邪初犯太阳经之表现。除用上述方法外,还应辅以清热解毒及清利湿热之品。
2.太阳腑证:急性肾炎在链球菌感染后若治不得法,或失治,误治,约经过1~4周,上述太阳经证不解,或部分消失,可继之出现颜面、眼睑及四肢浮肿,此为太阳表邪循经入腑,影响膀胱气化,水气内停。因此,肾脏病初期浮肿出现与否,可作为病邪在经在腑的重要标志之一。
此时治宜宣化膀胱,利水消肿,兼以疏泄外邪,方用五苓散为主。若水湿较甚,浮肿明显者,可用五苓散合五皮饮;表邪仍甚者越婢加术汤合五苓散化裁。
若病邪深入,或病久不愈,邪入下焦,与血相结,障碍膀胱气化不行,症见少腹结胀硬满,小便不畅,面肢浮肿,泛恶欲吐,烦躁不宁,脉沉结,舌质暗紫。治当活血化瘀,方用桃核承气汤为主以治之。
二、阳明病期
1.阳明经证:急性肾炎或急性肾盂肾炎表邪不解,治疗失当内传阳明。亦有素体热盛之人,在罹患肾炎或肾盂肾炎之初,不经太阳而直犯阳明。临床常见有发热、口渴、尿黄赤不利、面肢浮肿,脉数,舌红少苔等,治当育阴清热利水,方用白虎汤合猪苓汤为主化裁。
2.阳明腑证:急性肾炎或急性泌尿系感染,外邪不解,传入阳明之腑。或胃有宿食,肠中积滞化热化燥,形成阳明腑实,或慢性肾炎日久,阴津损伤,误用大量辛温渗利之品,伤津助热,化燥化热,与胃肠糟粕互结,成为阳明腑实,症见腹胀满,大便秘结,午后潮热,唇干,舌红、苔黄燥,可随证选用三承气汤以治之。临床观察,慢性肾炎尤其是尿毒症期,随着以大黄为主的方剂的应用,大便通畅,其肾功能可随之而改善。因此,对于体质不衰,只要见到大便硬结,不必具备潮热、谵语等典型症状,皆可投予。阳明燥热结滞一除,肠道通畅使体内邪毒有外排之机。
三、少阳病期
急性肾炎患者,若素体正气亏虚,一发病即可直犯少阳。或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慢性肾衰,特别是慢性肾盂肾炎,又常易因感受外邪而引发或遇劳即发。本病病程日久,正气亏虚,甚至正气虚衰,一感外邪,最易涉及少阳,以致正邪分争,枢机不利,胆气内郁。临床表现除该病的自身特点外,以心烦喜呕,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小便不利,汗出不畅,易反复感冒为特征,故治以和解少阳,扶正达邪,用小柴胡汤或柴苓汤化裁。
四、太阴病期
急性肾炎失治误治,日久不愈,易发展为慢性肾炎。此时病情可能由三阳转入三阴,标志着邪气的深入发展。肺属太阴之脏为水之上源,主通调水道;脾亦属太阴居中焦,主运化水湿。
病至太阴,肺脾气虚,水湿不布不运,常有水肿反复发作,中气下陷,统摄无权,则精微下漏而见大量蛋白尿。同时,尚伴有体倦乏力,纳差,食后腹胀,舌淡胖有齿痕,脉弱无力等症。治当补脾益肺,可选用理中汤、参苓白术散等。病至太阴,预后不如病在三阳,但正气虽伤而尚未至衰,若抓紧治疗,尚能扭转病机,逐渐向愈。若此期治疗不力,正气进一步损伤则易传入少阴、厥阴,至病情进一步复杂化。
五、少阴病期
1.少阴寒化证:各种肾脏病日久不愈,进一步耗伤正气,皆可传入少阴。病至此期,肾阳亏虚,温化无权,水液泛溢则颜面及肢体水肿;肾虚不能藏精至精微下泄,尿蛋白日久不消,机体失于温养,则畏寒怕冷;腰为肾之腑,肾阳不足则腰膝酸软而痛,同时还可见到小便不利或小便清长,夜尿量多。治当温阳利水,轻者可用金匮肾气丸化裁,若水肿重者,可用真武汤为主治之。
慢性肾炎及肾病综合征若肾阳不足,复感外邪,水肿加重者,证属太少两感,宜麻黄附子细辛汤合五苓散化裁。
2.少阴热化证:肾脏病日久,除损伤肾阳外,亦有不少病人以肾阴不足为主要表现,究其原因,或素体阴亏,或过服辛燥渗利之品,特别是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日久,皆可损伤真阴,从而水气内停,真阴不足,成为少阴热化证。此类病人多水肿不甚,腰膝酸软,五心烦热,口干喜饮,耳鸣耳聋,舌红少苔,尿检验有蛋白及红血球等。当育阴利水,宜猪苓汤、六味地黄丸随证化裁。无论急性或慢性肾炎,只要以咽痛为主要表现者,可以合玄参麦冬甘草桔梗汤化裁投之,以护少阴心肾之阴兼清热利咽。
六、厥阴病期
肾脏疾病后期,除肾功能不全外,还常累及心脏、血管、胃肠、神经、血液、骨骼以致皮肤等器官。其病情往往虚实互见,寒热错杂,病机复杂多变,其病邪已深入厥阴,预后不良。慢性肾炎后期,多肝肾亏虚,肝阳偏亢,肝风内动,则血压持续偏高,日久不降,甚或伴见四肢抽搐。当在详辨阴阳虚实的基础上灵活施治,可适当加用柔润及镇肝熄风之品。对于尿毒症病人,因真阳衰败,浊毒内留,影响脾胃,致呕吐不止,此时,当以大黄附子汤加味保留灌肠,亦可内服真武汤,以温阳泻浊。至于阴虚失摄,热毒交迫,水瘀互结,瘀阻脉络所出现的大便色黑,或吐血、咯血等,则以当归桃仁承气汤合大黄附子汤化裁等。总之,邪陷厥阴,病机复杂多变,非一方一法可贯穿始终。临证当依据具体情况,灵活辨证,恰当用药,庶可逆转病机,促其向愈。
运用六经理论指导肾脏病的临床治疗,仅是一个初步尝试。应当看到六经分期虽有一定的阶段性,但肾脏病在临床上往往形成合病并病等,应据证立法选方遣药,以应病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