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法,也叫泻下法、攻下法,是运用具有泻下或润下功能的药物,治疗里热证的一种方法,它具有通导大便、消除积滞、荡涤实热和攻逐水饮的作用。在医门八法中,也是一种常用的治法。
六腑以通为用,如实邪积聚在里,浊气不降,就会发生脘腹胀满,腹痛拒按,大便秘结,不思饮食等一系列里热证,这时就要运用下法,排出在里的实邪热结或积滞,使腑气通畅,症状得以缓解或消除。所以,下法的治疗作用,有如下三点:其一是驱除积滞。凡宿食、燥屎、虫积、停饮、蓄水、顽痰、瘀血等等有害物质,蓄积体内,产生病变,下之则邪去正复,这就是通常讲的“推陈致新”。
其二是清热泻火。火热之邪,充斥表里,弥漫三焦,邪盛伤阴,势如燎原,当宜急下存阴,这就是通常讲的“釜底抽薪”。
其三是润肠通便。凡津液不足,脾弱肠燥,大便燥结,宜润而下之,这就是“增水行舟”。
柳宝诒说:“胃为五脏六腑之海,位居中土,最易容纳。邪热入胃,则不复他转。故温热病热结胃府,得攻下而解者,十居六七”(《温热逢源》)。可见,下法在温热病治疗中占有很重要地位。凡温热病有形实邪内结,诸如燥屎、积滞、瘀血、积聚等证,皆须重用下法,使内结之邪从下而解。
一、温病下不嫌早
温热病临床使用下法,在我国医药发展史上,曾经产生过“下不宜早”和“下不嫌早”的两种意见,并且发生过激烈的争论。《素问·热论》指出:“其未满三日者,可汗而已;其满三日者,可泄而已。”《内经》是主张下不宜早的。黄元御在《温疫病解·三阳传胃篇》中也是提倡下不宜早的,他认为:“温病内热素炽,断无但在经络不传胃府之理。……但胃热大作,必在三日之后,经热不解而后府热郁勃,此自然之层次……若三日以外,府热已作,则攻泻之法乃可续用。”“……肠胃未至燥结,则滋阴不须承气,即燥结未甚亦当俟之……若燥热隆盛,则三四五日之内俱可泄下,是当用伤寒急下之法。”吴又可不赞成上述的主张,提倡下不嫌早。他在《瘟疫论》一书中,一再强调说:“勿拘于下不嫌迟之说,应下之证,见下无结粪,以为下之早,或此为不应下之证,误投下药,殊不知承气本为逐邪而设,非专为结粪而设也。”“大凡客邪,贵乎早逐,乘人气血未乱,肌肉未消,津液未耗,病人不至危殆,投剂不至掣肘,愈后亦易早复。”戴北山也是赞成下不嫌早的,他在《广瘟疫论》一书中说:“一见舌黄、烦渴诸里证,即宜攻下,不可拘于下不嫌迟之说。”杨栗山在《伤寒温热条辨》一书中,全面地阐述了伤寒下不嫌迟和温病下不嫌早的理由,指出:“伤寒里热方下,温病热胜即下,其治法亦无大异。但伤寒其邪在表,自气分而传入血分,下不嫌迟。温病其邪在里,由血分而发至气分,下不嫌早,其证不必悉具……”。
为什么伤寒下不嫌迟,温病下不嫌早?戴北山和柳宝诒两位医学家谈得十分清楚。戴北山指出:“温病下法,亦与伤寒不同,伤寒下不嫌迟,温病下不嫌早。伤寒在下其燥结,温病在下其郁热。伤寒里证当下,必待表证全罢;温病不论表邪罢与不罢,但兼里证即下。伤寒上焦有邪不可下,必待结之中下二焦方可下;温病上焦有邪亦可下,若必待结至中下二焦始下,则有下之不通而死者。伤寒一下即已,仲景承气诸方,多不过三剂;温病用下药,最少三剂,多则一二十剂者。”柳宝诒说:“伤寒热结胃府者,粪多黑而坚燥;温病热结于胃者,粪多酱色而溏。藜藿之子,热结者粪多栗燥;膏粱之人多食油腻,即有灼热,粪不即燥,往往在热蕴日久,粪如污泥而仍不结为燥屎,此不可不知也。有便泄稀水不行者,此热结旁流也,古法用大承气,吴鞠通改用调胃承气甚合。”他还指出:“热结而成燥屎者,行一二次后,燥屎已完,邪热即尽;若溏粪如烟膏霉酱者,或一节燥,一节溏者,此等症,其宿垢最不易清,即邪亦不易净,往往有待一二日再行至五六次,多至十余次者,须看其病情如何,以定其下否,慎勿震于攻下之嘘声,遂谓已下而又不可再下,因之留邪生变,而受养痈之实祸也。”戴北山着重介绍了温病与伤寒使用下法的不同之处,柳宝诒则着重介绍温病的攻下,主要是依据大便的色泽和质地为标准。所有这些,对温病临床治疗,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因此温病下不嫌早是有理论和临床根据的。但应该指出,柳氏所谈的“粪多酱色而溏,粪如污泥,便泄稀水和便溏如烟膏霉酱”等,都可应用下法的主张,是不够全面的。在实际临床中,除了观察粪便的色质以外,还要结合了解大便的臭气,配合其它方面的诊断,才能周匝无遗。因为临床若见粪如酱色,但无臭气,此乃里无郁热之象,不宜攻下;或者症见便泄稀水,但其气不臭,也未必是热结旁流,常常是湿困太阴,清气下陷之证。否则,单凭大便色质(溏薄、稀水、霉酱)作为攻下的依据,会贻误病情。
二、温病临床常用的下法
温热病最易化热化燥,大多有伤津的特点,所以一般都以攻下(峻下)为主。临床上常用的下法有如下几类:
1.苦寒攻下:就是用苦寒之品攻下胃腑实热。此法
适用于邪实正气未衰,亦无兼证的情况。主要症状是壮热、便秘、腹部胀满、烦躁谵语、舌苔焦黄起刺,脉沉实有力的阳明腑实证,或热结旁流,或热盛痉厥。代表方为大承气汤。如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一书中指出的:“面目俱赤,语声重浊,呼吸俱粗,大便秘,小便涩,舌苔老黄,甚则黑有芒刺,但恶热,不恶寒,日晡益甚者,传至中焦,阳明温病也。脉浮洪躁甚者,白虎汤主之;脉沉数有力,甚则脉体反小而实者,大承气汤主之。”“阳明温病,面目俱赤,肢厥,甚则通体皆厥,不瘈疭,但神昏,不大便七八日以外,小便赤,脉沉伏,或并脉亦厥,胸腹满坚,甚则拒按,喜凉饮者,大承气汤主之。”大承气汤用大黄苦寒泄实,泻火解毒;芒硝咸寒润燥,软坚破结,是本方的主药,以荡涤胃肠结热,攻下肠内积粪;厚朴苦温,宽中行气;枳实苦寒,破气消积导滞,是本方的佐药,以消除痞满。本方泻下药与行气药相配伍,可使泻下作用增强,有峻下热结之功,是寒下法中的峻剂,是苦寒攻下法的代表方剂。
根据大承气汤方的作用,归纳其适用范围,是“痞、满、燥、实”四症。“痞”,是指胸脘部有压重闷塞感,脘部按之板硬;“满”,是腹部胀满;“燥”,是指肠燥,肠内有硬结的粪块而见大便秘结、舌苔干燥等症状;“实”,是指腑实,即肠内有宿食积粪等有形的实邪。本方选用枳实、厚朴、芒硝、大黄四味药物,就是分别针对“痞、满、燥、实”四种症状的。故在临床应用时,其药味加减和用量比例,可根据“痞、满、燥、实”的轻重,灵活运用。例如《医宗金鉴》上说:“诸热积结于里,而成痞、满、燥、实者,均以大承气汤下之也。满者,腹胁满急䐜胀,故用厚朴,以消气壅;痞者,心下痞塞坚硬,故用枳实,以破气结;燥者,肠中燥屎干结,故用芒硝,润燥软坚;实者,腹痛大便不通,故用大黄攻积泻热。然必审四证之轻重,四药之多少,适其宜,始可与也。”2.滋阴攻下:是攻补兼施,邪正兼顾的一种攻下法,适用于既有阳明腑实证,又兼阴虚津伤者。如《温病条辨》上讲的“阳明温病,下之不通,……津液不足,无水舟停者,间服增液,再不下者,增液承气汤主之。”本方用玄参苦咸微寒为主药,壮水制火,既能治津液干涸,通畅二便,亦能治腹中寒热积聚,并能解除热结;麦冬治心腹结气,有能补能润能通之功,用以为佐;生地味甘微苦而寒,有清热、滋阴之力;再入大黄、芒硝泻火攻积,软坚破结,诸药相伍,具有滋阴增液,通便泻热之功,增其液而下之,增水行舟,是滋阴攻下的代表方剂。
3.益气补阴攻下:本法也是攻补兼施,邪正兼顾的一种攻下法,临床适用于气阴两伤,正虚邪实的阳明腑实证。如《温病条辨》上说:“阳明温病,下之不通……应下失下,正虚不能运药,不运药者死,新加黄龙汤主之。”方用甘草之缓急,合人参以扶正补气,微点姜汁,宣通胃气,代替枳壳、厚朴之功,与人参相合,最宜宣通胃气,加麦冬、生地、玄参,既能保津,又能散聚;姜汁能宣气分,当归能宣血中气分。再入大黄、芒硝泻火攻积,软坚破结,是益气补阴攻下的代表方。
4.解表攻下:本法是治疗表证未解,里实已成的常用方法。温疫初起,症见憎寒发热,头身疼痛,心烦溲赤,口舌生疮,大便秘结,腹胀满按痛,苔黄白相兼,舌质红,脉象浮数或细数,治宜解表攻下,增损双解散主之。方用蝉蜕、薄荷、防风、荆芥、僵蚕疏风解表;大黄、芒硝通腑泄热;黄连、黄芩、栀子、连翘、石膏、滑石清解气热,桔梗宣通气机。诸药相配,共奏解表通腑、泄热清里之效。此法攻下不使表邪内陷,解表亦无贻误病机之虞。
5.宣肺攻下:本法是治疗肺与大肠同病,邪热壅肺、肺气不降、肠燥便秘、腑气不通的常用方法。主要见症是壮热、便秘、喘促不宁、痰涎壅滞、脉右寸实大等。如《温病条辨》指出:“阳明温病,下之不通,……喘促不宁,痰涎壅滞,右寸实大,肺气不降者,宣白承气汤主之。”方以杏仁、瓜蒌、石膏宣肺降气,化痰润肠;以大黄攻下结实。此乃脏腑同治之良方。
6.清肠攻下:本法是两解大小肠热结的治疗方法。阳明腑实,下之不通,小肠热盛,下注膀胱,症见壮热、便秘、左尺牢坚,小便赤痛,时烦渴甚,如《温病条辨》上所说:“阳明温病,下之不通……左尺牢坚,小便赤痛,时烦渴甚,导赤承气汤主之。”药用黄连、黄柏之苦以通火腑;大黄、芒硝承胃气而通大肠;赤芍、生地清热滋阴。诸药相伍,既能清热滋阴利尿,解膀胱水热互结,又能攻下胃肠结热,乃双解大小肠热结之良方。
7.导滞攻下:本法也叫导滞通腑,是治疗郁热积滞的常用方法。适用于郁热夹积滞交结胃肠,症见腹脘痞满,恶心呕逆,便溏不爽,色黄如酱,肛门灼热,舌苔黄厚等。方用枳实导滞汤主之,药用山楂、神曲消导化滞,黄连燥湿清热,连翘轻清宣泄透热,木通利湿,合小承气汤泄热,诸药为伍,共奏消积导滞之效。
8.逐瘀攻下:本法亦叫通瘀破结,是治疗血热灼阴、凝而成瘀的常用疗法。温病深入下焦蓄血,症见少腹硬满急痛,大便秘结,小便自利,其人如狂,漱水不欲咽,舌紫绛,脉沉实者,急宜逐瘀攻下,桃仁承气汤主之。如《温病条辨》上说:“少腹坚满,小便自利,夜热昼凉,大便闭,脉沉实者,蓄血也,桃仁承气汤主之,甚则抵当汤。”药用当归、赤芍、桃仁、丹皮活血散瘀,大黄、芒硝荡涤热结而通畅气机,共奏凉血清热、攻逐瘀结之功。
9.开窍攻下:本法是治疗痰热蒙蔽心包而兼大肠燥结的常用疗法,主要见症是邪闭心包,神昏谵语,大便闭结,饮不解渴,急宜开窍攻下。如《温病条辨》指出:“阳明温病……邪闭心包,神昏舌短,内窍不通,饮不解渴者,牛黄承气汤主之。”药用安宫牛黄丸加大黄9克同服,用牛黄丸开手少阴之闭,入大黄急泻阳明,以救足少阴肾液之消亡,上下同治,方可两全,此乃两少阴合治法。
三、温病使用下法应该注意的问题
下法治疗温病虽然奏效迅速,应用较多,但必须审证度势,察邪之盛衰,病位之高下,兼邪之多寡,正气之强弱,病势之缓急而善为之。否则,用之不当,为害甚大。所以温病使用下法必须注意如下几个问题:
1.温病表邪未解者,一般不宜使用下法,即使已兼里热的,也只能先表后里或解表与通下并用。
2.正气虚弱者须慎用下法,如正虚而邪实非下不足以去病者,则应采取攻补兼施,寓补于泻的方法。
3.孕妇不宜任意攻下,防止损伤胎气,引起流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