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某某,男性,45岁,初诊时间:1987年9月18日。
主诉:胃脘部疼痛反复发作10余年,加重20天。
现病史:患者10余年前即渐出现胃脘部疼痛,后加重,服药后症情时轻时重,近20多天来因饮食不适而使胃脘部疼痛加剧,呈阵发性,痛甚时常反射至肩背部,空腹时痛甚,食后稍缓,伴呕吐酸苦水,口干苦,渴欲饮水,纳食较差,大便偏干,二日一行,小便黄,经用中西药治疗两周,疼痛未见明显缓解,往某某医院检查,诊断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舌边紫中心苔黄腻,脉弦。
诊断:胃痛。辨证属肝胃不和,气血瘀阻。
治法:疏肝理气,化瘀止痛。
方药:金铃子10克、元胡6克、乌贼骨10克、马尾连6克、吴萸1.5克、炒五灵脂10克、蒲黄6克、陈皮10克、枳壳10克、香附10克、佛手6克、煅瓦楞子10克。7付。
二诊9月25日:药后胃脘部疼痛较前减轻,但夜间似偶有疼痛及泛吐酸水。原方加重化瘀止痛之品。
处方:
炙刺猬皮6克、炒九香虫6克、炒五灵脂6克、三七粉(冲)3克、马尾连6克、吴萸15克、香附10克、金铃子10克、煅瓦楞子12克、白芍10克、乌贼骨15克。
三诊10月12日:前方连服14剂,胃痛已完全消失,吐酸停止,饮食如常,临床治愈。
评析本案患者胃痛已10余年,虽经多方治疗,仍时轻时重终未痊愈,已成顽固之疾。
此次病情加重,虽然空腹时痛甚,进食后稍缓,似是脾胃虚弱之证。但伴见呕吐酸苦水,口干口苦,口渴欲饮,小便黄,大便干,又非脾胃虚损之象。董氏辨证从呕吐酸苦水着眼,辨为肝胃不和,再据“初病在气,久病入络”之理,又兼气血瘀滞,故拟疏肝理气,化瘀止痛之治,取金铃子散、左金丸、失笑散为基本方,以左金丸清肝制酸,金铃子散、失笑散疏肝理气、活血通络,再配以枳壳、陈皮、佛手理气和胃通降,更用煅瓦楞、乌贼骨以增强制酸之力。服药后胃痛泛酸即减,二诊再加刺猬皮、九香虫、三七粉强化行瘀止痛之功,胃痛即止。
刺猬皮、九香虫乃董氏治胃痛常用对药,一寒一温、一气一血、一理一降,调气行滞,化瘀止血,对疼痛日久,入血伤络者,收效甚捷。在辨证的基础上加用二药,疗效显著,10余年胃痛,从此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