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某某,男,44岁。
1977年8月26日初诊。
主诉:
1975年患急性黄疸型肝炎,经治疗后好转,但常反复出现右胁部疼痛。近一个月来黄疸逐渐加深,黄色鲜明如橘子色,伴小便短黄,大便干结,纳食尚可,右胁及胃脘部胀满疼痛,下肢轻度浮肿。按腹部平坦柔软,未叩及移动性浊音,肝肋下1.5厘米,脾肋下1厘米,质中。
颜面及颈部有散在蜘蛛痣。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查肝功能:黄疸指数50单位,凡登白试验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麝香草酚浊度15单位,絮状试验(±),转氨酶106单位。蛋白电泳:A50%,α16%,α26%,β3%,γ34%。西医诊断:黄疸型肝炎,早期肝硬化。
辨证:湿热蕴结,土壅木郁,胆液外泄。
治法:清热利湿退黄。
处方:
茵陈30克、栀子10克、大黄5克、龙胆草10克、郁金10克、车前子10克(包)、黄柏10克、黄芩10克、滑石12克。
二诊9月10日:服上药12剂,药后大便通畅,小便黄赤如茶,量增多,右胁痛及脘胀满均减轻,黄疸渐退,精神状况好转,舌暗红,苔黄腻,原方加柴胡、赤茯苓。
处方:
柴胡10克、茵陈30克、栀子10克、大黄5克、龙胆草10克、郁金10克、车前子10克(包)、赤茯苓12克、黄柏10克、黄芩10克、滑石12克。
三诊9月16日:服上方6剂,黄疸消退,肝区按之稍有胀痛,胸闷,纳差,大便畅,蜘蛛痣(+),舌质暗红,苔黄腻化薄,脉弦细,前方加活血化瘀药再进。
处方:
柴胡10克、茵陈30克、栀子10克、大黄10克、丹参30克、赤芍12克、郁金12克、车前子30克(包)、香附10克、黄柏10克、苍术10克。
四诊9月26日:上方又服10剂,诸症均减轻,再以上方出入续服近30剂,诸症消失,复查肝功能及蛋白电泳均恢复正常,临床治愈。
评析本案患者两年前曾患急性黄疸型肝炎,虽然经过治疗,但未完全治愈,其右胁部反复出现疼痛,表明肝的疏泄功能尚未完全恢复。近月来黄疸逐渐加深,正是原病发作加重的表现。其黄疸色黄鲜明,又见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苔黄腻,脉弦数,当属湿热俱重之证。又由于旧病迁延日久,不但木郁土壅、肝脾不调,而且久病入络,故又见下肢浮肿,颈面出现血痣,两胁触及痞块,其病情已重可知。《内经》云:“湿热交蒸,民当病疸”,而《金匮》有“脾色必黄,瘀热以行”的记载。董氏宗经之旨,以茵陈蒿汤清利湿热、通腑退黄,因热毒瘀阻较重,故加龙胆草、黄柏、黄芩等苦寒之品以清泄肝胆之热,加滑石、车前子利湿清热使湿热有去路,加郁金解肝胆之郁结以化瘀消疸。黄疸消退以后,肝胆郁阻未能立即消除,又于三诊时,在清热解毒利湿药中加入香附、丹参、赤芍以行气活血,加苍术燥湿理脾。如是调治月余,诸症得以消失,肝功能及蛋白电泳复查均恢复正常,病终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