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某,男,88岁,住院号:064295。1990年12月20日初诊。
主诉:右上腹疼痛伴身黄、目黄、小便黄1月多。1月多前突发恶寒发热,右上腹疼痛伴恶心、呕吐,于某省级医院经抗感染等治疗,体温趋近正常,仍右上腹疼痛、恶心或有呕吐,并发巩膜发黄,呈进行性加重。B超示:“左右肝内胆管扩张、胆总管扩张、疑下段梗阻”。4年前曾作“胆囊切除术”。因患者持续黄疸不退,已不思饮食半月余,大肉已脱,疑有恶性病变,动员家属作善后准备,因寄一线希望转住我院治疗。其证目黄、身肤黄而晦暗,小便黄浊,倦卧病床,声息低微,右胁胀痛,按之增剧,或有呕恶,不思饮食,更厌闻油腻,腹满胀,大便已数日未解,小便黄浊,舌紫黯,苔白腻中黄,脉细滑数。此证属寒湿内困于脾胃,胆液瘀阻,致脾失健运,胃失和降,胆液失于疏泄而外迫于肌肤而病黄疸,又缘年近九旬,病久正虚,法当温寒利湿、化瘀退黄,寓补于通,补虚泻实也。方用茵陈术附汤加减:
茵陈30克、栀子12克、制附片20克、猪苓15克、泽泻15克、党参30克、厚朴15克、苍术10克、白芍15克、鸡内金20克、芒硝10克、甘草5克、法夏10克,浓煎少量频服,日1剂。
12月23日,恶心、呕吐已止,右上腹疼痛减缓,黄疸未加重,能进少许流汁及清淡之饮食,精神稍振,唯大便尚未下,时有腹满,舌质同前,苔中见黄,脉见缓和。守原方加酒军5克。
12月30日,服上方两剂后大便已解,多夹腐秽浊沫,小便增多,腹痛大减,思饮食有饥饿感,黄疸已见减退,无恶寒发热,苔仍白腻,脉沉而滑。去硝黄,加藿香15克,每日1剂。
1月5日,皮肤黄染已退,巩膜黄染消退,饮食渐已恢复,已停输液等支持疗法。舌苔已转白滑,胁胀、脘痞已消,大便色黄成形,能起床而坐,饮食仍以低脂半流饮食为主,守上方加鸡内金至30克,增山楂、二芽各15克,去半夏。每日1剂。
至1月14日饮食完全恢复正常,精神神色已振;1月17日可进脂餐饮食。复查肝功能已正常,黄疸指数正常,B超示胆总管及肝内胆管未见扩张。并继续守法守方巩固治疗于1月29日痊愈出院,半年后随访病员体健如常。
评析黄疸病因复杂,病变则有寒热虚实之别。其治则虽有温清之别,然通利小便,利湿退黄为治黄疸之枢要。李氏对黄疸的辨证强调首明寒热以定病因,再辨虚实以定病性,次明脏腑以定病位。本例黄疸案,属寒湿困脾胃、土壅而木郁使胆腑失于疏泄,然老年病久多虚多夹瘀,因此寓补于通下之中加党参以扶正固中,又因有中满呕逆之证故弃白术之甘壅改用苍术之苦温以强化湿之功。初虑久病虽腑气不通而用咸寒之芒硝以希泻腑,但腑实不通,二诊竟合以酒军以通腑气行瘀滞,而浊泻清升。因寒湿未尽,始终以温寒化湿、退黄利尿以攻补兼施,守方守法月余,终使中焦升降之机复,肝胆疏泄之枢运,湿去黄退,阴翳之气去,阳复而正安。尝谓“寒湿之治亦如湿热之治,虽如抽蕉剥茧,当于有者求之,以求其属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