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疸类案

一、清热泄浊、宣窍行瘀法治愈急黄

某男,30岁,初诊:1977年9月。

主诉:因发热,全身出现黄疸5天住入省内某医院,检查后诊断:急性黄疸型肝炎(暴发型),经西医治疗三日,病情仍急进,急邀会诊。

诊查:全身皮肤深度黄染,肤色晦黯,体温38℃,神沉嗜卧、胸闷、恶心、腹胀、口干,喜饮不多,三天未进食,尿量少,色深黄,大便五日未下,苔微黄、根厚腻、口秽重、脉弦滑,肝功能检查:黄疸指数208u,硫酸锌浊度12u,SGPT800u、A/G=1/1。超声检查:有轻度少量腹水。

辨证:热毒偏盛、湿浊内蕴、邪入心包。

治法:清热解毒宣窍、化湿泄浊行瘀并施。

处方:

1.安宫牛黄丸,上、下午各一粒化服。

2.连翘15克、银花30克、川连5克、茵陈30克、黄芩15克、虎杖30克、制大黄9克、莱菔子15克、川厚朴12克、海金砂30克、佩兰12克、鸡内金12克、滑石15克、槟榔30克(连壳打)。

用鲜芦根60克与鲜茅根150克煎汤代水煎药及代水饮。

二诊:二天中连服煎药三剂,体温降至37.3℃,恶心止,大便亦下,腻苔转薄,稍思进食,神沉嗜卧消失,原方去安宫牛黄丸、去大黄、槟榔,加黑山栀续服五剂。

三诊:热退尽,复查黄疸指数100u,SGPT600u。

处方:

黄芩15克、黑山栀9克、虎杖根30克、马鞭草15克、海金砂30克、川厚朴12克、鸡内金9克、黄柏12克、滑石15克、竹叶15克、郁金15克、佩兰12克、生苡仁30克、鲜芦根40克。

服7天后复查黄疸指数30u,SGPT100u以下。以后仍以清热利湿健脾和胃之剂调理而愈,共服药35天,黄疸指数、SGPT及蛋白比率均转至正常。

二、化瘀通阳法治愈黄疸日久不退

陈某,男,56岁,初诊:1974年11月。

主诉:黄疸指数持续不降5个月。患者5年前患甲肝,经治两月而愈。1974年6月复感甲肝,黄疸指数88u,SGPT600u,当时身热37.7℃,自感乏力,纳食减退,苔黄滑根腻,按湿重于热予宽中化湿,清利退黄治疗达一月余,症状消失,黄疸指数降至15u,续以清利湿热、益脾和胃之剂调理,服药近二月,黄疸指数三次复查在13~15u之间,余症如常,继用益气活血利湿之味服药一月余,虽无自觉症状,但黄疸指数仍14u。SGPT正常。

诊查:面色晦黯、舌质淡苔白、脉细。

辨证:久病入血、气滞血瘀;久病气虚、气虚阳损。

治法:活血化瘀、益气通阳。

处方:

地鳖虫9克、失笑散15克、丹参24克、留行子12克、制大黄4.5克(同煎)、黄芪24克、炒当归12克、马鞭草15克、甘草4.5克、苍术12克、茵陈30克、淡干姜4.5克。

二诊:服药20剂,黄疸指数降至10u,但阳虚症状明显,怕冷、肢冷、舌淡胖、苔白、脉沉细。

上方去制大黄,加淡附片6克。

续服20剂后黄疸指数三次复查降至7u、6u以下。

评析“黄疸”在中医文献中,有指病名言,有指证候言,其含义与现代医学相同,都是指皮肤、巩膜黄染的一类疾患,本类二例黄疸证治验案中,前例病起仅5天,黄疸迅速加深,并有发热,神沉嗜卧等症,具有发病急骤,来热凶猛,传变快的特点,如《外台秘要》:“因为热毒所加,故卒然发黄。心满气喘,命在顷刻”之描述,即指外感发黄阳黄之重症,这与急性黄疸型肝炎暴发型症状相符,此案有热毒之邪上蒙清窍之趋势,乃属温病中之邪入心包。并见胸闷、恶心、口秽重、腹胀、便秘之湿浊内蕴、脾胃和降失调、腑气不行之症,病情急进,内外交阻,若热毒内盛,继耗营血,则有进一步引起风动,瘀热相持之虑。他在治疗中既重视清热解毒宣窍,又不忽视化湿泄浊行瘀,两者并顾,迅速控制了病情。后例为在原有肝病史上复感,病程长,其黄疸初期退黄较快,但继之徘徊在黄疸指数十几个单位,持续难降,对新、老病复加者,应考虑久病入血,与热毒之邪郁于血分,宜在清热宽中利湿基础上加活血凉血之药,如马鞭草、益母草、泽兰、葛根、赤芍等,故宜早用活血药。后虽用益气活血法但已出现气虚损阳,阳虚血滞之症状,因而非用化瘀通阳法,黄疸指数停滞不下,他在辨证基础上切中病机采取多种治法,以化瘀通阳为主,结合清热利湿,益气养血,健脾和中,使迁延半年之久,持续不降之黄疸降至正常,故活血化瘀必须结合辨证,才能获效。

条目信息
1
本文摘自《名老中医经验集·重求本擅理瘀的杨继荪》。潘智敏 整理
2
本条ID:140682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