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某某,男性,75岁。
1986年1月4日初诊。
主诉:
1985年12月2日洗澡后等车受凉,次日感觉周身不适,体温37℃。外院给服“福录达明,病毒灵”等,体温未降,改服“螺旋霉素”等,体温波动于36.9~37.6℃之间。12月18日胸片“未见肺炎”征象,静脉点滴氨苄青霉素。1985年12月20日晨,体温37.3℃,即转来我院进一步诊治。既往有冠心病、高血压、慢性咽炎等病史。入院时X线检查,胸片示左下肺炎,血常规检查,白细胞10700/mm3。静脉点滴先锋毒素Ⅴ5天,体温为37.8~37.3℃;改为静脉滴注林可霉素,用药13天,低热未愈,体温为37.6~37.2℃。12月30日胸片示左下肺炎已吸收,停用抗生素后靠中药治疗。在此期间曾同时服中药汤剂,先后用清肺化痰,养阴清热等法,体温变化不大,症状亦无明显改善。1986年1月4日,体温略高,37.6℃,白细胞为11900/mm3,血沉110mm/hr,即请董氏会诊。
诊查:患者低热,目赤发胀,头顶痛,午后加重;乏力微咳,腹中发热,痰粘灰黄,口干,便溏,日行五六次,舌尖红,舌根苔黄,脉细数。
辨证:证属冬温肺肾阴伤,肝热上乘。
治法:清肝养阴,化痰泄火。
处方:
玉竹15克、葛根15克、芦根20克、清豆卷12克、菊花10克、扁豆15克、白蒺藜10克、石斛10克、杏仁10克、青蒿10克、黄芩10克。
二诊:服药3剂后低热未愈,体温37.6℃。目赤转淡,周身汗出津津,口干便溏,舌尖红稍好,自觉舒服。冬令封藏为本,热邪郁内,再以原意出入。
处方:
西洋参5克(另煎兑入)、玉竹15克、葛根15克、扁豆15克、菊花10克、白蒺藜10克、石斛10克、青蒿10克、黄芩10克、天花粉10克、清豆卷10克、谷精草10克。
三诊:又服药3付后,目赤已退,低热稳定,但仍腹热心烦,睡眠不实。舌尖红转为微红,舌中及根部苔灰黄已有化薄趋势,脉象右弱左微弦。此为气血脏腑功能失于调节,再以清余热而凉肝明目,佐以健脾化湿安神。
处方:
黄芩10克、青蒿10克、山栀10克、银柴胡10克、生牡蛎15克、生石膏15克、珍珠母20克、茯神10克、鳖甲10克、生白芍10克、西洋参3克(另煎兑入)、知母10克、羚羊角粉.6克(分冲)。
四诊:服药4剂后,腹热减轻,体温有下降趋势(37.3~37.4℃),心悸失眠,舌尖微红,苔腻。大便溏好转,日行2~3次,脉细数。此为内火渐潜,再以原法出入。
处方:
枸杞子10克、菊花10克、黄柏6克、知母10克、生石膏15克、车前子10克(包)、扁豆15克、黄芩10克、青蒿10克、西洋参3克(另煎兑入)、羚羊角粉0.3克(分冲)、生白芍10克、珍珠母20克。
五诊:热退神怡,腹热已去,寐纳均佳,体温36.8℃。脉象细数转缓,舌苔薄腻。再以养阴清热,平肝化浊,标本结合治之。
处方:
石斛10克、西洋参3克(另煎兑入)、芦根20克、珍珠母20克、元参10克、生地10克、菊花10克、生石膏15克、知母10克、功劳叶15克、白蒺藜10克、炒枣仁10克、牛膝15克、茯苓15克。
依上方加减,服药月余,体温正常(36.7~36.3℃);血化验复查,血沉、抗“O”、补体、α球蛋白、血清铁蛋白等均下降或恢复正常;血压15.6/9.1kPa,心率64~80次/分,病愈出院。
评析本案低热月余不退,乃系冬温损伤肺肾之阴,肝热上乘而为病。董氏先以清肺养阴、化痰泄火之剂治疗,使热势下降,目赤转淡。肺热见退后,又以西洋参益气养阴,菊花、谷精草、白蒺藜清肝明目,石斛、花粉、玉竹、葛根养阴生津,青蒿以清其虚热,扁豆健脾和中。三诊目赤已退,头痛亦除,惟睡眠不实,腹热心烦,以玉女煎及青蒿鳖甲汤加减。青蒿芳香逐秽开络,鳖甲、牡蛎护阴且能入阴络搜邪;邪热伤阴则用知母、银柴胡、生石膏、白芍等清热养阴;茯神、枣仁安神强心,药后热退神怡,睡眠亦安。又以养阴清热平肝化浊之剂,以收其功。后加用功劳叶者,取其恢复体力,标本同治,使低热日久不退之症获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