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理气通降法
适用于胃脘胀痛,时轻时重的患者。若情志不遂,肝郁气滞,导致胃失和降;或因饮食不节,饥饱失常而使胃气壅滞,其中夹食、夹湿、夹痰虽间或有之,但以气滞为主者,治宜理气通降。董氏在香苏饮一方的基础上,适当加入通降之品,如枳壳、大腹皮、香橼皮、佛手等,组成加味香苏饮,作为治疗气滞型胃痛的主方,疗效颇佳。方中以苏梗、香附、陈皮为主药,苏梗入胃,顺气开郁和胃,治胃脘胀满有效;香附入肝,解郁理气止痛,治疗胸脘胀满作痛效果良好;陈皮理气和胃化湿,为脾胃宣通疏利的要药,具有能散能燥能补能泻能和之功,同补药则补,合泻药则泻,配升药则升,佐降药则降,其与苏梗、香附为伍,既能和胃气,又可舒肝止痛,配枳壳以破气消积,利膈宽中,能消胃脘胀满,通大小便;佐大腹皮下气行水,调和脾胃;香橼皮、佛手二药具有宽胸除胀止痛之功。以上诸药相互配合,可以加强行气、和胃、通降、舒肝、止痛的作用。
二、化瘀通络法
适用于瘀血胃痛。症见胃痛日久,久则入络,以痛为主,痛点固定。胃为多气多血之腑,外邪内积郁于其中,气血必受其阻。一般初起在气,以胀为主;久则入络,以痛为主,当以化瘀通络止痛为治。瘀血轻者,用金延香附汤治之,药用金铃子、延胡索、香附、陈皮、枳壳、大腹皮等。
而瘀久入络的瘀血重证,用猬皮香虫汤治疗,药用炙刺猬皮、炒九香虫、炒五灵脂、金铃子、延胡索、制乳香、制没药、香附、香橼皮、佛手等药行气活血化瘀止痛。如兼胀者加大腹皮、枳壳,兼热者加栀子,阴不足者加沙参,便结者加酒军等,出血多者可加蒲黄炭、三七粉、乌贼骨、阿胶珠等化瘀止血,经临床验证对胃窦炎、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急性胃痉挛、消化道出血等均收到了良好的疗效。
三、通腑泄热法
适用于胃中积热,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者。胃为阳土,不论外邪或内积,一有所阻,则气机郁闭,热自内生,此为有余之火。燥热相结,传导失司,则大便干结,治以通腑泄热,给邪火以出路,取效最捷。常选用酒军、黄连、黄芩、枳壳、瓜蒌、大腹皮、香橼皮、佛手等药,若气热口渴、大便不结者,去酒军,加生石膏、知母;阴伤合增液汤,服后大便不畅者可以续进。
四、降胃导滞法
适用于胃失通降,胆汁上犯,湿热蕴结,食积阻滞。症见胃脘堵闷疼痛,口苦,舌红苔黄腻。
胆木之气,有赖于胃气之降,才不得上逆。若饮食不节,饥饱失常,情志不遂等导致胃失和降,则胆汁逆而上犯,胃气愈加壅滞,食积胃脘,湿热蕴结。本证是胃失通降在先,胆汁上犯于后,降胃才是治本之图。治宜降胃导滞,药用苏梗、香附、陈皮、莱菔子、大腹皮、槟榔、焦三仙、连翘、荷梗、半枝莲,湿浊者加半夏,热重加黄连,痰热加全瓜蒌,便秘加酒军,兼瘀者合失笑散。
五、滋阴通降法
适用于胃阴不足,症见隐隐灼痛,口干,纳少便干,舌红少苔。胃为燥土,邪客多热,易化燥伤阴。胃痛日久不愈,气郁化火,亦灼伤胃阴。胃阴一亏,胃失濡润,则失其和降,只有津液来复,胃气才能下行。治疗本证应以甘凉濡润(但又不可过用滋腻),佐以行气化滞之品,用加减益胃汤,药选北沙参、麦冬、石斛、白芍、甘草、乌梅、丹参、香附、金铃子等。
六、辛甘通阳法
适用于脾胃阳虚,症见胃痛喜暖喜按,饥时痛甚,得食痛缓,舌暗苔薄,脉细弦或沉弦。胃病日久不愈,由实转虚,由胃及脾。中土虚寒,肝木乘侮,由于气馁不能充运,营虚不能滋荣,此时非甘温不能扶其衰,不和营不能缓其急,治以辛甘通阳,培土泄木为重点。若有形之滞填塞其中,应先标后本,积去方可议补。故用加味黄芪建中汤为主,药用黄芪、桂枝、白芍、炙草、饴糖、良姜、大枣、金铃子、元胡、陈皮。诸药合用,以使脾胃阴阳平调,营卫协和,气血通畅,脾运胃健。
七、升清降浊法
适用于中气下陷,症见体瘦纳少,食则不运,腹胀如坠,病久不愈。脾升胃降,合为后天之本。由于积劳积损,脾胃受损,清阳不升而下陷,浊阴不降而停满,以致提摄无力,内脏下垂,脾虚运化无权,胃中水谷停滞不化,胃失和降,气机壅滞,此乃虚中夹滞。若一味补益升提,则胃气愈加壅滞;如单用疏理,则胃气愈加虚陷,胃亦随疏随滞。所以应脾胃同治,升降并调,若腹胀便稀,以升清为主;腹胀便干,以降浊为主,药用黄芪、党参、白术、甘草、酒当归、升麻、柴胡、枳壳、大腹皮。
八、辛开苦降法
适用于寒热错杂,症见胃痛喜暖喜按,得温痛减,舌红苔黄。寒邪犯胃,胃阳被遏,气闭热自内生,但寒邪未尽,复又传脾,从阴寒化,成为上热下寒之证。若纯用清热,则胃热未除而中寒更甚;一味温补则寒邪未散而胃火更炽,故宜寒热互用以和其阴阳,苦辛并进以调其升降,药用黄芩、黄连、半夏、党参、干姜、吴萸、枳壳、砂仁、陈皮,如果虚象不显者去党参,肠鸣便稀加白术、扁豆,泛酸加乌贼骨、瓦楞子,痰热者合小陷胸汤。
九、平肝降逆法
适用于肝胃不和,痰浊内阻,胃气上逆,症见嗳气频作或恶心呕吐,大便干结,苔腻。胃气上逆,有寒热之分,虚实之异,但总以本虚标实为多见。若胃失和降,痰浊内阻,肝气冲逆,胃气壅滞,则上见嗳气,呕恶;浊阴盘踞则中见痛痞;腑气不行则下见便结,此乃虚实夹杂,本虚标实之证。胃虚宜补,痰浊宜涤,气逆宜降,补泻并用,两相兼顾,药用旋复花、代赭石、半夏、生姜、党参、大黄、甘草、苏梗、香附。
十、散寒通阳法
适用于寒邪犯胃,胃痛暴作,痛势较剧,喜暖喜按,苔薄白。身受外寒或饮食生冷,则寒积于中,胃中阳气被遏而不宣通,血因寒凝而不畅行,正邪交争,故胃痛暴作。素有胃病复感寒邪,最多此证。此乃实证,治当温散宣通,药用良姜、香附、吴萸、苏梗、毕澄茄、陈皮、生姜、砂仁。若寒食交阻,酌加焦三仙;化热者加黄连,或改用辛开苦降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