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学是我国医疗事业所独具的特点和优势。所谓特点是对国内而言,我国医学有中医、西医,体系不同,各有专长,应互相配合,取长补短,但中医是我国医学的特点。所谓优势是对国外而言,西医是由国外传来的,从总体上来讲西医的优势在国外,而中医的本源在中国,有几千年的历史,是我国医学的优势所在。因此要继承中医,研究中医,发展中医。
什么是中医的特点呢?中医的特点举不胜举,但最本质、最主要的特点就是辨证论治。辨证论治,是依据中医基础理论来完成的。辨证是根据阴阳五行学说、脏腑经络学说、三因学说、四诊八纲等,审证求因,取得诊断。论治是在辨证的基础上,确立治则、治法,根据方剂学、药物学的理论,处方遣药,进行治疗。阴阳五行学说贯穿于中医的生理、病理、诊断和治疗各个方面,阴阳说的是人和自然,以及人体内部对立统一的关系,五行是讲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如阳胜则阴病,阴胜则阳病;阳病治阴,阴病治阳;从阴引阳,从阳引阴;生克制化,相乘相侮;母病及子,子盗母气;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等。阴阳五行学说是从临床实践中客观地归纳综合出来的,指导着中医的辨证论治。脏腑经络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五脏六腑通过经络的作用,将人体的内外、上下形成有机的整体,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脏腑经络的功能失调,就会产生疾病,因此一切疾病,都是归属脏腑的。如肺主一身之表,表病则属于肺。所以古人说:“治病不知脏腑经络,开口动手便错”。用脏腑经络学说来分析疾病、证候,是辨证论治的准则之一。三因即内因、外因、不内外因。外因指风寒暑湿燥火六淫和疫疠之气;内因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不内外因包括饮食、饥饱、劳倦、外伤、虫兽伤、中毒等,所谓内因,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这是人体对外界刺激的反应,虽称内因,其实是从外而来的。中医对病因的认识不是主要的,而是强调人体得病主要决定于人的正气。正气不虚就有抵抗病邪的能力,正气虚就会成为致病的主要因素,内因是主导,外因是条件。正如《内经》讲的:“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在相同的条件下,有人得病,有人不得病,有人得病轻,有人得病重,这取决于人的正气。人体正气旺盛的时候,即使得病也轻,治疗也容易。三因方面中医是这样认识的。望闻问切四诊是非常重要的,人体有病,就会有所表现,这就是症状,是疾病给我们的信息,依靠这些信息,医生才能辨证论治。四诊,就是取得信息的手段。诊脉大家认为不好学习,难于掌握,“在心易了,指下难明”。学习脉学要理论联系实际,通过临床,由病上找脉,如感冒病,多见浮脉,正如古人所说:“多诊识脉”,在病人中多摸索就可以掌握脉学了。
望诊主要是指望病人的气色,如热病的人面色红,虚寒的病人面色苍白,但最主要的是气色有光泽,正如《内经》讲:“赤欲如帛裹朱,不欲如赭;白欲如鹅羽,不欲如盐;青欲如苍壁之泽,不欲如蓝;黄欲如罗裹雄黄,不欲如黄土;黑欲如重漆色,不欲如地苍。五色精微象见矣,其寿命不久也。”我有一个老同道,患有肝硬变,有一次见到他,脸上颜色发蓝,而且一点光泽也没有,这是肝的本色见了,不到一个月就去世了,我们看到有的人脸色发黑,但有光泽,说明他是健康人。望诊除了望气色,还有望精神,“得神者昌,失神者亡”,望舌质、舌苔、形态和分部望诊,尤其是望神、望舌都是中医的特色,十分重要,不一一细说了。闻诊是听声音,闻气味,问诊有“十问歌”做了较为全面的概括。八纲是指表里寒热虚实阴阳。表里指辨病位而言,表证要看风寒暑湿燥火属于哪种病因,在里要看病在何脏何腑。寒热指辨病性而言,主热还是主寒。虚实是指辨正邪而言,虚是正气虚,实是邪气实,所以《内经》说:“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阴阳是总纲,具体讲来,表证属阳,里证属阴;实证属阳,虚证属阴;热证属阳,寒证属阴。我认为还应该加上在脏在腑,病在腑属阳,病在脏属阴。八纲是最基本的辨证方法,此处还有脏腑经络辨证、气血津液辨证、病因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等方法。辨证就是运用中医理论,了解病情,审证求因,以指导治疗。论治是根据方剂学、药物学的理论,立法组方用药,以治疗疾病。治法有正治反治、治本治标、汗吐下和清温补消八法,具体治法就更多了,不下数十种。制方有君臣佐使,“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内经》有大小缓急奇偶复七方之制,是组方的法则。中医药物学,《神农本草经》分上品、中品、下品。上品指补养药,中品既补养又治病,下品只能驱邪治病。南北朝的北齐徐之才《药对》根据药物的功用,归纳为“宣”、“通”、“补”、“泄”、“轻”、“重”、“滑”、“涩”、“燥”、“湿”十种,其后《圣济总录》添以“剂”字,成无己的《伤寒明理论》则称为十剂,即宣可去壅,通可行滞,补可扶弱,泄可去闭,轻可去实,重可镇怯,滑可去着,涩可固脱,燥可去湿,湿可润燥。到了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比徐之才的十种就更详细了,分为16纲,纲下有目,纲举目张,药物也增至1892种,而且对药物的形、色、气、味有了很清楚的认识。植物药从形而言,诸穗皆升,如芥穗;诸子皆降,如苏子,子里含油分,可润肠通便;诸叶皆散,如桑叶;诸梗皆宽胸,如藿梗。从色来讲,青入肝,黄入脾,赤入心,白入肺,黑入肾。从气来讲,寒能治热,凉可去温,热以治寒。从味来讲,辛味入肺能散能行,酸味入肝能收能涩,甘味入脾能补能和,苦味入心能燥能泻,咸味入肾能软能下。我们学习中医,就是从临床开始学习看病的,学习了临床也要学习理论。掌握了辨证论治,临床疗效就高,正如俗话所说:“用当通神”。辨证论治是灵活的,可以同病异治,异病同治。比如心脏病,除了治心,舒肝也可以,调营卫、理脾胃等办法也可以治愈。异病同治就是不论什么病,只要符合同一个证,就用同一方法治疗,均能治好。又如肺与大肠相表里,病在肺,通泻大肠可以治愈肺病,这是上病取下;小便不通,用开通肺气的办法通过治肺,小便得利,这是下病治上。
总之,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特点,我们要重视辨证论治。1917年,当时绥远省发生鼠疫流行,中医认为是黑子病,请了几位老中医,取得了很好的疗效,他们就是根据中医理论辨证论治,用的就是《疫疹一得》中的清瘟败毒饮。目前外国人恐惧艾滋病,有人提出中医能否治疗艾滋病,我看是可以的,根据辨证论治,就可以处方遣药。因此,如果能够掌握辨证论治,那么不但能治愈常见病多发病,也为治疗疑难大病打下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