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科疾病,应十分重视肝肾。肝肾是人体重要脏器,对人体生命活动起着巨大的作用,诸多妇科疾病,皆源于肝肾功能失调。因此,临证中本着肾藏精,为先天之本,肝藏血,为女子之先天,精血同源,冲任隶于肝肾等理论,遣方用药往往偏重于肝肾,且根据乙癸同源而肝肾同治,确能起沉疴,愈痼疾。对于肝肾间的关系,二者虽各具特殊功能,但在生理上,是二位一体的关系,在病理上又是相互影响不可分割的整体,所以,“乙癸同源”与“肝肾同治”的理论,在妇科临床中起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乙癸同源”
与妇女生理病理“乙癸同源”与“肝肾同治”语出《医宗必读》,乙癸系以甲乙属木,壬癸属水,而肝属木,肾属水,故“乙癸”二字,分别作为肝肾代名词,乙癸同源即肝肾同源,从而揭示了肝肾在生理病理上存在着相互滋生、相互影响的密切关系。
1.肾水肝木相生:在生理上,水生木,木乃水之子,母实则子壮,水涵则木荣。在病理情况下,水亏则木旺,肝火偏亢,肝阳化风,肝风上扰,临床上可见头晕、目眩、头痛等症。在妇女则“经水出诸肾”,肾为水脏,而藏精,是月经产生的本源。如久病伤肾,或房事过频,或经期交合,均可造成肾水不足,肾阴亏损,肝之阴血亦不足,胞脉失养,血海不充,可导致月经后期、月经过少、闭经、不孕、胎萎不长、阴中干涩疼痛,瘙痒(如老年性阴道炎、外阴白斑)等病,即所谓“母令子虚”。因七七之年而阴气减半,肾阴不足,肝阳偏旺,而出现绝经前后诸症;又阴虚而阳失所制,肝火偏旺,肝藏血之机制失调,而出现血海不宁的病理变化,如月经先期、月经量多、崩漏、倒经等。在女子则肝气畅达,疏泄有度,血脉流通,藏泄有节,则冲脉和调,血海宁静,按时满溢,月候如常。如肝之疏泄太过,如肝气、肝火、肝阳、肝风等,可扰心、犯肺、乘脾及肾,引起其它脏腑的病变,临床所见杂病及经带胎产诸多妇科疾病,由肝之功能失调而引起者十居六七,所以有人称“肝为五脏六腑之贼”寓意是很深的。临床中,应特别重视疏肝、柔肝、养肝,以调肝为中心,或肝肾同治,每能得心应手,而获佳效。
2.肾精肝血同源:肾藏精,肝藏血,肾精肝血之间存在着相互滋生和相互转化的关系。血的化生,有赖于肾中精气的气化,肾中精气的充盛,亦有赖于血液的滋养。所以说精能生血,血能化精,精血同源。在病理上,精与血的病变亦常相互影响,如肾精亏损,可导致肝血不足,反之肝血不足,也可引起肾精亏损,肾精肝血,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盛衰与共。在妇女,肝血肾精乃经孕产乳之物质基础,如肝肾亏损,精血不足,则有月经失调,绝经前后诸症,乃致闭经、不孕、产后乳汁稀少等症。而这些疾病,却又宜肝肾同治。
3.肝肾各为先天:肾为先天之本,主生殖,故阳痿、遗精、早泄等应责之于肾。在女子则肾为先天,天癸之源,冲任之脉皆系于肾,肾气充沛,然后天癸至,任脉通,冲脉盛,才有经孕产乳的生理功能。如肾气不足,或肾阴亏耗,或肾阳衰少,或阴阳俱虚,不能协调充盛,以致天癸不至或早竭,冲任通盛失调,就能产生经、带、胎、产、乳的疾病。因此,补肾是妇科的重要治法,特别对于肾气未充的青年女子尤为重要。女子以肝为先天,妇女以血为本,经水乳汁为血所化,胎产孕育赖血濡养,而肝为藏血之脏,司血海,主疏泄,肝脏尽职,血海充盈,月事按时以下,胎孕安然无恙,故肝在女性方面又有着特殊意义,所以调肝养肝亦为妇科病的重要治法,特别是中年妇女,由于经孕产乳数伤于血,易致肝血偏虚,肝气偏盛,调肝养肝就更为重要。再就肝肾为冲任之本,肝肾病变可影响冲任,冲任病变,也可涉及肝肾。因此肝肾不足,冲任损伤所引起的妇科疾病,往往以滋养肝肾为主,养肝肾也即益冲任之源,源足则流自畅,病自愈。
4.肝肾内寄相火:相火寄于肝肾,肝肾为相火发源地。《丹溪心法·相火论》云:相火“具于人者,寄于肝肾两部”。肝有此火,则血不寒,足以司气机之升,尽疏泄之职,任将军之官。肾有此火,输布一身之火,使水火俱济,以奉生身之本。相火宜潜,肾精肝血充沛,则相火得以制约,静而守位。若水不制火,则亢而为害。古代医家认为,龙火起于肾,雷火起于肝,龙雷之火,其名虽异,实为一气,若肾之龙火得潜,则雷火不至于妄动,肝之雷火得伏,则龙火也不会升腾,如龙雷之火妄动,则病患无穷。在女子,肝肾阴虚,肝肾龙雷之火不藏,扰动血室,阴血不守,可见月经先期,量多,甚则发生崩中漏下。反之,则命门火衰,脾肾阳虚,不能温运脏腑,使气血不足,运行不畅,又可发生月经后期、量少、闭经、痛经、症瘕等。
二、“肝肾同治”
在妇科临床中的应用如前所述,肝肾本为同源,其病理变化,按五行生克学说,必然是母病及子,子病累母,或母子同病,因此在临证论治时,必然是肝肾同治,而其规律为: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医宗必读·乙癸同源论》谓:“东方之木,无虚不可补,补肾即所以补肝。北方之水,无实不可以泻,泻肝即所以泻肾。”高度概括了治疗肝肾之大法。而女子以血为本,经孕产乳皆以血为用,因此,妇女常处于阴常不足,阳常有余的生理状态。又冲为血海,任主胞胎,冲任隶属于肝肾,故“肝肾同治”体现在妇科临床中,当以补养肝肾之阴为主。临证中所处方药,也以滋养肝肾为常用。
而肝为风木之脏,内寄相火,其性至刚,又肝体阴而用阳,女子多郁结,容易引动肝火损及阴血,故肝体当养,而肝用当清,因此,疏肝,柔肝、平肝、泻肝之法也属常用。至于肾阳虚者,大辛大热,燥血伤阴之品,纯属少用。临证治妇科病所用滋肾养肝、疏肝柔肝、凉肝、平肝、泻肝、温肾暖肝之常用方药归纳如下:滋肾养肝、填精益水:常用地黄、制首乌、枸杞子、阿胶、女贞子、旱莲草、山萸肉、龟板胶、当归、白芍、麦冬、鸡血藤、柏子仁等药,代表方如左归饮、六味地黄丸、加味四物汤。如血虚肝郁,宜滋阴疏肝,常用柴芍一贯煎。
疏肝理气:常用柴胡、香附、郁金、佛手片、丹皮、延胡索、乌药等,常用方如逍遥散、柴胡疏肝散。
清肝泻肝:常用菊花、川楝子、青蒿、青皮、栀子、黄芩等药,常用方丹栀逍遥散。如肝经湿热、肝胆火盛,法当泻肝清热,常用龙胆泻肝汤。
养血柔肝、育阴潜阳:常用药物如生地、白芍、玄参、女贞子、石决明、珍珠母、龙骨、牡蛎等药,常用镇肝熄风汤、天麻钩藤饮等。
温肾暖肝:常用杜仲、补骨脂、巴戟天、仙茅、鹿角霜、肉苁蓉、菟丝子、小茴、乌药、吴茱萸、续断、胡卢巴等药,常用右归丸、金鉴吴茱萸汤、金匮温经汤等方。
以上治肾治肝诸法,可根据辨证而相互参酌,以达“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益火之源,以消阴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之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