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某某,男,22岁,工人。
1975年8月7日初诊。
病史:患者于1975年6月份查大便,鞭虫卵(+),7月初觉下腹阵发性绞痛,以右下腹为甚,大便烂(3~5次/日),色黄褐,量少,有粘液,伴里急后重,并见低热(体温37.5℃),头痛,即到某医院诊治。初按亚急性阑尾炎治疗,用抗生素无效,后相继发现嗜酸细胞增高(54%),肝脾肿大,多次查血丝虫及血吸虫均阴性,予护肝、驱虫(海群生、驱虫净等且各药服完一疗程)及抗过敏药物治疗亦未效。由西医以“嗜酸细胞增多症待查”转诊来求中医诊治。
诊查:除上述症状外,并见头晕,疲乏,懒动,口无味而干,小便色黄,舌质老,苔黄浊边白,脉弦数。体温37.5℃,肝肋下3cm,压痛,脾大2cm;白细胞13000/mm3,中性球28%,淋巴球17%,大单核1%,嗜酸球54%;红细胞444万/mm3;GPT110单位,CFT(+);尿常规、大便常规、寄生虫及阿米巴均阴性;孵化找血吸虫毛蚴连续三次阴性,血丝虫三次检查均阴性;胸透心肺未见异常。
辨证:下焦湿热。
治法:清热利湿。
处方:
秦皮15克、白头翁15克、川连4.5克、木香4.5克(后下)、黄柏10克、金钱草30克、郁金10克、甘草4.5克。
日一剂,留渣复煎当日服。
8月26日二诊患者服上方6剂后自觉精神清爽,头晕头痛、腹痛明显减轻,大便日两次,量增,里急后重消失。查白红胞12600/mm3,嗜酸球18%,中性55%,淋巴球27%。唯因工作关系停药两周后,再查嗜酸球又复上升至42%,仍觉头痛,腹微痛,口干,苔白浊,脉弦数。
仍守上方,服法同前。
9月28日三诊服上方1个月后,嗜酸球降至27%,仍微觉头痛及右下腹痛,舌质转淡嫩,微有齿印,苔白,脉弦细,乃余邪未尽,正气已虚,肝气乘脾之象。遂改拟健脾化湿浊,舒肝清余邪之方:白头翁15克、秦皮12克、黄柏10克、白芍15克、沙参15克、云苓12克、白术12克、木香6克(后下)、枳壳4.5克、甘草4.5克。
服上方10天后(10月7日)查嗜酸球直接计数为330/mm3,症状又有所减轻,守方服药至11月底,症状消失,大便正常。1976年1月5日,嗜酸球降至5%,基本痊愈。嘱仍服后方一段时间,50天后复查嗜酸球为6%,无其他不适,工作生活如常。
评析本例不明原因嗜酸细胞增多,经西药抗菌、驱虫、抗过敏等方法治疗无效。中医典籍尚无嗜酸细胞增多症的记载,唯患者有腹泻,腹痛,里急后重,便中有粘液等症状,符合中医痢疾之诊断,结合舌象,辨证为湿热痢。遂予白头翁汤加味治之,效果显著,可惜病未愈而停药致病情反复,迁延时日。后期由于病邪久恋,正气渐伤,湿热之邪内困最易伤人脾气,脾气虚,则肝气乘虚横逆,故改拟健脾化湿,舒肝清余邪之法,用白头翁汤去苦寒之黄连以驱余邪,用四君子汤健脾祛湿,但以沙参易党参,一取凉润养津,一防过补留邪,合白芍、枳壳、木香舒肝理气。配伍得当,守方而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