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某,男,14岁,1984年4月3日初诊。
主诉:腰膝酸软乏力,蛋白尿2年。
病史:患儿于1982年4月4日始全身出现弥漫性皮疹,经某职工医院诊断为“猩红热”,用青、链霉素治疗后皮疹消退。4月9日检查尿常规:蛋白(++),白血球3~5个,红血球0~1个,确诊为“猩红热并发肾炎”。给予对症处理后,复查尿常规:蛋白仍为(++),白血球6~9个,红血球4~5个,并有颗粒管型。又到市儿童医院、中医院,用中西药配合治疗,但病情一直未见好转。
现症:气短乏力,腰膝酸软,纳差,溲黄,大便稍干,近来面生痤疮。
诊察:舌尖红,舌苔白薄,脉细滑。检查尿常规:蛋白(++),白血球0~1个,红血球1~2个。
辨证:病起于烂喉痧之后,毒热内蕴血分,伤及肾阴,精血暗耗,故腰膝酸软,尿蛋白一直不消失;肾虚及脾,是以脾气亦虚,故纳差气短乏力;而近日面生痤疮,溲黄,便干,舌尖红,脉细滑等均系阴虚火旺,血热生疮之候。
治法:补肾健脾,清热凉血利湿。
方药:黄芪15克,生地15克,茯苓15克,山药10克,丹皮10克,泽泻10克,山萸肉10克,炒白术10克,车前子(包煎)10克,连翘20克,赤小豆20克,白茅根20克,焦三仙30克,7剂。
二诊:饮食增进,精神好转,面部痤疮减少,余无变化,舌脉同前。复查尿常规:蛋白(+),白血球0~1个,上皮细胞0~1个,前方尚合度,原方继进7剂。
三诊:神倦乏力较前又有好转,唯大便仍干,近几日尿意不尽,周身燥热,晚上低热,体温37.2℃,舌质红,舌苔薄黄,脉滑稍数,复查尿常规已正常。此系阴虚燥热之象,原方加知母10克,黄柏10克,蒲公英30克,以增强滋肾阴,除燥热之功。7剂。
此后以原方增损,继服28剂,基本治愈。
数月后又因不慎感冒出现低热,复查尿蛋白(+),白血球3~4个,仍遵前方法调理而愈,以后未见反复。
评析小儿急、慢性肾炎,中医属于水肿病的范畴。但此案始终未出现浮肿,主要是由于烂喉痧后毒热内伤肾阴,精血受损,以致出现蛋白尿及红、白血球等。中医认为病久阴损及阳,故脾气亦虚,故用益肾健脾之法,方用芪术六味汤化裁。方中六味地黄滋补肾阴;芪术、三仙益气健脾助运;赤小豆、车前子补肾利湿;连翘、白茅根清热凉血解毒。进14剂后而诸症减,尿检蛋白基本消失,后又出现燥热乃肾水不能济相火故也,故原方加知柏滋肾水以济相火,蒲公英以增强清热解毒之功,后以原方增损连服28剂而病基本治愈。数月后又因感冒而出现低热,复查尿常规有少许蛋白及白血球,仍以原法化裁调理而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