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氏认为,肾炎的治疗应以清利湿热为主,他从以下三方面论述了清热利湿法在肾炎治疗中的重要地位。
1.关于肾炎的病因特点:肾炎的病因,目前尚未完全阐明。然由于近十多年来,肾活检、免疫、荧光及电镜技术的应用,对其认识确有了很大的进展,认识到本病是一种与感染有关的非特异性炎症。临床实际表明,此病多发于青少年阳旺之体,且上呼吸道及其它部位感染病灶与其发病、复发、迁延、恶化等,有着密切的因果关系。故在治疗本病时,应用银花、连翘、赤小豆、蒲公英、败酱草、车前草、金钱草、石韦、白茅根、黄柏、茵陈、生苡仁、龙胆草、大青叶、玉米须等清热、解毒、利湿之品,疗效较好,也足为清利湿热法在肾炎治疗中重要地位的实践佐证。
2.肾的生理、病理特点:肾主水,居至阴之地,为胃之关,功主藏精排浊,为阴中之阴,故肾有阴阳,以阴为主。青少年阳旺之体,阴本不足,故多发是病。且此病罹患之后,多有久延难愈、病程绵长的临床特点。病久传化,必伤其主,故损肾害阴,阴虚火旺多属肾炎病机的主导,还有不应忽视的是,70年代以来,肾上腺皮质激素制剂大量应用于治疗肾炎,这对控制病情减少尿蛋白,无疑是有一定疗效的。但据临床实地观察,激素的应用,也相应地产生了不少副作用,如感染、高血压、胃痛、消化道出血等。其产生的原因,就中医理论去探讨,初步认为,激素似属纯阳之性,长期大量应用,每致抑真阳,损真阴之变,从而出现阴虚火旺,气阴两虚等一系列类似柯兴氏症候群的临床证候。如头晕而痛、面圆红赤、五心烦热、精神抑郁、夜寐不安、口干而渴、便干溲赤、血压上升、舌质红降、脉来弦数躁动等。别有食欲奇亢,多饮多食,胃能纳而脾不化,水纳潴留,湿浊停滞,奇形肥胖,肢倦无力等表现。此皆因阴阳失调,阴虚火旺,水火失济,气化之机怫郁,水湿无以宣行所致。气不流精,滞而为湿,湿热相合,致成肾炎病机中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湿热之邪蕴结体内,阻滞三焦气化之机,或因脾害胃,使中焦不得正常运化;或阻于肝胆,或下注膀胱,熏灼津液,又致成一系列虚实夹杂的病理变化。故临证运用温补、滋腻之法,收效不佳,尤其桂附之类,投之多生燥热之弊。故即是有脾胃阳虚见证者,也应选用仙灵脾、仙茅、益智仁、枸杞子、桑寄生等性味中平和缓之品,从阴中补阳,并注意寒湿久郁化热的倾向,根据病情佐以精利湿热或清热解毒之品。
3.临床资料统计:据本院内科肾病组1979年底对50例慢性肾小球肾炎的临床疗效统计分析表明:百分之百的病例,在其整个病程中,或病程中的某个特定阶段,都曾出现过湿热见证。如口干、口渴、或渴不多饮,小便黄赤、或浑浊、舌红苔腻,脉象弦数、滑数、濡数等。综合运用八纲、脏腑、病因相结合的分证方法,以治疗过程中实际应用的理、法、方、药为依据,归纳升华出肝肾阴虚,湿热停滞;气阴两虚,湿热稽留;肝胆湿热,气血瘀滞;脾肾阳虚,湿郁化热;肝脾不和,湿阻气滞;阴虚火旺,湿热蕴毒等六个常风证候类型。其中以肝肾阴虚、湿热停滞;气阴两虚、湿热稽留;肝脾不和、湿郁气滞三型病例最常见,约占50例的76%。实践证明,以清利湿热为主,分别合滋补肝肾、益气养阴、调和肝脾等方法,对控制或改善临床症状,减少或消除尿蛋白,效果也比较理想,据初步统计,有效率为83%。
虽然这一初步统计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局限性、片面性,但对今后进一步运用中医学辨证施治的基本原理,探讨慢性肾炎的病理机制和治疗原则,展示了新的途径和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