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某某,女,10岁,学生,泉州人。1977年10月25日住院。
主诉:脸部浮肿10多天,尿量减少。
病历摘要:患儿于10多天前,脸面出现浮肿,自觉全身疲乏无力,就诊于市人民医院,拟诊肾炎。当时感觉恶心厌食,稍有咳嗽,头晕,尿量很少,每天排尿4~5次,每次仅10多毫升,整天总量不到100毫升,病情严重。
入院检查:体温36.7℃,呼吸20次/分,血压21.5/9.6kPa。神志清楚,脸部浮肿,面色苍白,呼吸平顺,心率72次/分,心律齐,肺部无明显体征,腹部柔软,腹壁轻度浮肿,两侧下肢有凹陷性浮肿,右侧下颔部可触及一蚕豆大淋巴结,活动性大,无明显压痛,胸部可见散在小出血点。化验检查:血红细胞310万,血红蛋白7.5克%,白细胞总数16200,中性细胞91%,淋巴细胞9%,血小板56000。尿常规检查:红色带血(血尿),混浊,蛋白(++++),白细胞:少许,红细胞(++++),上皮细胞:少许,颗粒管型(++++)。血液生化检查:血钾5.4毫克当量/升,血钠136毫克当量/升,非蛋白氮87.6毫克%,二氧化碳结合力10.7容积%。
入院诊断及处理经过:急性肾炎并发急性肾功能衰竭,立即给予肌注青霉素40万单位,每天两次。口服双氢克尿塞12.5毫克,每天3次,维生素B110毫克,每日3次。静脉滴注利尿合剂。经过两天治疗,病情未见好转。患儿仍厌食、恶心,有时伴呕吐。再复查:二氧化碳结合力为27.8容积%,非蛋白氮110毫克%,即给灭吐灵、安钠加、罂粟碱、速尿、甘露醇、碳酸氢钠、地塞米松治疗,但尿量仍未增加。于10月29日患儿脸部浮肿加剧,伴咳嗽,神志模糊,呼吸深长,鼻翼煽动,口唇轻度发绀,右背可闻及湿性罗音,大小便失禁,尿量仍少,大便稀溏,考虑为肾炎、肾功能衰竭、尿毒症并发肺炎。除采用强心、抗感染等措施外,并用H型和Na型离子交换树脂进行结肠透析,病情即明显好转,诸证均减轻。实验室检查:非蛋白氮下降为88毫克%,二氧化碳结合力48.5容积%,血钠118毫克当量/升,血钙6.4毫克%,血钾3.2毫克当量/升。尿常规检查:蛋白(++++),白细胞(++),红细胞(+++),颗粒管型(++)。在病情好转期间,配合肝铁片,三磷酸腺甘,辅酶A,苯丙酸诺龙,维生素B12等帮助机体恢复功能。住院治疗近60天,12月21日最后检查:蛋白少许,管型完全消失,基本治愈出院。
患儿在患病期间,密切结合中医药治疗。从11月2日起,由蔡氏进行诊治,其经过如下:
11月2日初诊:患儿发病至今已20余天,现眼睑面部浮肿加剧,下肢略肿,神情淡漠,呼吸深长,咳嗽痰多,色黄稠粘,鼻翼煽动,喘急,胸闷不舒,口唇轻度发绀,小便量少,大便溏薄,苔黄,脉数。证属风热之邪犯肺,肺气不宣,通调不利。治宜疏风清热,宣肺利水。
处方:
蜜麻黄3克、连翘壳10克、赤小豆30克、淡黄芩6克、地骨皮10克、生苡仁15克、嫩前胡6克、白茅根30克、车前子10克、生甘草2克。
治疗经过:
11月2日至17日,服上药,咳嗽减轻,浮肿略消,鼻煽略定,小便量逐渐增加,而饮食较差,苔薄黄,脉弦数。风热之邪较退,肺之通调不利,脾之健运失常,服上方5剂后,去地骨皮、黄芩、前胡,加淮山10克、茯苓10克、泽泻10克、丹皮6克、益母草10克等,续服11剂,咳嗽痊愈,小便量大增,鼻煽动亦平,浮肿亦较消,食纳量增进。
11月18日到20日,发现患儿口腔糜烂,小便短赤。尿检:蛋白(++),红血球(+++),颗粒管型(+)。舌红苔黄,脉细数。认为是肺热下移之象,改拟清脾、泄热、利水之剂。处方:
白茅根30克、赤小豆30克、连翘壳6克、桑白皮10克、福泽泻10克、茯苓皮15克、大小蓟各6克、粉丹皮6克、川黄柏6克、车前子6克。
服3剂。
11月21日至12月15日,服上方后,面部浮肿已消,小便亦已清长。(尿检:蛋白少许,颗粒少许,尿量每日2000ml)。惟面色苍白(血检血红蛋白5.5%),心悸乏力,舌淡红苔薄黄,脉细数。此乃病后气血不足,余热逗留之象。治宜益气养血,清热利水。
处方:
潞党参10克、生黄芪10克、大熟地6克、鸡血藤15克、黄精10克、白茅根15克、连翘壳6克、车前子10克、福泽泻10克、怀牛膝6克、赤小豆30克、粉丹皮6克、益母草10克。
共服20剂。
12月16日至18日,发热畏冷,咳嗽无痰,咽痛,小便红赤,舌质淡,苔黄,脉细数。此乃复感风热,肺气不降。治宜清热、宣肺、利水。
处方:
蜜麻黄5克、连翘壳10克、赤小豆30克、淡黄芩6克、白茅根30克、金银花10克、益母草10克、车前子10克、福泽泻10克、板蓝根10克、生甘草3克。
服3剂。
12月19日至21日:发热已退,咳嗽咽痛亦除,但面色苍白,心悸,舌红苔黄,脉象沉细。乃正气已虚,余邪未清。再拟益气养血、健脾清热之剂。
处方:
白茅根30克、益母草10克、潞党参10克、生黄芪10克、鸡血藤15克、粉丹皮6克、云茯苓10克。
服3剂。
21.日出院后,再来门诊就诊二次,用上方加减,后诸症悉除,尿检正常。血检:血红蛋白增至8.5克%。
评析本病例为中西医治疗的例证。中医方面,根据辨证施治法则,随着病情的发展变化,分下列四个步骤:首先,当患儿发展为急性肾功能衰竭并发肺炎,出现咳嗽、喘息、鼻翼煽动、小便短少、苔黄脉数时,蔡氏认为风热犯肺,肺气不宣,通调不利,故治以疏散风热,宣肺利水,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泻白散加减。前后服药11剂,不仅配合西医治疗其急性肾衰,而且也解决其合并肺炎。
其次,当急性肾功能衰竭已基本缓解,而患儿出现小便赤短,尿中红血球多时,辨证为肺热下移,改用清肺泄热利水法,以白茅根、大、小蓟、丹皮、黄柏等清热止血;以茯苓皮、车前子、赤小豆等,清热利水,这对改善尿量及消除红血球,起了一定的协同作用。
其三,当急性肾炎逐渐缓解,血色素较低(血红蛋白5.5克%),而出现面色苍白、心悸乏力、舌淡红、脉沉细时,认为病后气血不足,余热逗留,故改用益气养血以扶正,清热利水以祛邪,使症状基本消除。
最后,在治疗中,患儿又感冒发热、咳嗽、小便红赤,此乃复感风热,肺气不宣,再拟清热宣肺利水之剂,所谓“急则治标”。及后外感已除,仍复固本为治,以善其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