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气法的临床运用

益气法亦称补气法,是针对气虚证而设立的一种治法。蔡氏在临床实践中运用益气法治疗多种疾病,均获得满意效果,常用配伍方法如下:

1.益气解表法:由益气药与解表药组成。治疗素体气虚,外感风寒。出现恶寒,发热,易倦,舌淡苔白,脉浮大无力或沉而无力等证。常用黄芪、人参与羌活、防风、麻黄等同用。临床上用于虚人、老年人、病后体虚的外感病。1972年曾治一老人,其症状为头痛、畏冷、倦怠身楚咳白痰。动则咳剧,声微纳减,舌淡苔薄白,脉浮大无力。服用荆芥、防风等药后,虽汗出后头痛减,但旋而复来。转蔡氏诊治,断为气虚外感。服用黄芪、党参、防风、杏仁、前胡、白芷、甘草后,近月之疾,始得安复。

2.益气固表法:是治疗表虚,卫阳不固之证。病人心悸、气促、自汗盗汗,动则加剧,身倦乏力,舌淡脉弱。常用党参、黄芪配合浮小麦、白术、牡蛎、芍药等。如患者黄某某,女,60岁。因风心、心衰、心纤住院。经中医药治疗后,心衰、心纤明显控制,惟盗汗仍甚,伴身倦纳减,口淡,舌淡红苔白,脉细弱。辨证为气虚盗汗,服黄芪、党参、陈皮、半夏、白术、茯苓、牡蛎、荞麦、五味子、白芍、当归后,盗汗即止。常言自汗为阳虚,盗汗为阴虚,但此例盗汗属肺脾气虚,卫外不固,经用健脾益气,固表止汗药后而愈。

3.益气升提法:脾主运化,其气主升,中气不足,清阳下陷则食少倦怠,泄泻便溏,或内脏下垂,气虚便秘等症,应用益气药配合升提药治疗,疗效颇佳。常用黄芪益气补中为主药,配合党参、白术、甘草益气健脾,柴胡、升麻以升提脾气。蔡氏近年用此法治疗气虚便秘,气虚胸闷等证收效甚著。如患者许某某,女,58岁,因肝硬化并发消化道出血住院。经治疗后出血已止,但便秘五天,服润肠导便方仍未见效。症见神疲乏力,食欲不振,面色苍白,口淡腹胀,舌淡苔薄白,脉沉细,辨证为气虚便秘。此乃清气不升,浊气不降而致腑气不通,服黄芪、党参、茯苓、白术、升麻、柴胡、陈皮、当归、枳实、甘草。1剂,大便即通。

4.益气通阳法:是一种治疗心气虚,胸阳不振,瘀血内结所致胸痹证的方法。临床上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塞病人常用此法治疗。患者许某某,男性,52岁,因急性心梗住院。症见胸闷胸痛、汗出,脉细弱结代。诊断为心气虚,胸阳不振。服用黄芪、边条参、瓜蒌、薤白、桂枝、降香、川芎、炙草等,并配合西药抢救后,病情缓解出院。

5.益气温阳法:以黄芪、人参配合肉桂、附子等药以达益气温阳。治疗心气虚,心阳不足所致气厥证。病人多见心悸气促,自汗肢厥,动则气喘,疲乏身倦,脉沉细等症。常见于心衰的病人。如患者曾某某,因肺部感染伴心衰住院。有心悸气喘,动则加剧,不能平卧,胸闷咳嗽,痰呈泡沫,汗多肢厥,舌淡苔薄,脉沉细,此为心肾阳虚,脾气不足,痰饮凌心射肺,故以黄芪、党参、附子、桂枝、茯苓、白术、半夏、苏子、陈皮、甘草益气温阳,健脾逐饮。服后症状明显好转。

6.益气利水法:是由益气药与健脾利水药配合,以治疗气虚水肿、脚气、湿痹等病。常用黄芪为主药配合防己、茯苓、白术等药,临床上用于风湿性心脏病、肺源性心脏病、慢性肾炎引起的身重浮肿,汗出恶风,心悸气促,小便不利,舌淡苔白,脉细弱等症。例如1974年治一姓许的女青年,住院诊为风心、心衰。出现心悸、气喘,不能平卧,神疲乏力,汗多,头面及四肢浮肿,咳嗽痰多色白,舌淡苔白,脉沉细结代。辨证为脾肾气虚,水湿内停。服用黄芪、党参、防己、白术、桂枝、白芍、赤小豆、薏仁等,治疗后浮肿消退,诸症解除。

7.益气祛瘀法:气为血之帅,气足统摄血运,使之循常道而行。若气虚无力推动血运,则血行迟缓,滞涩沉积,瘀血阻络,致使半身不遂。蔡氏治疗脾胃虚弱,气虚血瘀,血不循经引起的胃出血,经常用生芪、党参配合大黄、白芨以治气虚血瘀证。如1980年治一患者陈某某,男,42岁,因胃脘部闷痛及黑便住院。症见头晕神疲,懒怯喜卧,面色苍白,食欲减退,舌淡苔薄白,脉细弱。辨为脾胃虚寒,脾不统血,血不循经,出血成瘀之症,服用党参、木香、茯苓、陈皮、白术、砂仁、炮姜、阿胶、大黄、白芨、甘草等,益气健脾,化瘀止血,痊愈出院。

8.益气养血法:气血互根,正气虚衰,则血之生化无权而致血虚之症,益气养血法就是“血脱者,益其气”的治疗方法。首选黄芪以益气,当归以养血,二药配合能益气而生血。临床上多用于产后出血之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以及营养障碍性贫血等症。1982年治一男青年,面色苍白,食欲不振,疲乏无力。血常规检查:血色素7克%。经服黄芪、党参、当归、白芍、木香、白术、茯苓等方药后,症状均改善,血常规检查:血色素升至11克%。

9.益气摄血法:脾主统血,脾气虚弱,则统摄无权,引起出血症。益气摄血法就是针对此证而设。常用黄芪配合党参、白术、茯苓、阿胶等健脾摄血。临床用于妇女崩漏、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出血性疾病。如1973年治一女性患者,全身紫癜,疲乏食减,舌淡脉细,血小板计数在5万次以下,诊为脾虚失统,服用黄芪、党参、白术、当归、白芍、熟地、阿胶、紫珠草、甘草等药后,血小板计数回升,紫癜消失。

10.益气生津法:脾为后天之本,津液生化之源。脾气虚弱,则津液生化无源,出现气津两虚之证。临床上常用益气药配合生津滋补阴药。目前糖尿病患者,屡用此法。如患者张某某,诊断为糖尿病,症见口干多饮,血糖升高,舌淡苔薄白,脉细弱。经服黄芪、太子参、麦冬、五味子、元参、淮山、苍术、沙参、生地后,病情基本控制。

11.益气祛风法:用益气药配合祛风药,治疗气虚血亏,血虚生风之症。常用于治疗顽固性荨麻疹及划痕性皮炎等病。用黄芪配合当归、熟地、首乌、防风、荆芥、白蒺藤、白芍药等。如1978年治疗一女青年,患划痕性皮炎多年,经治不愈。由于体质虚弱,病程较长,服用黄芪、首乌、白蒺藜、防风、荆芥、当归、熟地、川芎、赤芍、甘草后,症状消失。

12.益气托脓法:正气虚弱,疮疡内陷,或者脓成不溃等症,治疗时必须益气以托脓生肌。

临床多用于疮疡、脓疡、肺痈、肠痈等病。重用黄芪,益气生肌,托脓,配合川芎、皂刺、桔梗、薏仁等。如1982年11月治疗黄某某,男,因左侧结核性脓胸已两三个月,经手术清疮引流后,伤口经久不愈,脓水渗出不断,后请蔡氏会诊,用大量黄芪、党参配合桔梗、桃仁、薏仁、百合、丹参、黄芩等药,服用近两个月,伤口愈合。

结语:益气法是治疗气虚证的主要法则,适用于心肺气虚,脾胃气虚等证。

蔡氏对益气法的运用,常以党参(人参或太子参)、黄芪为主药进行配伍运用。盖黄芪补气固表,党参补脾益肺,两者配合可用于治疗各种气虚病证。临床上黄芪必须重用,一般以30克至60克为宜,少则效力较差。若作为补气固表,则以蜜炙黄芪为主;若以托疮生肌、利水消肿者则以生黄芪为主。党参则掌握在10克至45克之间,以肺气虚为适应证。若汗出肢冷,气息短促,脉微欲绝者,则以吉林参或朝鲜参为主药,单独使用或配合附子、炙黄芪以益气固表。或用西洋参配合五味子、麦冬以益气生津。总之,必须根据临床症状灵活应用。

条目信息
1
本文摘自《名老中医经验集·发扬古义融会新知的蔡友敬》。蔡光斗 林禾禧 整理
2
本条ID:141251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