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学与中医学

易学家多把《内经》作为易学最主要的参考资料;中医学也将《易经》作为中医理论的渊薮。

这两部书皆成书于周代,理论依据一致,都建立在古天文学、古气象学的基础之上,所以这两部书在学术上长期互相渗透,相得益彰。邹氏医易会通的学术思想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他认为《内经》所讲的五运六气,就是本《易经》而来,就是一部古天文学、古气象学。“运”,是指天体运行,但观测分为东南西北中五方观察,故称“五运”,这就是一部古天文学的内容。

“气”,指应天体运行而产生的气象变化,有风寒暑湿燥火六种状态,故称“六气”,这就是一部古气象学。至于天人合一、阴阳五行、脏腑经络、诊断、治则、方药,莫不依据易理而来。《灵枢·针解篇》:“一天、二地、三人、四时、五音、六律、七星、八风、九野,身形亦应之。”这就是把大自然的天象变化与人体气化活动结合起来看问题,这也就是邹氏主张医易会通以防病治病的理论依据和指导思想。《易经》和《内经》虽然历史久远,但她确实是中国古代文明史和医学史上的两颗明珠,有鉴于此,他用了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的笔调写了一段话,来说明这个问题:“易经和内经是两部极古老的著作,她确实是中国古代文明史和医学史上的两颗明珠,她的神奇光焰惊动了远隔重洋的邻居,许多异国英雄曾经废寝忘食地追求过她。她却很难接近,即使走到她跟前,仍隔着一层香雾,只依稀地看到她的面纱,只有少数虔诚者能偶尔一睹芳颜。但灯台照人不照己,在这两颗光芒四射的明珠下面的人,常常看不到她的任何光亮。相当长的时期以来,中国研究科学技术的人,只看到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完全没有觉察到无边春色不在邻家,而在自己的家园里。有些人不了解她,还斥之为封建唯心之学,说这是提倡天人通以阻碍科学化,她只好忍辱含羞,说声再见!人家还要骂无可奈何花落去,她只好默默地说:花落春常在,有朝一日会似曾相识燕归来的。所以我们知道了这两部书的历史命运,应抱着悲金悼玉的心情来研究它,使它在科学技术界的学者专家的记忆中,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邹氏对《易经》和《内经》两书的内容,作了概括的论述,他说:“《易经》文章如神龙出没,见首不见尾,多假借符号、图象或者寓言性的词句以示之,究其实际,皆暗有所指,而意在言外。

《马氏文通》说:春秋之世,文运以神;周秦以后,文运以气;隋唐以后,文运以理。故《易经·系辞》其神化,《礼记·檀弓》其神疏,《左传》其神隽,《论语》其神淡,庄周其神逸。所谓文运以神,是指整个文章,一气呵成,不仅各篇章互为呼应,互为解释,而且一字一句,皆统照全局。在成书年代上,《内经》虽比《易经》稍晚一点,但《内经》却在文法上熔神、气于一炉。如《内经》的《天元纪》、《五运行》、《六微旨》、《气交变》、《五常政》、《六元正纪》、《至真要》、《阴阳应象》、《四气调神》九个大论,分之为九,合之则一,它的结构好像一株树木:《天元纪》为九大论之总纲,如树之有根;《五运行》讲月运,重仰观法;《六微旨》讲日运,重俯察法,言气机在方位上之活动,如树之两大分枝;《气交变》言五星之动变,述气机在上中下之交互变化,有如树木之有干;《五常政》讲标准,《六元正纪》言始点,前者从五运看六气,后者以六气正五运,但均论述天象变化与气化活动的关系,有如树木枝干上之小枝叶;《至真要》属结论,重点在方法上的具体运用,有如树木花果,可以供人食用;《阴阳应象》和《四气调神》则又是七大论内容之杂糅,并有新意,有如树木附生的枝叶。九大论篇章很长,合之却是一个整体,乃专述气化原理,医学大法,其余篇章则分别讲述人体功能和疾病的具体变化。由此可见,《内经》行文,有限制亦若无限制,灵动异常,而且内容博大精深,涉及的学问极广。”(见《易学十讲》台湾繁体字版)

条目信息
1
本文摘自《名老中医经验集·医易会通派承先启后人的邹学熹》。马华新 整理
2
本条ID:141232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