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清代程国彭《医学心悟》提出汗、和、下、消、吐、清、温、补八法后,医家宗之,奉为圭臬,实际八法还不能赅括各种治法和方药,所以后世生出许多枝节来,使中医的理、法、方、药不能一以贯之,究之实际,应在八法中加入镇、涩两法,合为十法,才能统帅中医的一切治法和方药,其理由如下:
一、何以要在八法中加入镇、涩两法
在《医学心悟》的八法中,是将镇、涩两法归入补法之内,这是不全面的。
首先,从治疗大法的目的来讨论:补法的目的是针对全身性虚弱的证候的,诸如气血不足、脏腑亏损等。而镇法则针对神志失守、肝魂不藏、肝气上逆的证候,目的在于平镇。李时珍说:“重剂凡四:有惊则气乱,而魂气飞扬,如丧神守者;有怒则气逆,而肝火激烈,病狂善怒者,并铁粉、雄黄之类平其肝;有神不守舍,而多惊健忘,迷惑不宁者,宜朱砂、紫石英之类以镇其心;有恐则气下,精神失守,而畏人将捕之者,宜磁石、沉香之类安其肾。”涩法则专一针对人体某部之滑脱而设,症状比较单纯,如针对自汗盗汗,久泻久痢,小便自遗,精关不固,久咳不止,崩漏带下等某一病证使用收涩之法。李时珍说:“脱者散而不收,故用酸涩温平之药以敛其耗散。龙骨、牡蛎、海螵蛸、五倍子、五味子、乌梅、石榴皮、呵黎勒、罂粟壳、莲房、棕灰、赤石脂、麻黄根之类,皆涩药也。气脱兼以气药,血脱兼以血药及气药,气者,血之帅也。”其次,就本草所列镇、涩两法的药物,大多无补益作用。属镇法的药如止咳平喘的杏仁、苏子、桑皮、兜铃之类;降逆和胃的半夏、竹茹、柿蒂、杷叶之类;潜阳重镇的龙骨、朱砂、磁石、铁落之类;平肝熄风的羚羊角、白蒺藜、钩藤、全蝎之类;摄纳浮阳的黑铅、代赭石之类;止痛的降香、玄胡之类,本身都没有补益作用。有人提出朱砂安神丸既有重镇安神作用,又有补阴益血作用,然补阴益血是因本方配有当归、生地等药之故,朱砂在本方中仍只有重镇安神作用,这可以说本方是镇法与补法同用的方剂。李时珍认为很多重镇之品都“性带阴毒,不可多服”,就更谈不上对人体有补的效益了。属涩法的药物如敛汗固表的麻黄根、煅牡蛎之类;敛肺固涩的罂粟壳、呵黎勒之类;涩肠固脱的赤石脂、禹余粮之类;收敛固遗的金樱子、侧柏叶之类,本身都没有补益作用。有人说桃花汤用赤石脂,不是既有涩肠固脱之功,又有温补和中之效,不知桃花汤中配有干姜温中,粳米和胃之故,而赤石脂对全身根本没有补益作用。
由此可见,在治疗中不加入镇、涩两法,只有汗、和、下、消、吐、清、温、补八法,确实不能完全赅括各种治法和方药。
二、从《内经》理论到方药教材不加镇、涩两法均难赅括
镇、涩两法在《内经》中就明确提出来了。《素问·至真要大论》说:“惊者平之,散者收之。”平,就是镇法的意思;收,就是涩法的意思。《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其悍者,按而收之。”悍的病证,在此包括肝阳上亢、肝风惊厥、心无所倚、神无所定,这些病证都需平镇,这就是“按”的意思。又泻痢不止、多汗多尿、失血崩带诸证,亦属悍的病证,则需要用涩法,这就是“收”的意思。北齐徐之才的十剂,也明确提出了镇法和涩法,如说:“重可镇怯,磁石、铁粉之类是也。”“涩可固脱,牡蛎、龙骨之属是也。”再从今日中医大专院校中药学、方剂学来看,若按汗、和、下、消、吐、清、温、补八法来归类,就有好多类别都无法归纳进去,致使法、方、药在理论上脱节,若加入镇、涩两法合为10个大法去归类,则中药、方剂的全部细目都归纳进去了。现将中药学、方剂学的项目,列表说明如下:治疗十法归类方药表治法药物分类方剂分类汗辛温解表药、辛凉解表药辛温解表剂、辛凉解表剂吐涌吐药实证涌吐剂、虚证涌吐剂下寒下药、温下药、缓下药、峻下药寒下剂、温下剂、缓下剂、峻下剂和和解剂和解少阳剂、调和肝脾剂、调和肠胃剂透达膜原剂、表里两解剂、寒热并用剂攻补兼施剂温温里祛寒药、温中回阳药、苦温燥湿药芳香行气药、芳香开窍药、芳香化湿药摄纳浮阳药温里回阳剂、燥湿化浊剂、芳香行气剂芳香化湿剂、芳香开窍剂、摄纳浮阳剂清清热祛暑药、清热燥湿药、清热泻火药清热解毒药、清心开窍药、清热凉血药清热生津药、清虚热药清热祛暑剂、清热燥湿剂、清热泻火剂清热解毒剂、清火开窍剂、清营凉血剂清脏腑热、清虚热消祛风除湿药、利水渗湿药、温化痰涎药清化痰涎药、消痞化积药、咸寒软坚药消食导滞药、驱虫药抗癌药、外用药祛风除湿剂、利水渗湿剂、温化痰涎剂清化痰涎剂、消痞散积剂、咸寒软坚剂消食导滞剂、活血化瘀剂、驱虫剂抗癌剂、外用方剂、燥湿化痰剂润燥化痰剂、祛风化痰剂、涤饮化痰剂利水通淋剂、利水退黄剂、清热利湿剂补补气药、补血药、补阴药、补阳药补气剂、补血剂、滋阴剂、补阳剂镇止咳平喘药、降逆和胃药、重镇潜阳药止痛药、平肝熄风药、重镇安神药止咳平喘剂、降逆和胃剂、重镇潜阳剂止痛剂、平肝熄风剂、重镇安神剂涩敛汗固表药、敛肺止咳药、涩肠固脱药止遗涩带药、收敛止血药敛汗固表剂、敛肺止咳剂、涩肠固脱剂止遗涩带剂、收敛止血剂从上表可以说明,如果不设立镇法,中药学和方剂学中的止咳平喘、重镇安神、降逆和胃、平肝息风、止痛等中药和方剂的项目,都难以归入八法中的哪一法,只好分别归入清法、温法及其他法。如果不设立涩法,中药学和方剂学中的敛汗固表、涩肠固脱、收敛止血、敛肺止咳、止遗涩带等中药和方剂的项目,也不知应恰当地归入八法中的哪一法为妥。由此可见,要使中医理、法、方、药一贯,就必须在治疗八法中加入镇、涩两法,形成治疗十法。否则,这个完整的体系便发生严重脱节,以致提出的法越多而越见纷繁,有如无制之师。
三、从医易相通之理看治疗十法的依据
治疗十法不仅在《内经》中有详细论述,在《易经》中也合于河图之数理。河图恰为十数,易学家蔡福裔老先生已在《河洛考》一书中,将治疗十法列入“河图公式”,现列表说明如下:河图十数与治疗十法结合表五脏五行五方五气五时五化五动十数十法肾水北寒冬藏沉1下6消心火南暑夏长浮2清7吐肝木东风春生升3汗8温肺金西燥秋收降4涩9镇脾土中央湿长夏化平5和10补说明:
(1)本表河图十数是:“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按奇数为阳,偶数为阴之法,河图十数则从数理上表示出阴阳五行的相互融合。
(2)河图十数,显示了阴阳合五行,结合脏腑,则表示五脏各有阴阳变化,从而以五脏、五行配五方、五时、五气、五化、五动等等,在治疗则以河图十数配汗、下、温、清、吐、和、消、补、镇、涩十法。
(3)河图1、6两数何以配下法、消法?因肾合北方水,北方居下,又肾司二便。下法有从大便下邪之义,消指内消,最后从二便排除之的意思。下法直通于外,故取阳数1配之;消以内消为主,故取阴数6配之。
河图2、7两数何以配清法、吐法?因心合南方火,火热之极则为暑。南方居上,心属火,其气为暑。吐有在上者越之之义,故配阳数7;清者清其火热暑邪于内之象,故取阴数2。
河图3、8两数何以配汗法、温法?因肝合风木,主春天,其气温。外风袭表,则当汗以祛之外出,故以汗法配阳数3;春之气温,温者温于里,如寒者温之,又形不足者温之以气,故以温法配阴数8。
河图4、9两数何以配涩法、镇法?因肺金之气收敛、肃降。肃降乃镇法之象,镇于上而使之下沉,故配以阳数9;收敛乃涩法之象,涩乃收敛固涩于里,故配以阴数4。
河图5、10两数何以配和法、补法?因脾土居中央而布四旁,为后天之本,其气可以调节肝心肺肾四脏,故以河图之阳数5配和法以和四脏;补法以补中为主,东垣有《脾胃论》,因先天也靠后天供养,故以阴数10配补法以补中益气。
综上所述,治疗大法须在八法的基础上加入镇、涩两法,合为治疗十法,乃能统帅诸法及方药。这一理论,在医学和易学方面都有充分的依据,这个问题应该引起中医界的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