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太极含三为一以阐述中医理论

太,有至的意思;极,有极限的意思。太极就是至于极限,无与伦比,但这个极限,包括了大而无外,小而无内的时空极限在内。庄子说:“大而无外,谓之大一;小而无内,谓之小一。”即言太极可以大于任意量,而不超越圆周和空间;可以小于任意量,而不等于零和无。太极是阴阳五行的公式图,宋代学者周敦颐在他所著的《太极图说》中云:“无极而太极。”太极是有形之体,但宇宙间的一切都是从无到有的,但“无极”不是空无一物,所以补充说:“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即言无极的真谛就是“二五之精”。二,指阴阳;五,指五行。也就是说,太极的背后,是由看不见的阴阳五行的规律在支配着运动变化的,所以说太极是阴阳五行的公式图(见附图)。这个公式图反映出了阴阳要“一分为三”,五行是阴阳的进一步推衍。汉代刘歆在《三统历》中为太极下定义说:“太极元气,含三为一。”也就是说太极这个统一体,不仅包括了阴阳两方面,还包括了划分阴阳界限的标准在内,所以就含三为一了。这个公式,大而指宇宙这个统一体,有天地人三才之分,小而到人身这个统一体,有精气神三宝。中医理论就是这样运用太极含三为一的公式图的,现举例分述如下:

1.就阴阳五行而论,公式图中圈内外,则按木火金水出现在东南西北四方位置。《素问·天元纪大论》说:“水火者,阴阳之徵兆也;木金者,生成之始终也。”即言水火是阴阳最明显的对立现象,这表明了阴阳有相反的一面;从木到金,就是一个春生秋杀的连续过程,这表明了阴阳有相成的一面。再以春夏秋冬配在东南西北四方,以应木火金水,土居中央而布四旁,由于西南角为夏秋之交的长夏季节,故一般将中央移居此处以配长夏,从此右上角划线将图分为两半,则可见春夏为阳(木火为阳),秋冬为阴(金水为阴)。进一步由此公式推导五行相生相克极为方便,凡相邻的两位就是相生,隔一位就是相克。中医也本此理法将五脏套入太极公式图,以肝配木而在东方,居于图之左面;以肺配金而在西方,居于图之右面;心配火而在南方,居于图之上方;肾配水而在北方,居于图之下方;脾配土而居中央,常在右上角木火和金水之间。曾经有人抓住《内经》有“左肝右肺”之说,殊不知《内经》不仅另有解剖之说,而且此“左肝右肺”是指太极公式上的左右,不是指人形体上的左右部位。《素问·刺禁论》说:“肝生于左,肺生于右,心部于表,肾治于里,脾为之使。”由此可见,这里是以五脏在公式图上配左右上下中央,并没有肝长在左边,肺长在右边,心分布于表面,肾分布里面的意思,研究科学要实事求是,不可望文生义。这也就是肝气主升,肺气主降,心气主浮,肾气主沉,土布四维的来源。

2.就六经而论,亦本阴阳一分为三而来;太阳是阳气多,少阳是阳气少,阳明是阳气极盛。

阳气的多少,就是以阳明阳气极盛的阶段来划界的。《素问·至真要大论》说:“阳明者,两阳合明也。”太阴是阴气多,少阴是阴气少,厥阴是阴气尽,阴方则是以阴尽阳生的阶段来划界的。

《素问·至真要大论》说:“厥阴者,两阴交尽也。”由三阴三阳形成六经,是太极含三为一理论在中医学上的又一体现。

3.中医的比类取象规律,亦本太极含三为一而来。比类取象就是以五行为中心,将自然界和人体各方面,按其属性归类排比和推衍的方法。这种方法,对自然界事物来说,就是一种原始的原子学说;对人体来说,就是研究内外环境如何协调统一的方法。下面就通过这张简单的五行类属表,便可以了解到它的太极含三为一的公式将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理论融为一体。

现列表分析如下:

五行类属表

自然方面人体方面
五味五性五色五形五气五时五方五行五脏五腑五体五窍五志五神五液
枝叶
小肠
湿长夏
西大肠
根仁膀胱

表中横排所列的称为属,同属的东西都存在着“天人相应律”,即不管这些东西在天地人那一部,只要同属,它们之间就存在着内在联系,能相互影响,相互感应,息息相通。如自然界的“风”,为什么首先会引起人体肝、胆、筋、目等部的病变,就是因为它们属性相同的缘故。反过来人体这些脏气失调,又可以利用自然界形体为枝叶的、色青、味酸、性温的药物加以调治。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以说:“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脏为肝,在色为苍,……在味为酸”等等,就是指的天人之间存在相互感应律的意思。表中纵排的称为类,同类的东西都存在着“天人共通律”。如五行各有特性,五行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的规律,五行以外的其他每一类东西,尽管表象不同,但它们却规律相同。天地是一个大天地,人身是一个小天地,天地和人尽管现象不同,但存在着共通规律。推而言之,人体五脏亦各有特性,肝具有木之特性,心具有火之特性,脾具有土之特性,肺具有金之特性,肾具有水之特性,而五脏之间亦存在着相生相克的规律。必须注意,凡要运用哪一类就把这一类套入太极圆周图式来分析,但各类之间的每一项目都不可能互相交叉和取代。木火土金水是一类,肝心脾肺肾又是一类,只是肝具有木的特性而已,如果互相取代,就发生了概念转移。从太极含三为一以阐述中医理论

4.再举《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的一段话:“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来分析,则可发现用阴阳一分为二去解释则毫无深义,但用太极含三为一去解释,则妙趣横生,意义深刻。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是说要分判天地的阴阳,就必须运用人掌握道(规律或方法)去观测,才能剖析得开,把“天地”这对阴阳再加上“道”,就含三为一了。

“万物之纲纪”,是说要分判众多事物的阴阳,就要用大纲和小纪(细目)的方法,即言要对众多事物分阴分阳,就必分清主次、标本,这就符合太极含三为一之法。

“变化之父母”,是说凡变化的东西,要分剖它的阴阳,都要去找它的父母(上一代体系),因变化中的阴阳已是下一代体系了。

“生杀之本始”,是说事物从发生到毁灭的过程,就是一个个长短不等的周期,只有掌握了从始到终,从因到果的情况,才能知周期中间的转变过程。

“神明之府也”,神指北斗,明指日月,只有日月斗交会,才能形成二十四节气。其中斗是主宰者,是划分阴阳的标准,每月太阳和月亮聚会两次,如果本月北斗不来聚会,则节气均不能成立,故曰“三光者,日月星”。

“治病必求于本”,即言医家诊治疾病,也要运用太极含三为一法。

以上从“天地之道也”起的几个“之”字,均作代词代阴阳二字。即言要掌握天地阴阳的标准是“道”;要对众多事物分阴分阳的方法是“纲纪”;要知道变化过程的阴阳实质,就要从它的上一代体系——“父母”去了解;要明确生杀周期的阴阳情况,就要抓住它的始终点;要弄清日月星运行,就要看它的交会点,可见“之”都是代阴阳二字的应用。

条目信息
1
本文摘自《名老中医经验集·医易会通派承先启后人的邹学熹》。马华新 整理
2
本条ID:141236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