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八卦阴阳以阐述中医理论

八卦是从古天象学观测发现的自然规律之一,通过几千年的实践证明,古今中外的科学家,都得到了它高深理论的启发,创造出了不少的奇迹。太公《阴符经》就以八卦之理演奇门遁甲,诸葛武侯因之以摆八阵图作练兵布阵之用。莱布尼兹演二进位制数学受到八卦图象的启发,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也得到了八卦的启发。近人刘子华先生《八卦宇宙论》,预测到了太阳系第十颗行星的存在。蔡福裔先生写成《八卦与原子》一书,在门氏元素周期表基础上,运用八卦体系加以排列,提出新的化学元素周期,由此可见八卦的学术价值了。医家则从《内经》开始,将八卦和从八卦产生的阴阳学说,结合运用于医学各方面。

八卦的“卦”字从圭从卜。圭,指古代测日影的仪器土圭;卜,是观测度量的意思。古代立八圭于四正四隅以测日影的阴阳变化,就形成了八卦图象。八卦图象是昼参日影,夜考极星的结果。太阳是宇宙的原动力,是惟一的,故用阳爻“—”表示;月亮是太阳的折光,故用阴爻“--”表示。因此古人发现,宇宙固有的运动变化,乃由一气所产生,而这种运动不息的原动力则来自太阳。白天太阳出来的时候,万物则生长活动,晚上没有太阳,万物则伏匿偃息。进而发现,上而日月星辰,下而山岳河流,大而天地,小而一草一木,莫不存在着这种“相反相成”的局面,于是古人发现了阴阳的规律。阴阳变化的规律,是从日月运行中发现的,故曰“阴阳之义象日月”。八卦图有三种,即先天八卦图、后天八卦图、中天八卦图,它分别反映了连山易、周易和归藏易的思想。现述如下:先天八卦图,传说是伏羲所画,由神农演为六十四卦,因伏羲、神农皆起于群山连绵之中,故名“连山易”。“连山易”首艮,因艮为山。观测方法以寅月为岁首,夏代人继承了这一派的学术思想,寅月就是农历正月。先天八卦讲对恃,即讲阴阳的对立,它把八卦代表的天(乾卦)、地(坤卦)、风(巽卦)、雷(震卦)、山(艮卦)、泽(兑卦)、水(坎卦)、火(离卦)八类物象分为四组,从空间上以说明它的阴阳关系。《周易·说卦传》说:“天地定位,雷风相搏,山泽通气,水火不相射。”就是指的这类事物之间的对恃关系。天地是一对阴阳,但天地的阴阳是以人定位的,人之上为天,人之下为地。《素问·五运行大论》说:“黄帝问曰:地之为下否乎?岐伯曰:地为人之下,太虚之中者也。帝曰:冯乎?岐伯曰:大气举之也。”这就是说,地不是最下面,而是人的下面,因为古人已观察到地也是天空中悬浮着的一个星球,是由大气把它托举着的。雷风是一对阴阳,雷动则风生,风盛则雷声愈烈,互相搏荡,这又是另一种阴阳对立的现象。山泽是一对阴阳,山是最高的,泽是最低的,二者气化相通,互相对立。水火是一对阴阳,互不相容,水盛则火灭,火盛则水涸。综合先天八卦的四对阴阳,都是从空间上反映出阴阳存在着相互对立的规律。

后天八卦图,传说为文王所画。《周易·系辞传》说:“易之兴也,当殷纣之末世,周之盛德邪?当文王与殷纣之事邪?”这就是指殷纣囚文王于里而演周易之事。周易首乾,因乾卦在后天图上处西北方,文王当时为西北侯之故。观测以子月起算,即以冬月为首月,这就概括了周代人的易学思想。后天八卦讲流行,形容如水的流行,连续不断,表示了阴阳有相互依存的一面。《周易·系辞传》说:“万物皆出乎震,震东方也;齐乎巽,巽东南也;离也者,明也,万物皆相见,南方之卦也……;坤也者,地也,万物皆致养焉,故曰致役乎坤;兑正秋也,万物之所悦也,故曰说言乎兑;战乎乾,乾西北之卦也,言阴阳相搏也;坎者水也,北方之卦也,万物之所归也,故曰劳乎坎;艮东北之卦也,万物之所成终而所成始也,故曰成言乎艮。”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万物从春夏开始生长,到秋冬而收藏,周而复始,每周天365日有奇,每卦用事各主45日,按顺时针方向轮转,在八节上以打符号,从时间上反映了阴阳有相互依存的一面。

中天八卦图一直失传,至今邹氏根据北周卫元嵩《元包经》八经卦排列次序,即坤、乾、兑、艮、离、坎、巽、震的次序,结合古代“三正”之学而复原了中天八卦图。本图属地辟于丑,以丑月为岁首起算,乃黄帝归藏易,商代人继承了这一派易学思想,讲阴阳平衡。现简述如下:

1.中天易首坤,在丑宫,起大寒,即农历腊月为岁首。将十二地支分属八卦图的四正四隅,则坤卦在丑寅宫,按顺时针方向,则乾二在卯宫,兑三在辰己宫,艮四在午宫,离五在未申宫,坎六在酉宫,巽七在戌亥宫,震八在子宫,如此轮转一周,则构成中天八卦图。

2.中天八卦图充分反映了阴阳平衡的规律。从坤一起大寒顺数,发现本图内中外三圈,每相邻两爻都是一阴一阳,而且十二对阴阳排列次序,恰好六对阳在前,六对阴在后,现将中天八卦图内中外三圈一阴一阳次序排列如下:内圈——阴阳、阳阴、阳阴、阴阳中圈——阴阳、阳阴、阴阳、阳阴外圈——阴阳、阴阳、阳阴、阳阴。

3.将中天八卦图按家庭体系排列,则:坤一,为母(☷);乾二,为父(☰);兑三,为少女(☱);艮四,为少男(☶);离五,为中女(☲);坎六,为中男(☵);巽七,为长女(☴);震八,为长男(☳)。此八个卦,皆阴阳配偶,而且都是女性居先,所以有人攻击周易以乾卦为首是提倡夫权思想,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如果是这样,那卫元嵩中天易以坤卦为首,不就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倡女权的了,由此可见,不能把学术问题和社会问题混为一谈。

中医学把《易经》的八卦、阴阳学说,引入到它的学术中,落实到了临床上,上至《内经》、《难经》、《金匮》、《伤寒》,下及各家著述,莫不一以贯之者,阴阳而已!现举例说明:就八卦而言,则体有八(肘、腕、膝、踝关节的肌肉与肌肉之间的交会处,左右共八处),气有八风(《灵枢·九宫八风篇》八方有八风:有婴儿风、弱风、大弱风、谋风、刚风、折风、大刚风、凶风,每风各占45度,合360度,以配后天八卦),穴有八会(即脏会章门、腑会中脘、筋会阳陵、骨会大杼、髓会绝骨、血会膈俞、脉会太渊、气会膻中),目有八廓(乾为天廓、坤为地廓、震为雷廓、兑为泽廓、艮为山廓、离为火廓、坎为水廓、巽为风廓),证有八纲(阴、阴、表、里、虚、实、寒、热),治有八法(汗、吐、下、和、温、清、消、补),方有八阵(补、和、攻、散、寒、热、固、因)。

就阴阳而言,在结构上,“人身有形,不离阴阳”(《素问·生气通天论》)。在生理、病理上,“阴盛则阳病,阳盛则阴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素问·生气通天论》)。在诊断上,“审其阴阳,以别刚柔”(《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明代医家张景岳在《类经图翼·医易义》中,还从医易阴阳的各个侧面加以阐发,如从精神方面、从动静方面、从升降方面、从神机方面、从屈伸方面、从变化方面、从常变方面、从生死方面分别论述了阴阳变化。总之,必须维持阴阳的相对平衡,如果天地的阴阳不平衡就要发生灾害,人身的阴阳不平衡就要患病。

再推而言之,从八卦到六十四卦,都反映了一阴一阳的变化。《周易·序卦传》讲阴阳的依存,《周易·杂卦传》讲阴阳的对立。张景岳还将八卦六爻配脏腑,如说:“以脏象言之,则自初六至上六为阴为脏,初六次命门,六二次肾,六三次肝,六四次脾,六五次心,上六次肺。初九至上九为阳为腑,初九当膀胱,九二当大肠,九三当小肠,九四当胆,九五当胃,上九当三焦。”又以形体各部配八卦,如说:“以形体言之,则乾为首,阳居尊上也;坤为腹,阴户容物也;坎为耳,阳聪于内也;离为目,阳明于外也;兑为口,折开于上也;巽为股,两垂而下也;艮为手,阳居于前也;震为足,刚动于下也。”并以六十四卦之递次变化,比喻人之生长衰老过程,如说:“自复至同人,当内卦震离之地,为阴中少阳之十六,在人为二八;自临至乾,当内卦兑乾之地,为阳中太阳之十六,在人为四八;自姤至师,当内卦巽坎之地,为阳中少阳之十六,在人为六八;自姤至坤,当内卦艮坤之地,为阴中太阳之十六,在人为八八。阳生于子而极于午,故复曰天根,至乾为三十二卦,以应前之一世;阴生于午而极于子,故姤曰月窟,至坤为三十二卦,以应后之半生。前一世始复之一阳,渐至增添,至乾而阳盛以极,乃象人之自少至壮;后半生始于姤之一阴,渐次耗减,至坤而阳尽以终,乃象人之自衰至老。”这一段论述,完全本于《素问·上古天真论》,合于“七损八益”之理。

清代医家陈修园更以蛊卦之理说臌胀病,如在所著《医学三字经》中说:“单腹胀,实难除,山风卦,指南车。”蛊卦下巽上艮,艮为山,为少男之象,巽为风,为长女之象。《左传》医和一节有:“在《周易》,风落山,女惑男,谓之蛊。”即言以长女下于少男,惑乱其情,乃不正常之婚配,有如秋风扫山上落叶,很快就要崩溃,有如蛊之象。而单腹胀的病机则与之相似,艮为山属土居上,巽为风属木居下,上刚下柔,乃上情高亢而不下接,下情畏缩而难上达,事理日废而坏,是“蛊多事也”之象。臌胀病病理,亦为脾土之邪壅盛而反侮肝木,肝木不能疏理于下,脾土反而敦阜于上,土盛木郁,阻滞壅塞,上下不通,而成本病。若按蛊卦所喻病理以决定单腹胀的治疗方针,就像“指南车”一样明确地指示方向了。

清代温病学家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亦多处运用易学之理解述方药治病之理,如用八卦之理解释定风珠一方的方义说:“名定风珠者,以鸡子形圆如珠形,得巽木之精,而能熄肝风,肝为巽木,巽为风也。龟亦有珠,具真武之德而镇震木。震为雷,在人为胆,雷动未有无风者,雷静而风亦静矣。亢阳直上巅顶,龙上于天也,制龙者,龟也,古有豢龙御龙之法,失传已久,其大要不外乎此。”并自注云:此方治温邪久踞下焦,消灼肝阴而为厥,扰冲脉而为哕,肝木横强则脉细而劲。故用鸡子黄实土而定内风;龟板补任脉而镇冲脉;阿胶益阴降逆而熄肝风;淡菜生咸水中而味淡,外偶内奇,有坎卦之象,能补阴中真阳;童便浊液而潜阳上动,引归浊道以为使。

清末民初医家郑钦安,以乾坤坎离四卦阐明心肾水火上下相交之理,创立了不少治法。就卦象而言,则乾为天,坤为地,地气上升,天气下降,则天地交泰,所以泰卦有通的意思;若天气不降,地气不升,则气否塞,所以否卦有塞的意思。坎为水,离为火,坎水上升,离火下降,则为水火既济;若离火上炎,肾水下流,则为水火未济。如在所著《医理真传》中说:“人禀天地之正气而生,此坎离所以为人立命之根也。因坎中真阳,肇自乾元,离中真阴,肇自坤元,乾坤彼此互为其根。心火下交于肾,肾水上济于心,一升一降,往来不穷,性命于是乎立。”创交泰丸,取地天交泰之象(泰卦“”)。若天在上,地在下,乾坤之气不能相交,则成否塞不通象(否卦“”)。在病变上,于否字之上加一病旁,则为心肾水火上下之气不通所致。由于心阳中藏有真阴,故心火不下交,当责其阳之偏亢。若上焦心阳偏亢,心阴偏虚,阴不济阳则生热,则必然导致心火上炎之阳热实证,此天气不下降之病也。实则泻之,所以方中用苦寒之黄连直折其火之上炎,引导心火下行。肾阴中藏有真阳,故肾水不上承,责其阳之偏虚。若下焦肾阴偏盛,肾阳偏虚,阳不运阴则生寒,则必然导致阴凝不化之阳虚寒证,此地气不上升之病也。虚则补之,故用辛甘大热之肉桂补命火之下衰,鼓舞肾气上升。如此一泻一补,一清一温,调其乾坤天地阴阳之气的升降,则回复地天交泰之象,故命其方曰“交泰丸”。又创补坎填离丹治心阳虚,用大辛大热之肉桂、附片为君补坎中真阳;用蛤粉补坎中之真阴;加干姜、炙草调和中气,以交通坎离心肾水火上下之枢机,则心阳虚之病自除。

民国初年,有四川医家何仲皋,在成都锦江之滨举办国医学院。他以“西江月”调写成《脏腑通》一书,作为学生便于记诵的教材。该书以八卦之理,结合《内经》、《难经》、《金匮》、《伤寒》各经典,以阐述病理,指导临床辨证论治。现举数阕,并附邹氏剖析串讲的内容如下:

一、脏与脏相通

心肝离火在天为电,震雷引以为鞭;心怒遽动将军官,气结胁间不散。

厥阴肝气上逆,心亦疼热不堪;舌卷囊缩病相连,皆是二经之变。

邹氏串讲:离为火,震为雷,离火在天之象有如电光闪闪,闪电之后,继闻隆隆震雷之声,这种现象,好像震雷把闪电当作他的钢鞭一样。淮南子所以说:“雷以电为鞭策。”结合人体脏腑来看,离火即指心经之火,震雷则指肝经之气,离震二卦既如天之雷电,所以心肝二脏相互感应的功能也像雷电活动之密切,若一脏有病就会立即影响另一脏发生病变,在情志上也是一样。

比如心中火起,就会触动肝气横逆而发怒,并出现胁下胀痛,心中疼热,舌卷囊缩等一系列心肝两经的病变,由此可见心肝两脏之气的相通了。

二、脏与腑相通

心大肠乾道天行甚健,离火为日为天;大肠不通心火炎,必然谵语狂乱。

伤寒神昏谵语,大承气汤为先;泻心汤用大黄连,已可窥其崖岸。

邹氏串讲:乾卦之气健运不息,比喻如大肠腑气以通为顺;离卦在天如日照当空,有如心藏之神。若大肠健运失常,则表为腑气不通,大肠腑气不通,则可导致心火上炎,扰乱心神,而发生谵语狂乱的病变。《伤寒论》对这种大肠腑气不通,心火上炎,扰乱心神所导致的热结狂乱之证,则选用大承气汤峻下热结,使胃气承顺下行,心火自不上炎,而诸证自愈。若伤寒太阳误下,热陷胸中成“热痞”之证,则有天火同人卦六二爻之象,邪热同伙为患,以致心与大肠失调,气机痞塞中焦,相因为患,又当用大黄黄连泻心汤通腑以泻其心火,痞塞自通,由此可以了解医易相通的道理了。

三、腑与腑相通

大肠胆东南巽木为胆,西北乾金大肠;后天八卦列两旁,气化一升一降。

设今二经同病,便闭胁痛难当;烦渴龙胆泻肝汤,并与大承推荡。

邹氏串讲:胆为巽木之卦,在后天八卦图的东南角上,其气主升,大肠为乾金之卦,在后天八卦图的西北角上,二经之卦列后天八卦图的左右两旁,气化活动一升一降。若巽木胆金之气过升,则为胁痛、烦渴之证,当用龙胆泻肝汤之类泻其木气之过升;若大肠腑气不降,则为腹满、便秘之证,又当采用大承气汤推荡腑气下行。

条目信息
1
本文摘自《名老中医经验集·医易会通派承先启后人的邹学熹》。马华新 整理
2
本条ID:141233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