闭经是妇科常见病和多发病之一。闭经时间过长,会出现头晕神疲、胸腹闷胀、食欲和精神不振等症状,故古代医家对此病向来非常重视。有关闭经的论述最早当推《黄帝内经》,嗣后在《金匮要略》及历代妇科专著得以不断充实,人们对闭经的认识也渐次越来越丰富,兹择其要而概括之。
《素问·评热病论》曰:“月事不来者,胞脉闭也。胞脉者,属心而络于胞中。”《素问·阴阳别论》曰:“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女子不月。”《金匮要略》曰:“妇人之病,因虚、积冷、气结,为诸经水断绝。”朱丹溪曰:“夫经不通,堕胎多产伤血,或因久患潮热消血,或久发盗汗耗血,或因脾胃不和,饮食少进而不生血,或痢疾失血……故血闭而不行。”刘完素曰:“女子不月,先泻心火,血自下也。”李东垣曰:“妇人脾胃久虚,形体羸弱,气血俱衰而致经水不行。”张景岳认为,闭经有血枯与血隔之不同,血枯属虚,血隔属实,但闭经络为虚证,故治疗一以补养,一以补而通之。
(一)病因病机
祖国医学认为冲脉为“十二经之海”、“冲为血海”、“任主胞胎”。肝藏血与冲脉相连,肾系胞宫与任脉相连;脾统血、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心主血,心气下通,使月经正常来潮。女子以血为本,血为气母,气为血帅,月经的构成有赖于气血的生化调节。故闭经的形成与经络、气血、脏腑功能失调有密切的关系。
闭经的原因很多,根据审证求因的原则,结合临床分述如下:
1.血虚因素大出血、滑胎、多产、房事过密、久患热病烁血,或脾胃不和,或久痢、久疟,或食少而生血乏源,以及寄生虫等引起血海不充,胞宫空虚,导致闭经。
2.情志因素以忧思过度、情志郁结为主。《妇人良方》曰:“……感愤而不得言,多有闭经之虞。”此由七情伤肝,肝气郁结则血滞,引起经水不通,进而肝克脾,致使脾气不畅,运化失职,水谷精微化为痰湿,以致壅滞胞脉,阻碍血海畅通,引起经闭。
3.食物和药物因素过饮生冷或久服寒药则寒凝血滞;嗜食辛热之品或久服热药则热灼阴伤。其他如久服大剂量镇静药等都能导致冲任失和的闭经。
4.外邪入侵直接损害冲任、胞宫的病变,如子宫内膜结核以及产伤引起的急性子宫内膜炎等,都可产生闭经。
5.先天性畸形如无子宫、无卵巢、无子宫内膜、无阴道及处女膜闭锁等先天因素的闭经。前人记载的螺、纹、鼓、角、脉即属此范畴。
二、辨证论治
祖国医学对闭经的治疗同样是从整体观入手,审证求因,循“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规律,临证须辨证与辨病相结合,中西药并进,可奏捷效。总其临床诸证,有肝肾不足,气血两虚,肝郁气滞(或气滞瘀阻),痰湿阻络,寒凝血滞,热结血滞等型,但不外乎虚实二端。
1.肝肾不足
患者多先天禀赋不足,经水初潮迟至或过早即至。已婚者房劳纵欲,精血耗损。望诊见面色晦暗,眼眶发黑,双目无神。症见头晕耳鸣、口燥便坚,阴液分泌甚少。脉细、舌暗、苔薄欠润。病程日久,阴损及阳,性感淡漠,渐致不孕。
治法:滋养肝肾,填补精血。
方药:当归、赤芍、熟地、怀山药、山萸肉、巴戟肉、鹿角片、川断、川牛膝其中,归、地等养血之品合鹿角等血肉有情之物,以资其肝血肾精。亦可参景岳的归肾丸、傅山的调肝汤化裁。待症情好转,精血充盈时,酌加泽兰、红花、益母草等活血催经。
2.气血两虚
如因出血过多,久患慢性疾病,或纳少便溏经久不愈而致的闭经,必损脾肾。脾肾两亏,则气血化源不足,遂致血海空虚而经闭。证见神疲、眩晕、纳少、便溏或结,肢软畏寒。脉细软,舌淡、边有齿痕、苔薄。
治法:健脾益肾,调补气血。
方药:党参、白术、茯苓、当归、熟地、川芎、鸡血藤、制附块、桂枝、干姜、炙甘草。
此法考虑到先、后天的生理、病理的相互关系,通过健脾益气养血以资肾精,并以附、桂之温肾助阳化气而加强脾运,达到脾气旺盛,肾精充沛,则癸水自行。此乃“寓通于补”、“补而通之”之意。
3.肝郁气滞
肝喜条达,易于怫郁。肝郁能使气滞瘀阻而致经闭。患者多落落寡欢,时感胸胁胀满,纳少神疲,心烦抑郁。脉弦细,舌暗、苔薄。
治法:疏肝解郁,理气调经。
方药:柴胡、当归、赤芍、生地、川芎、香附、青皮、玄胡、桃仁、红花。
方取疏肝解郁的逍遥散合养血活血的四物汤化裁,如气滞腹胀甚宜加三棱、莪术等行气破滞之峻品。同时,尚需开导患者怡情悦性,以解除其肝郁之精神因素,服药才能奏效。
4.痰浊阻络
痰浊闭经以身体肥胖为主要症状。可见经水渐少而致经闭,平素神疲嗜睡,纳呆多痰,白带较多,或四肢麻木,脘腹胀满,大便鹜溏。脉濡、舌淡、苔薄。当责之脾虚运化失职,而致湿聚脂凝,胞脉受阻,营卫不得宣通,血海空虚而经闭。
治法:健脾疏化,理气调经。
方药:苍白术、茯苓、姜半夏、南星、菖蒲、枳壳、香附、马鞭草、鬼箭羽、陈皮。
轻则选用二陈汤、越鞠丸合启宫丸加减,重者宜苍附导痰或涤痰汤化裁。如肝热体壮,情志不悦,心气郁结,脾土受侮而痰火胶结,阴津被劫而致闭经,症见头痛面红,心烦便坚,脉弦,舌红少津。则宜疏肝气、泻心火,择凉膈散合丹栀逍遥散加减。
5.寒凝血滞
寒凝血滞之闭经多发于青春期女子、肾气不足的羸弱之体。由于恣饮生冷,或感受寒邪,或久服凉药而致寒凝血阻之经闭。症见形寒肢冷,面色少华,食少懒言,少腹冷痛,大便溏薄。
脉沉细,舌暗或淡。
治法:温养冲任。
方药:当归、赤芍、熟地、川芎、陈皮、香附、三棱、莪术、楂肉、青皮。
寒凝较重者可酌加紫石英、鹿角片、巴戟、紫河车等温养之品。同时选右归丸10克,每日分二次吞服,共20天;继用乌鸡白凤丸每日一丸、温开水化服,共7天。如经水仍未转,再服以上煎剂7~10剂。景岳云:“……欲以通之,无如充之。但使雪消,春水自来,血盈则经水自至。”经水已行,日后亦宜常服右归丸、乌鸡白凤丸、十全大补丸等成药,以善其后。
6.热结血滞
此证多发于已婚经产妇女。由于胞宫胞脉受损,或热邪侵袭冲任等,使冲任之阴血受灼而与瘀热交结。症见发热,口干咽疼,便坚腹痛,溺赤等。脉弦细带数,舌红、苔少或剥而少津。
治法:清热凉血通瘀。
方药:丹参、当归、生地、赤芍、沙参、麦冬、枸杞、川楝子、红藤、败酱草。
此法以祛邪清热为先。如瘀热甚者,可选三黄四物汤合银花、连翘、红藤、败酱等;待邪去热消,然后加三棱、莪术,重在行滞通瘀。但多次刮子宫,内膜损伤过度,或阴虚火旺、潮热闭经者,宜一贯煎或百合固金汤加减。如有结核菌侵入胞宫,在活动期,须与抗痨法并进。
总之,闭经的原因多而复杂,迁延日久必有不同的症状出现,临床证治,除根据辨证求因,审因论治外,尚需结合实验室检查,力求准确地把握其病因病机,方可对症施药。
附1:溢乳闭经证治
闭经伴有溢乳,称溢乳闭经,多发生在产后或因服用某种药物引起,月经往往由稀发到闭止,诊治必须排除肿瘤。
本病的症情较为复杂和顽固,迁延日久,能使生殖系统萎缩,治疗也颇为棘手。试就临床经验所及,谈谈认识和体会。
1.月经和溢乳的生理
祖国医学关于人体统一性的认识,妇科和其他各科一样,首先是要以内在相互联系的观点,全面地整体地认识女子的生理特点。
女子在解剖上有胞宫和乳房,分别为经妊和哺乳的器官,胞宫在脏腑经络的联系中,以冲任两脉对胞宫的作用最为密切。《灵枢·五音五味篇》:“冲脉、任脉皆起于胞中。”《素问·上古天真论》:“……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论证了月经的调畅,主要取决于冲任的通盛。而冲任皆循腹至胸,与肝、胃、肾三经相关。肝脉经由期门(位于乳下),胃自缺盆而下于乳、胞脉系于肾。可见乳房、冲任、胞宫在妇女生理上,自有内在的渠道可以沟通。而作为人体物质基础的“血”,则来源于水谷,化生于五脏,因胃的摄纳充养,肝的疏泄,冲任的通盛,经血乃按时而下。经、乳二物在性质上是一源二歧。妇女产后哺乳期,阴血上溢为乳则经闭,断乳经行则乳歇,这是正常的生理现象。
2.溢乳闭经的病因病机
哺乳期过长的妇女,断乳后可能有一段时期的闭经,也可能一段时期乳汁不断,尔后逐渐正常。但有产后不哺乳或断乳后迳自溢乳而经闭者,亦有与产育无关,发生在更年期或服某种激素药物,致溢乳而经闭不行者,皆为病理现象。
溢乳闭经,前人鲜有论述,《竹林女科》论闭经,以“乳众血枯”名,治以十全大补汤;《济阴纲目》乳病门谈到:“有未产前乳汁自出者,谓之乳泣。”治选十全大补丸、逍遥散、归脾汤等方,但未阐明溢乳与月经失调的关系。
古人向有“女子乳头属肝,乳房属胃”之说,而经乳的调节与冲任有密切关系。经云:“冲脉为病,逆气而里急”,溢乳是“气逆”,里急则经闭,可理解为本病的机转之一。
因此,凡情志抑悒,肝气郁结,或过食辛辣,胃热壅滞,皆可使冲脉气机失于条畅而造成“里急”。里急则冲气无由下达,血亦无下达之路,于是,不化经而上逆为乳、溢乳闭经遂成。
其次,劳倦过度,损及气血,房事不节,伤及肝肾,气血统摄失司,不能与心相交,心阳之气不得下降,阴血不能按时下注胞宫而为月汛,则反顺为逆,血不归正而上溢为乳汁。
滋将近年收集的16例有溢乳的月经失调案例,根据其临床症状表现,分为以下三型。
(1)肝肾亏损,肝气上逆
症见经水由落后量少而至经闭,乳汁泌溢,质稀,腰痛神疲、头晕、便坚、面色晦暗、乳胀、情志抑郁。脉弦细,舌暗、苔薄。
治宜疏肝养血顺经。方以四物合逍遥散加减:
当归9克、生地、丹参、赤芍各12克、川芎45克、柴胡6克、郁金、制香附各9克、蒲公英12克、全瓜蒌12克、枳壳6克、川牛膝9克、留行子12克。
(2)脾肾不足,气血两虚
症见经闭不行,乳汁自溢,质清稀,面色㿠白,头晕腰疼,纳呆便溏、畏寒。脉细缓,舌淡,边有齿痕、苔薄。
治宜健脾益肾,调补气血。
方以圣愈汤合右归丸加减:
党参、黄芪、赤白芍、枸杞子、巴戟肉、鹿角片各9克、当归、熟地、怀山药、鸡血藤各12克、川芎45克、肉桂3克。
(3)肾虚血枯,心肝火旺
症见经闭不行,乳汁自溢,质稠色黄、乳头痒、头痛、寐不安、心烦易怒、咽喉干痛、便坚溲赤。脉细数,舌红、苔薄。
治宜清热养阴,疏肝理气调经。
方以四物、增液合逍遥丸加减:
当归、生地、赤芍、钩藤、肉苁蓉各12克、玄参、柏子仁、泽兰、川牛膝、逍遥丸(包煎)各9克、川芎45克、麦冬、淡子芩各6克。
3.体会
(1)本病为闭经之重症,妇科检查有子宫萎缩者,符合前人“血枯经闭”的论述,所以病程较长,患者应耐心治疗,且首先要排除肿瘤。
(2)本病患者多伴情志抑郁症状,可见与肝郁有密切关系,但视其体质强弱,病程长短,或因肝郁,或因体虚,分别予以辨证论治。
(3)本病每由月经稀发而渐至闭经,所以贵在早期治疗,且于愈后亦每因内外因素的干扰而复发,因此要重视调补善后和精神调摄。
(4)本病病程较长而症情复杂者,单服西药,药物反应较甚,仅用中药,治疗效果缓慢,采用中西药并治,可尽快改善症状,提高疗效。
附2:肥胖型闭经治验体会
肥胖型闭经一般以中青年患者多见。先是月经落后、量少,渐至闭经,体重随之增加,并有症状出现。推其病因,多由心意不遂,情志抑郁,或脾虚运化失职,湿聚脂凝,脉络受阻,营卫不得宣通,血海空虚,体胖经闭遂成。笔者曾治愈多例,现将治疗体会作一粗浅介绍。
1.脾肾阳虚,痰湿阻络
本型在临床较为常见。其病机突出为后天脾运不健,湿聚脂凝,胞脉闭塞。症见体胖经闭,头晕,神疲,嗜睡,纳呆便溏,胸闷痰多,面色㿠白,腰酸肢楚,尿少,周身肌肉发胀。脉濡,舌淡、苔白腻。治拟化湿导痰,温脾通络,以涤痰汤加减。方药:陈皮、姜半夏、茯苓、山楂肉、六曲、白术、制香附、制南星、石菖蒲、桂枝、鸡血藤。待胃纳佳、精力渐充,乃进健脾补肾,益气养血调经之剂,方取八珍汤加川断、桂枝、鸡血藤、蜜根。如经水已行,则以附桂八味丸或右归丸充养冲任。
案例:谈某某,18岁,未婚,学生。14岁月经初潮后,周期惯常落后、量少。初诊时月经已8个月未转,体胖(体重69千克),神疲嗜睡,头眩,痰多纳呆,腰酸带下,全身肌肉胀痛,皮肤搔痒,下肢及腋下有紫纹。脉沉细,舌苔白腻。良由学习紧张,心脾不足,体胖多湿,湿碍脾运,则上泛为痰,下注为带。曾经内分泌检查,排除柯兴氏征。治疗先以涤痰汤加减:
南星、半夏、陈皮化痰除湿;菖蒲、香附开窍通心,理气疏络;丹皮、赤芍、川柏清热泻火,活血调经。
服药12剂后,心气下达,精神略振,并有腹胀感。心络于胞中、腹胀为行经先兆,乃因势利导,以当归、丹参、川芎、鸡血藤养血活血;马鞭草、鬼箭羽除湿通络;威灵仙宣痹疏络;仙灵脾、牛膝引药入胃。
全方通经力专而猛,药下果使经转。如此按月调治约七、八个月,痰湿递减,体重渐降,下肢已无发胀及瘙痒感。以后经水虽不准时,但能自转。惟仍感神疲嗜睡,纳呆便溏。因患者体丰湿盛,脾肾阳虚,所以平时宜温脾益肾,调补气血,以参苓白术汤加肉桂、鹿角片、巴戟、仙灵脾投之,行经期间用通瘀煎活血通瘀,以后经量渐多,如此攻补兼施,卒收全功。
2.肝郁气结,痰湿阻络
本型患者一般脾胃素盛,体质尚实,由于情志不畅,心气郁结,肝失条达,脾土受侮,痰火胶结,阴精被劫,脉络空虚。症见体胖经闭,面部升火,头痛,心烦易怒,口干便结,纳旺,胸闷气促,尿少,肢体肿胀。脉沉细弦,舌红、苔薄。治疗先泻心火,疏肝气,予凉膈散、丹栀逍遥散加减:
丹皮、赤芍、生地、大黄、柴胡、广郁金、川断、牛膝、泽兰叶、卷柏。
待便通尿利,胃气下泄,肝得条达,再拟养血调经,用泽兰汤合柏子仁丸加减:
当归、丹参、赤芍、生地、川断、牛膝、泽兰叶、益母草、柏子仁、卷柏、鬼箭羽、马鞭草。
待经行后以归肾丸(当归、熟地、杞子、山药、山萸肉、茯苓、杜仲、菟丝子)调益肝肾,充养血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