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法特点

中医诊法,分望、闻、问、切四诊,历代相沿、莫之能改,至今仍不失其重要意义。前人有谓:非四诊无以知标本虚实表里寒热。四诊合参、阴阳表里,当有明辨,断病方毫厘无爽。朱氏行医半个世纪,深切体会到女子疾病多隐蔽深奥,变化难测,故强调必须四诊合参,于问诊则务求其详,切诊不惟求脉,亦重视乳房触诊。望诊察禀赋强弱,闻诊知性格急缓。

一、首重问诊

四诊以问诊为首重,知病必贵于问,问而莫贵于能详,病有显微,显证易知,而隐性之症难察,非细问何以能知?“妇人之疾本与男子同,妇人之性,则与男子异。”盖妇人多怕羞,所患之疾多隐蔽,有病亦不肯直言相告,非细究则不能悉其隐微,故问诊尤显重要。朱氏先祖父曾仿景岳十问之意手订妇科诊病要诀十问,朱氏的问诊在其基础上更为细致周到。问诊要注意方法及问法。对初诊者,必反复询诸起因,言语亲切,循循善诱,悄悄耳语,给患者以信任感,使其能尽吐病情。对不同年龄患者,问诊要有所侧重。室女经病,必须了解其禀赋体质,月经初潮的迟早,初潮前后其生长发育情况,自幼多病者肾虚,饮食营养、学习、生活、性格、嗜好等。已婚妇人除了解经、孕、产、乳情况之外,尤应注意房事情况,此为易被忽略或羞于出口而隐之不述的起病之由。俗言道,问得清,方能审得明,审证清晰明了,治亦多有效验。

二、切脉论证以脉佐证

《素问·脉要精微论》曰:“脉者,血之府也”。人之气血周流,莫不由此贯通。《女科经论》引陈良楚之言曰:“人身气血、各有虚实寒热之异,惟察脉可知。”女子之病气血变化最多,阴阳失和、寒热不调、虚实之变,则经水违期,诸疾纷起,当诊脉以辨别之。朱氏于问诊为首重,亦重视察脉,以脉佐证,辨脉明证。切脉时凝神于三指之间,候寸、关、尺三部,轻、中、重取之脉的大小、浮沉、迟数、长短、弦紧、濡缓。凭脉辨证,审察虚实之机、寒热之变、表里之别,阴阳动静变化,以脉证病。对患者主诉不多者,更是以察脉审其证之虚实寒热。脉象虽繁,然妇人之脉亦有一般规律可循,朱氏于此颇有心得。如病人情绪易紧张而胆小者,初切脉带数象,切脉时间宜长,此时脉象由数趋缓;阴血不足者,气火有余,常为左脉细小,右脉弦浮;阳热亢盛、两手脉均显弦浮带数;肝郁火旺者脉弦细带数。情怀抑郁,性格内向,沉默寡言者,脉见沉弦迟;求子之脉贵平和有力,尤是尺脉。若见脉沉细软,尺脉尤弱者,当审其有无房劳耗损,肝肾两亏,精血不足。察脉是为能深入了解疾病,区分阴阳,审明疾病进退深浅,指导用药。如治虚证闭经,欲以通之,莫如充之,调补冲任,以充经源。当见有带下增多、乳腹作胀之证,再审脉象由沉细转为弦细或稍流利之时,此俱为临经之兆,治则可由静守转为通利。此是以脉佐证,作为转变治法的依据。

三、触诊辨别虚实乳胀

古人切诊,重在脉诊。《伤寒论》虽有切胸腹诊病之先例。然未及妇人病之切诊。张景岳曾感叹诊治妇人病难曰:“治之要极,无失色脉,此治之大则也。今富贵之家、居奥室之中,处帷幔之内,复有以锦帕蒙其手者,既不能行望色之神,又不能尽切脉之巧。”故古人多谓:“盖术之难,医妇人尤难。”是因不能四诊俱备,更谈不上妇科病中必要的切诊。而今病益多,医者欲求应变以活人济世,不可墨守古法,光满足于指下能明。尤是妇科疾病,隐蔽深奥,说不能全,凭切脉亦难以全面了解症情。朱氏诊病主张结合新知,博采众法,只要是于病有利,均应采纳。

因此她经常亲为患者作妇科检查。尤对乳房疾病的诊断,提倡必须结合触诊,以触诊辨别虚实更为确切。一般认为乳胀是以经前为实,经后属虚,然朱氏以为经前乳胀亦可有虚证,以触诊可辨别之。虽经前乳胀,扪之乳房松软平坦,不拒按者仍为虚证;实证则扪之硬实饱满,乳头硬且拒按,或有结块,经行则症减。虚实乳胀都可随月经周期循环而作,故诊断本证,必须行触诊。

四、明辨虚实望闻辅之

朱氏尝谓四诊缺一不可,故其详于问诊,精于切诊,但亦不废望闻。《内经》曰:“得神者昌,失神者亡。”是讲望诊之重要,可判生死。因此古人重视望诊,将其置于四诊之首,是不无道理的。朱氏对诊舌十分重视,对舌象在脉案中描写得颇为详细,对患者舌质变化亦观察得颇为仔细,诊病中亦常常把舌诊所得作为辨证的重要依据。妇人疾病时,气血、阴阳、寒热、虚实变化都可在舌象上反映出来。如血瘀者,舌质紫暗边有瘀斑瘀点;脾肾两虚、舌多胖而有齿印;气阴两虚,舌红边有齿印;舌红少津,阴血不足;舌质淡,边有齿印,气血两虚。望诊中望形体神态,可以审察人体禀赋强弱。朱氏认为身形瘦长者多为肾虚,易有腰酸,久立不支见证。身形瘦小者,禀赋较弱,应注意其发育情况,审其先天与后天。朱氏亦常以闻诊所得来佐证,主要闻病人之声音、气息变化,观察患者之性情,病之轻重缓急,作为辨证之参考依据。如性情急躁,言语较急者,肝气有余;肝气郁结,情怀不畅者善叹息;欲言又止者,必有隐情;病轻正气未虚者,声高气粗;病重语声低微,正气虚矣。明辨虚实之证,望闻可佐之。然要全面了解病情仍须凭藉四诊,必须四诊合参,方能于病情烛照而了然。

条目信息
1
本文摘自《名老中医经验集·中医妇科名家朱南孙》。王采文 胡国华 整理
2
本条ID:141190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