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仲景在《伤寒论·原序》中有“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这样两句话,我非常赞赏。勤求古训就是要接受和继承前人的宝贵经验,许多古方都是前贤在临床上经过千锤百炼累积而来的,显示出卓越的疗效。例如《伤寒论》、《金匮要略》的经方和唐宋金元以降的时方,其效果至今仍屡试不爽,备受推崇,所以我们要认真学习,悉心体会。但是古代疾病的种类不如现代广泛,其原因之一是古人认识和检查疾病的手段不如今人,再者古代社会环境也不如现代复杂,如放化疗后综合征、艾滋病等疾病都是古代所没有的,所以使用古方时要经过我们思考、运化,从而扩大它们的治疗范围。譬如苓桂术甘汤原为仲景治疗“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的通阳化饮之方,我常用其合小半夏茯苓汤治疗美尼尔氏病引起的眩晕、呕吐,效果很理想。当归六黄汤出自《兰室秘藏》,本治阴虚盗汗,汗出湿衣,淅淅而燥热,我在临床见到不少甲亢病人燥热多汗,心烦易怒,心慌失眠等阴虚内热之象,于是选其加沙参、麦冬、五味子、生牡蛎等治疗,很快就可控制症状,也可认为是古方今用。又如当归芍药散证,在《金匮要略》的原文是“妇人怀妊,腹中痛,当归芍药散主之”,运用范围比较狭窄。数年前我曾治一尿毒症的老年妇女,由于尿中毒致神识昏迷,头身抽动,手足振颤不已,入医院急诊抢救,经用镇静、止痉药等皆不能解除其神昏肢颤,乃邀我会诊。患者唇干面青,双目紧闭,尿少不畅,肢冷不温,按手止颤取脉,得细弦数之脉。启口观舌淡暗,辨证为血虚风动,窍闭湿阻。依“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理论,立养血柔肝,渗湿开窍为治,选当归芍药散加味。方中以当归、川芎、白芍养血柔肝;白术、茯苓、泽泻利水渗湿,给邪以出路,导水湿从小便而去,配以白蒺藜、生牡蛎熄风平肝,水牛角开窍醒神。一付药后头定神清,二付药后尿量增多,肢颤消除,三付药后患者可下床活动,由家属搀扶来谢。
至于博采众方是讲我们要向现代的名家虚心求教,不耻下问。我认为,不论是哪一级的医生,或者书刊、杂志所载,甚至是民间流传的,只要其一方一药有效,益于病家,我们都要取其所长,化为己用。我曾向宋向元老先生求教过如何使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治疗支气管哮喘、肾炎水肿的经验。又如验方过敏煎,是我从杂志上看到的,非我所创,但经我体会和变化之后治疗荨麻疹、湿疹、支气管哮喘、过敏性紫癜等病确实有效。1974年时在医院急诊室参加抢救一肝昏迷病人,家属举荐一民间验方,药味有十几种,我根据病情裁减为六味药,病人服后次日神志转清。后来在协和医院配制为成药“牛麝散”治疗多例肝性脑病和高热神昏患者颇有效验,变成了我的经验。又如我治疗瘀血型糖尿病所用广木香、当归、益母草、川芎为主组成降糖活血方,并非我任意杜撰,而是有其来源的。有一种ABO新生儿溶血性黄疸病,原因是母婴血型不合产生抗体后溶血,新生儿出生后全身黄染,存活率很低。西医用换血疗法,一般基层医院很难做到,所以认为有该病病史的妇女不宜再次怀孕。曾有一位新生儿溶血病的孕妇,再次怀孕后我院产科劝其中止妊娠,本人坚持不从。愈1年抱子复诊,母子均健,未出现过黄疸。询其原因系在孕期服当地某老中医的中药预防,成分就是上述五味药。北医大谢少文教授等进行药理研究发现该方确有抑制或者消除免疫性血型抗体的作用。我考虑糖尿病发病机理上有部分人与自身免疫有关,又结合诸多之血瘀见证,所以用其为主组成降糖活血方,取其既有活血化瘀之功又有抗自身免疫反应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