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酸甘化阴法

酸甘化阴法主要是将酸味药与甘寒药复合配伍,以达到加强养阴生津的目的,功能滋助五脏之阴,而尤以养胃阴为长。凡温病后期恢复阶段、某些久患胃病的人,或其它慢性消耗性疾病后期等,因胃阴被耗,津液虚少,不能濡润胃腑,而致胃的受纳、腐熟失常,胃气通降不利,反映胃阴虚的一系列症状,余每从其病理表现着眼,采用酸甘化阴法治疗,取得满意疗效。现以治疗阴虚胃痛(主要是慢性萎缩性胃炎及溃疡病并发胃炎久延不愈,胃酸缺乏的病例)为例,介绍应用酸甘化阴法的理论观点和用药经验。

酸与甘合,不但可以加强养阴作用,而且还能化阴生津。因为酸能敛阴生津,甘能益胃滋阴,酸甘配伍,一敛一滋,则可两济其阴,促进脾胃生化阴液,即酸得甘助而生阴。同时由于某些酸、甘药具有“酸先入肝,甘先入脾”的特性,因此酸甘化阴法尤以养脾胃津液和补肝阴为其特长。

具体而言,酸味药入肝而能补肝、敛肝。凡肝虚而致厥气横逆,予疏肝理气药不效者,用酸味补肝之品,可敛其横逆之势,即补中寓泻,补肝体而制肝用。另一方面,酸能开胃气,少用之每能健胃开食。甘味药入脾而能补益脾胃,有甘缓养胃之功,如中虚肝气盛而乘胃者,尤当用甘味药培中以缓肝。对于肝气横逆或上逆者,甘味药又能调肝缓急。

如上所述,阴虚胃痛每多肝胃相互影响同病,须用酸甘法者,当选用入脾胃和肝经的酸甘类药,补养肝胃之阴,并根据具体情况掌握用药的侧重。补肝用酸味为主,缓肝则用甘味;补脾胃用甘味为主,开胃气应佐用酸味之品。

应用酸甘法的辨证要点是阴虚胃痛,久延不愈,反复发作,表现轻重不同程度的阴虚证候,经投甘寒滋养胃阴法而胃阴仍然难复,症状改善不着者。

阴虚胃痛虽以胃阴不足为主,但往往可以发生错综兼夹的病理变化,如胃阴不足,兼有虚火,此为气郁化火,或胃热内蕴,久而伤阴所致,亦可在胃阴虚的基础上导致火旺。再如气阴两虚,由津虚不能化气,或气虚不能生津所致。在脏器关系上则每易与肝相互影响为病。或为肝经气火久郁,横逆犯胃,灼伤胃阴;或因胃虚津伤,肝少滋荣,肝气乘客于胃;甚则肝阴胃液俱伤,或见肝阴与胃气两者交虚的错杂情况。

酸甘法虽以养阴为主要作用,但在治疗阴虚胃痛时,还当根据具体的病理表现、阴伤程度的轻重、病证错杂情况,采取各种适当的治疗措施。

用于治疗胃病的酸味药多用乌梅、山楂肉、木瓜、白芍等。其中乌梅以敛阴生津为长,用于胃津不足,脘中灼热疼痛,口干较甚者;山楂以消食助运为主,用于食少纳呆,脘腹胀痛明显者;木瓜和胃理脾,舒筋和络,用于脘部痞痛涉及胁肋,噫气呕逆;白芍养阴缓急,用于肝脾不和,脘腹拘挛急迫疼痛连及胁肋。这几种药既可合用,也可按其特性分别选用。甘味药则须根据病情,分别配伍甘寒、甘平及甘温类药。同时必须注意胃阴不足,胃失濡润,而致胃失和降的病理变化,适当佐入理气而不辛燥的玫瑰花、佛手花、川楝子、橘皮、竹茹、谷芽等和胃调肝,并借以助胃运药,且能防止单纯阴柔呆滞之弊。如久病入络,营血虚滞,脘部锥刺痛,舌质紫者,尚需配合当归、丹参等养营和血。

余对酸甘化阴法的运用,主要有以下三种具体方法:

一、酸甘凉润法

将酸味药与甘寒滋阴生津的重剂配伍使用,以资助胃液和肝阴,用于胃阴耗伤的重症。脘中灼热疼痛,或嘈杂如饥而不欲食,甚则厌食不饥,咽燥,口干渴,大便干燥,舌质光红而干,苔少或无,或口舌生疳。治用酸味敛阴生津,并取甘寒润泽之品,如鲜生地、鲜石斛、天冬、麦冬、天花粉、知母等。如因火盛伤津而胃热内炽,脘中烧灼热辣疼痛,痛势急迫,心中懊憹,渴而多饮,唇赤,苔黄质红绛,脉细数者,可在大队酸甘凉润的滋阴药中,少佐黄连、黄芩、山栀等苦寒之品清胃泄肝。取酸苦泄热存阴,苦甘合化,泄热润燥之意。但应注意不能过于苦寒清火,必须是以滋阴制火,以润胜燥为原则。因苦药有劫伤胃阴之弊,对胃阴不足的虚火证尤当慎用、少用。

二、酸甘柔润法

将酸味药与甘平养阴的轻剂配合使用,以化阴生津,调养肝胃。用于阴伤的轻症,仅见脘部痞胀隐痛,食不知味,纳少,口微干,大便虽干不燥,苔薄欠润等胃津不足之候;或伴肝胃不和,兼有脘痛涉及胸胁,每因情志怫郁而加剧,噫嗳较舒等症,经投疏肝和胃理气药不效。治当用酸味养肝、敛肝,制其横逆之势,使肝气不致犯胃,复合甘平薄味濡柔之品,如干石斛、沙参、玉竹、扁豆、莲肉、谷芽等以养胃生津,使肝能得到滋荣。如虽见肝胃两伤之症,但尚无明显阴虚现象者,可取酸甘合化之法,用乌梅、白芍配伍甘草、大枣等以养胃缓肝,而不必直接用滋柔养阴的药物。

三、酸甘温润法

此为在酸甘柔润法的基础上,配合甘温补气类药物,以益气养阴。用于气阴两虚,津气俱伤者,或肝阴与胃气交亏。既有阴津不足的症状,同时又见神疲、气短、音低、头昏、肢软、口淡、大便不畅或欠实,舌质淡红而光,脉虚细涩等气虚诸候。这类情况虽见胃津和肝阴不足之象,但一般多未至胃燥阴伤,虚火内灼的严重程度。加之又有气虚的一面,故养阴当取上述酸甘柔润法,不用或少用酸甘凉润的纯阴厚腻药,同时还当配伍补气的太子参、党参、黄芪、白术等,使酸与甘温相合,通过补气以化阴生津,对于津因气而虚者尤为要着。此外,即使单纯表现胃阴虚证,用酸甘柔润法而阴不复者,只要没有虚火现象,亦可根据“阳生阴长”之意,参以甘温补气之品。

条目信息
1
本文摘自《名老中医经验集·学验俱丰的内科急难症大家周仲瑛》。过伟峰 周宁 整理
2
本条ID:141130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