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胃与肾的关系

肾为先天之本,阴阳水火之宅,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之腐熟水谷,化生气血津液,须赖肾阳的温煦、生化与肾阴的濡润、滋养作用。而肾中所藏的精气,亦有赖水谷精微的不断补充与化育。因此,在生理上,肾与脾胃有着先天与后天的关系,两者相互资助,相互促进,以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在发生病变时,亦常相互影响,互为因果。

脾为湿土、喜燥恶湿,胃为燥土、喜润恶燥。单从肾与胃的关系看,主要表现在水液代谢与阴液的滋生濡润上。肾阴乃一身阴液之源,胃之所以能维持其濡润不燥之特性,须赖肾阴以滋之。而肾为胃之关,肾中阴液又来源于胃。水饮入胃,历经三焦,下达于肾,肾才得蒸水化气,内寄水火。因此在临床上,凡属津液干燥、阴津不足的病证,皆与胃肾有关。《素问·宣明五气论》谓“肾恶燥”,后人谓“胃为燥土”,就是说两脏的病变多从燥化,而且有着相互影响、互为因果的关系。

一般来讲,肺胃津亏,其证转轻,肾阴亏损,病情较重。常见外感邪热入里,伤津化燥,轻者表现肺胃津亏,症见口燥咽干、渴饮、燥咳、苔黄燥等。治以甘寒滋润之品,如麦门冬、沙参、石斛等。方用益胃汤。重者热邪深入下焦,耗阴劫液,肾阴亏涸,症见口燥咽干,唇焦齿槁,舌质干绛等,治以咸寒增液之品,如阿胶、生地、元参、龟板、鳖甲等。方用三甲复脉汤。可见,胃与肾的关系失调,主要表现阴虚不滋,化燥伤阴。但在临床上,实际是关系肺、胃、肾三脏。一般谓上燥则咳,属肺燥,中燥则渴,属胃燥,下燥则结,属肾燥。但也须知道,三者的燥证所见,虽有先后轻重之分,但往往相互影响,交错混杂。如口燥咽干,既可见于胃津不足,亦可见于肾阴亏涸。因此在治疗上,往往考虑轻重药并用,甘寒润胃、咸寒滋肾相互配合运用,这样既可起到杜渐防变之效果,又可体现中医综合兼顾的组方原则。另外也应知道,润胃滋肾方法的运用,其范围是很广泛的,不论外感热证,内伤劳热都可应用。运用得当,效如桴鼓。当然有时也要同其他方法配合应用,始为得当。余曾治金某某,1989年因罹急性单核细胞性白血病入院。

当时病人高烧,体温40℃以上,经连续输血4300ml、化疗等效果不显。已下病危通知。家属邀余会诊。症见:体温40℃,面色㿠白,两颧泛红,精神委顿,神识恍惚,语言低微,口腔有多处粘膜溃疡,皮肤有散在血斑。诉口干口渴不欲饮,心悸气短,眩晕。腰膝酸软,乏力不支。舌质淡红而干,苔黄糙,脉细数。中医辨证,证系气血虚损,复感外邪,邪热炽盛,灼阴劫液。当内外合治、滋肾益胃,以滋化源;益气养血、清解祛邪。处方:

生地30克、元参20克、阿胶9克(烊化)、龟板30克、沙参15克、麦门冬9克、太子参20克、黄芪30克、山萸肉30克、枸杞15克、丹参15克、鸡血藤20克、银花20克、连翘15克、板蓝根20克、白花蛇舌草20克、青蒿9克。

水煎服,日服三次。连续服药3剂,感染控制,壮热已退。但仍有低热。显然是邪热虽退,阴津未复,阴不济阳,余热遗留。治以滋肾益胃,调养气血。

处方:

生地20克、元参15克、龟板30克、阿胶9克(烊化)、沙参20克、石斛20克、太子参20克、黄芪20克、枸杞15克、山萸肉20克、女贞子15克、丹参20克、鸡血藤20克、青蒿9克、地骨皮9克、大枣10枚。

水煎,日服三次。连续服药20剂,体温恢复正常,诸证好转。以后的治疗,针对气血两虚,突出培补脾肾,调养气血,兼顾甘咸滋润。在上方基础上,随证加减。另外,以人参研粉吞服,早晚二次,每次各服1.5克。3个月后,血象基本正常,出院在家坚持服中药治疗,一年后随访,病情稳定。

条目信息
1
本文摘自《名老中医经验集·内经专家周信有学术经验》。温丽芬 整理
2
本条ID:141109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