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某某,男,49岁,门诊编号H0856。患者于1986年2月初因右胁疼痛,明显消瘦,食少腹胀在香港某医院就诊,经“B”型超声及CT等检查发现肝右后叶(3cm×4cm)及肝左叶(5cm×63cm×3cm)多处占位性病变,甲胎蛋白(AFP)3900毫微克,GPT220单位,余项肝功能检查在正常范围,ESR53mm/小时,诊为原发性肝癌(Ⅱ期),因无法手术切除,要求转中医治疗。患者同年2月底来我院就诊,诉右胁胀痛,纳呆眠差,潮热口干,溺黄便结,舌苔薄黄,舌质绛紫,脉弦数,查体形体消瘦(约50kg),面如蒙尘,无黄疸,有肝掌及蜘蛛痣,浅淋巴结无肿大,心肺听诊正常、腹软,无腹水征,肝大锁骨中线右肋下3cm,剑突下4cm,脾不大,参阅外院资料与症状体征,诊为原发性肝癌,中医辨证属肝热血瘀型,治宜清肝解毒、祛瘀消症。
处方:
仙鹤草、半枝莲、徐长卿、七叶一枝花各30克,茵陈24克,山栀15克,大黄12克,白芍、丹参、山楂各15克,田七3克,土鳖10克,蜈蚣4条,人工牛黄2克(冲)。
辨病治疗用莲花片每次5片,每天3次;配合西洋参15~20克每天早上煎服;冬虫草15克、水鸭适量炖服,每周3~4次。
二、三诊:患者每月来穗诊治并带药回香港治疗。二诊时胁痛减,胃纳增,喜形于色;三诊已有明显好转,口干减,舌质暗红,脉弦略数,仍守前法加减继续治疗。
八诊:患者于1986年9月在香港原就诊医院复查,肝右叶病灶缩小至2cm×3cm,肝左叶病灶液化,见6cm×4cm液平面,AFP下降至1300毫微克,体重增加6kg,面色红润,已无胁痛,胃纳佳,进食后胀感,大便溏,有夜尿,睡眠差,舌苔白,有瘀斑,脉弦细,治宜清肝解毒、健脾消症。处方:
仙鹤草、半枝莲、徐长卿各30克,党参、云苓各20克,白芍15克,五味子10克,女贞子、旱莲草各20克,田七3克,土鳖10克,蜈蚣4条。
辨病治疗用莲花片合犀黄丸每次3克,每天3次。
十诊:时有口干、眠差,胃纳二便调,余无不适,舌苔薄黄,脉弦细。于1986年12月在香港复查B型超声及CT等,未发现占位性病变,AFP转阴性。后患者一直坚持在当地及我院门诊检查,连续服莲花片及犀黄丸3年余,并间断服用清肝利胆解毒类中药,配合虫草炖水鸭、团鱼苡米汤滋肾健脾、扶正补虚。本例跟踪观察8年余,已过正常人生活。
评析原发性肝癌在中医古籍“黄疸”、“臌胀”、“症积”、“暴症”等疾病的范畴。《外台秘要》论述暴症曰:“腹中有物坚如石,痛如刺,昼夜啼呼,不疗之百日死。”可知本病来势凶险,预后尤差。本例辨证属肝热血瘀,重用清肝解毒、祛瘀消症的仙鹤草、半枝莲、徐长卿、七叶一枝花较长时间服用,以茵陈蒿汤、田七、土鳖、蜈蚣等辅助主药,人工牛黄为使药,引诸药入肝,辨证选药较为合拍。选用清肝解毒的莲花片、祛瘀消症的犀黄丸为辨病用药自始至终的应用,加强抗癌消瘤的作用,并配合食物调养扶持正气,调治得当,故取得较好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