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两经以膜相连,互为表里,相互交通,密切联系;脾为阴土,其性湿,而主升;胃为阳土,其性燥而主降。燥与湿,升与降,相反相成,相互作用,而下受命火之蒸,饮食乃能化,水谷得以行,津液赖以上升,以维持代谢的平衡。
脾主运,脾健则津液四布营养充足,若脾气虚运化不足,则诸脏顿失所养,脏腑经络皆无以受气而俱病,故脾胃病变常可涉及其它脏腑,病愈久涉及的脏腑愈多。经曰:“脾脉者土也,孤脏灌四旁者也。”脾胃居于中土,驾驭上下,旺于四季,散精四旁以营诸脏;如阳虚命门火衰脾运不足,不能助胃消磨水谷输布精微以养心生血;若脾胃虚弱,不能散精于肝,或土壅木郁而致肝血不足,则肝气郁滞;脾胃虚弱土不生金,可使肺气失养,卫气不能卫外;脾胃虚弱则土不制水,上泛为痰饮,下滥为水肿,使“五脏之精”(蛋白尿)不藏而泄漏不已,变为虚损(肾功能衰竭),此皆起于脾土衰弱影响他脏之疾也。所以周氏有“治脾胃以安五脏”之经验。但他脏之病,经久不愈,亦无不损及于脾,故治他脏之病,亦必有助于脾胃功能之恢复,因而景岳有“治五脏以安脾胃”,说明脾胃与四脏的生理关系是密切相关,相互依赖,而病变时又可相互影响,相互传变的。脾胃为后天之本,在内伤杂病中,无有不涉及脾胃。先贤朱丹溪,虽倡“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但其治病皆从脾胃入手,主张“诸症先观胃气”;叶桂也赞同“先后二气交作亦以后天为急,当治其中”,而提出“补肾不如补脾”的论点;吴鞠通受东垣“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启发,认为“脾胃的盛衰,可预卜五脏疾病结果的善恶。”周氏根据脾胃之功而提出调理脾胃以治诸脏,重在调而不在补的“运脾转枢”论点,是他数十年长期临床的经验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