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老中医赵金铎经验方

一、柔肝熄风汤

组成:枸杞果12克、杭菊花12克、夏枯草12克、桑寄生15克、刺蒺藜12克、何首乌12克、全当归9克、大元参12克、怀牛膝12克、净钩藤9克、广地龙9克、珍珠母24克、赤白芍各12克。

功能:柔肝熄风,清热降压解痉。

主治:肝肾阴虚,水不涵木,肝阳偏亢所致之眩晕(高血压、中风先兆),口干舌燥,腰膝无力,头重脚轻之症。

方解:眩晕一症(含高血压),中医认为无虚不晕,无风不晕,无热不晕,无痰不晕。本方所治之眩晕,是属肝肾阴虚,肝阳偏亢,化热生风的高血压及中风先兆症,方中枸杞果、桑寄生、当归、白芍、制首乌滋补肝肾之阴,起滋水涵木的作用;菊花、钩藤、赤芍、夏枯草、元参具有凉血平肝,清热熄风解痉的功效;怀牛膝壮腰膝并能引气及浮越之火下行;珍珠母平肝潜阳,安神定惊;刺蒺藜、地龙具有降压作用。诸药共同组成本方,具有柔肝熄风,清热降压解痉的功用。本方的特点是,补而不腻,清而不寒,行中有补,潜中有安。临床疗效证明,对上述类型的眩晕(高血压、中风先兆)效果良好。

加减运用:语涩,加石菖蒲;有痰或舌苔微黄而腻,加鲜竹沥50毫升,兑入药液中,分两次服下;大便干,加炒决明子15克,也可浸开水当茶饮。

典型病例:聂某某,女,61岁,病历号260635。

1977年8月4日初诊。高血压9年,高压曾达26kPa。1977年8月3日下午突然晕例,当时神志不清,感觉右半身麻木无力。次日晨说话不利,恶心呕吐,大便干,7天一行,口舌无歪斜。脉弦有力,舌质暗红,舌苔薄微黄,血压24.7/14.3kPa.印象:高血压,中风先兆(脑血管痉挛)。

处方:

枸杞果12克、杭菊花12克、夏枯草12克、净钩藤9克、桑寄生15克、刺蒺藜12克、制首乌12克、全当归12克、赤白芍各12克、大元参15克、怀牛膝12克、广地龙9克、珍珠母24克、炒决明子15克。

5剂,水煎服,每日1剂。

二诊:上方服5剂,症状明显好转,说话清楚,大便每日一行。仍有头晕,右侧肢体尚无力。

舌质暗红,苔薄微黄,血压16.9/11.7kPa。

高血压已基本得到控制,脑血管痉挛已缓解。为巩固疗效,将原方去珍珠母、刺蒺藜,配成丸药服用。

方歌:柔肝熄风杞菊枯,寄生蒺藜何首乌;归芍元参怀牛膝,钩决地龙珍珠母。

二、活血通脉汤

组成:当归9克、赤芍9克、丹皮9克、丹参15克、桃仁9克、红花6克、柴胡6克、桔梗6克、枳壳9克、乌药6克、鸡血藤30克、甘草4.5克。

功能:活血行气通脉。

主治:瘀血阻滞所致之脑梗塞,脑栓塞或脑血栓后遗症,半身不遂,或舌强语謇,头晕乏力之症。

方解:早期脑梗塞(CT发现),脑栓塞或脑血栓后遗症,大多为瘀血阻滞,气道不通,脉络阻滞所致。方中用当归、赤芍、丹皮、丹参、桃仁、红花大队活血化瘀药,以攻其主要症结: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用枳壳以行气;瘀血得温可散,故用乌药之温通,并助枳壳行气之力;桔梗为舟楫之剂,与柴胡之升散共引药上行,并与枳壳、乌药,调理气机之升降;鸡血藤活血以通脉络,甘草调和诸药。

加减运用:气虚去乌药,加黄芪,量可由30~120克;舌强语謇加菖蒲6克、牛膝9克;血压偏高加地龙9克;血压偏低加党参9克,川芎6克。

典型病例:李某某,男,62岁,干部。1974年秋去干校劳动时突感半身不遂,经河南某医院诊断为脑血栓,回京治疗。就诊时头及双手有轻度振颤,自诉已患20余年,左半身不遂需拄拐杖行走,舌质淡,苔薄白,脉弦数,沉取无力。上气虚血虚所致,活血通脉汤去乌药,加黄芪30克。服5剂无不适,遂将黄芪加至60克,直至将黄芪加至120克,又连服20剂,半身不遂明显好转,不拄拐杖可以行走,同时20余年的头及双手振颤亦基本治愈。

方歌:活血通脉治中风,半身不遂血栓成;归赤丹丹桃红草,柴桔枳乌鸡血藤。

气虚去乌重黄芪,舌强语謇菖蒲灵;血压偏高地牛膝,血压偏低参川芎。

三、凉血清脑汤

组成:生地15克、丹皮9克、白芍9克、羚羊角粉(分冲)3克、钩藤9克、蝉衣6克、僵蚕9克、桑叶9克、菊花12克、枳实9克、菖蒲6克、竹沥膏30克(分冲)。

功能:凉血清脑。

主治:脑溢血,半身上下肢瘫痪或四肢瘫痪,神昏舌强,或身热、舌卷、呼声如鼾者。

方解:出血性中风来势急、变化快,症情危重,发病之初宜用中西两法结合抢救。该病属于中医的闭证,是血热上壅、热极生风、脑窍闭塞所致。故方用生地、丹皮、白芍凉血,用羚羊角、钩藤、蝉衣、僵蚕、桑叶、菊花清热熄风;用菖蒲、竹沥膏化痰开窍;再用枳实以导痰下行。

加减运用:血压高、项背强痛加葛根9克;热邪内闭,痰声如锯,加服至宝丹一粒。

典型病例:屈某某,男,47岁,本院职工。保健室病历号345。患者于1977年5月6日,卒发头颅胀痛难忍,颈项强直不柔,送宣武医院急诊,经脑脊液检查,确诊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当时血压20.8/11.7kPa,经对症治疗,病情稳定出院。

出院后,时发眩晕,头胀、前额痛,颈项强直然,说话多则恶心欲吐,面色红赤,头面烘热,烦躁多汗,夜寐不安,腹胀便结,口咽干燥少津,舌质红绛苔黄,脉右弦滑、左弦细,血压波动在21.8~19.2/13.8~10.9kPa之间。

素体阳旺,血热妄行,因出血性脑病,经对症治疗,病虽稳定,然营中瘀热未除,故以凉血散血为法,取自拟凉血清脑汤出入治之。主方为:生地15克、赤白芍各10克、丹皮15克、紫草6克、桑叶6克、决明子30克、菊花9克、元参15克、丝瓜络12克、枳实12克、胆草6克、甘草6克。

上方加减,服用一年有余,诸证明显减轻。

方歌:凉血清脑地芍丹,羚羊钩藤蝉僵蚕;桑菊枳实石菖蒲,加入竹沥化热痰;项背强疼加葛根,热邪内闭至宝丹。

四、桑钩温胆汤

组成:制半夏12克、陈皮9克、茯苓12克、炙甘草3克、竹茹9克、枳实9克、大枣5枚、桑寄生15克、钩藤9克(后下)。

功能:化痰熄风,兼补肝肾。

主治:风痰内阻、肝肾不足、上盛下虚之中风,亦可用于风痰所致的偏头痛。

方解:长期的饮食不节与阴气的自然亏损,两者相加,日积月累,是中风致病的主要因素之一。发病时,痰借风势,风来痰行,阴阳失衡,气血逆乱,营卫不周,体虚标实,上盛下虚。故方用千金温胆汤以化痰浊,清湿热而不伤;加钩藤平熄肝风而不燥;桑寄生滋补肝肾而不腻,扶助正气而不碍邪。

加减运用:运用时,根据具体情况加减化裁。常加竹沥水,以加重化痰浊之力。若痰迷心窍,阻于廉泉,神昏,舌强语謇者,加石菖蒲以化痰开窍。痰浊化热,痰热交阻,舌苔黄腻者,则以全瓜蒌或胆星易半夏,或少加黄芩以助清热。眩晕则加菊花、白蒺藜以清头目。心烦不寐,则加莲子心、生龙牡。风痰内阻,气机不行,府气不通者,合以《活法机要》的三化汤,釜底抽薪,待大便通后,可减去方中大黄。羌活在中风初起少量短时运用,有助于熄风,之后在去大黄的同时可一并除去。大便通后,大黄可换用火麻仁以辅助大肠之传导职能。若大便秘结而血压高者,则加决明子,或将决明子研为末,与适量的蜂蜜调匀为膏,每次1匙,日服2次。一般中风先兆、中风发作、复中风均用煎剂,中风后遗症用膏剂。俾府气通,则风痰可去矣。肢体麻木、偏瘫、舌质暗红,甚则夹瘀斑者,加地龙、丹参、丝瓜络以活血化瘀通络。黄芪切不可用,误用则有腹胀、烦躁之弊。肝肾不足明显者,则加女贞子、旱莲草平和之品,滋而不腻;而六味、左归皆属禁忌之例。

典型病例:肖某某,男,66岁,住院号15787。春分之日(1983年3月21日),自觉气候较热,汗出较多而脱减衣服,晚间即感背部发凉。次日晚8时左右,正坐着与家人说话时,突感舌强语謇,左侧口角麻木及肢体无力。第三日渐至左侧肢体活动不灵活,但尚能自己行走,到某某医院就诊,该医院未明确诊断,予针刺及服中药一剂,返家后又自服人参再造丸及牛黄上清丸各一丸、疏风活络丸一袋,下午渐感左侧肢体活动障碍,不能行走,口眼歪斜,口角流涎,精神困倦,昏昏欲睡,遂急诊入我院。

视患者面色微红,形体肥胖,舌淡红少津左歪,苔黄厚腻而不成片,脉左沉细弦,右弦滑,经问已大便4日未行,测血压19.5/11.7kPa。中医诊断:中风;西医诊断:脑血栓形成。辨为风痰交阻、腑热不通之证,治拟熄风化痰、通腑泄热,用桑钩温胆汤与三化汤化裁。处方:

桑寄生15克,钩藤15克(后下),清半夏9克,橘红9克,茯苓15克,甘草6克,牛膝9克,羌活6克,酒川军9克,枳实9克,厚朴9克,竹沥水60毫升(分冲)。

服3剂后,大便畅通,便软成形、量多,随之语言渐清楚,精神渐振,血压降至15.6/10.1kPa,舌上有津,苔仍黄腻不均,脉如前,左侧肢体不能活动。一周后,不肢能在床上活动,上肢亦稍能抬起,口角已不流涎,纳食渐增,脉有缓象,上方去羌活、厚朴、大黄,加火麻仁9克、地龙15克、竹茹12克、胆星10克。10天后,患者能于凳上坐立。两周后能由家人搀扶到厕所大小便,自己能扶住床沿迈步活动,食量已恢复至病前,每日400克。三周后,能独自行走,左上肢能抬举平肩,舌体正,口眼斜不甚明显,苔根部黄,脉缓和,惟脚趾不能活动,手指握力不及。四周后,能自由行走,脚趾已能活动,上肢抬举过肩,手指握力增强,舌根部有少量黄苔,脉沉缓,能自理一部分生活,住院五周后出院。

方歌:桑钩温胆治中风,温胆加入寄生钩;祛除风痰效力宏,平调虚实建奇功。

五、健神汤

组成:党参12克、云苓9克、甘草6克、当归9克、川芎5克、丹参12克、枣仁15克、菖蒲6克、桂枝6克、白芍9克、桔梗6克、枳壳9克、莲子心5克。

功能:双补气血,安神养心,宣通气机。

主治:气血两虚之神经衰弱、心神经官能症,表现为头晕耳鸣、视物不清、眠差多梦,怔忡心悸、遇事烦躁、有恐怖感,时而善饥、时而汗出欲脱,心情舒畅则症轻、心情不舒则症重,与精神因素关系很大,纳食时好时差,大便时干时稀,小便时黄,舌体胖有齿痕,脉细弦。

方解:方中党参、云苓、甘草以补气,当归、川芎、丹参、白芍以养血,使气血两旺,虚证得除。

又用枣仁、菖蒲、莲子心以养心安神,令神守其舍。桔梗与枳壳,一升一降,宣通气机。桂枝与白芍,调和营卫,使营卫和谐。

加减运用:自汗多加黄芪12克,浮小麦20克;纳差加焦三仙30克。

典型病例:陈某某,解放军某部干部。

患病三年,头晕心悸,每日下午4时左右发病,发病时感觉心神不定,心恐怖感,手足发凉,胸闷,约一小时缓解,眠差多梦,乏力,经某医院检查,心肌供血不足(轻度),心神经官能症。曾住院治疗效果不明显,求中医诊治。诊时脉细数,偶有间歇,舌质正苔薄白,系气血双亏、操劳过度所致,方用健神汤原方服10剂后诸症均减,继续服丸药调理。

方歌:健神汤用参草苓,归芎丹参与枣仁;桂枝白芍偕菖蒲,桔梗枳壳莲子心。

六、凉血清肝汤

组成:生地15克、丹皮9克、赤白芍各9克、元参12克、胆草6克、决明子30克、柴胡6克、菊花9克、酒军6克、枳实9克、甘草4.5克。

功能:凉血清肝熄风。

主治:血热上壅、热极内风欲动之血管神经性头痛,表现为头胀痛或痛如裂,痛时两太阳穴静脉怒张,头部皮肤发热,面红眼赤,口干舌燥,烦躁易怒,欲冷饮,口臭,大便干,小便赤,或失眠多梦,或嗜睡,舌经少苔少津,脉弦数有力者。

方解:血热上壅之血管神经性头痛,青壮年患者居多。表壮之年,血气方刚,肝火易旺,火热及血,血热上壅,治之之法,当凉血清肝而熄风。故方用生地、丹皮、赤白芍、元参以凉血清热;用胆草、决明子、柴胡以清肝经之热以熄风;酒军、枳实通肠,使热有出路;甘草以缓凉药苦寒太过伤中之弊。

加减运用:后脑痛加葛根15克;前额痛加白芷9克、蔓荆子10克,头痛日久加僵蚕6克,夜寐不安加夜交藤20克,目珠痛加夏枯草10克。

典型病例:金某某,男,45岁,解放军某部干部。1975年夏来我院门诊。

患者自述:突然全头胀痛,脑颅欲裂,不堪忍受,痛甚则以头触墙,缓解时则感头目瞀闷不聪,口苦咽干,时欲冷饮,食不甘味,卧不安席。曾于保定某医院诊断为“血管神经性头痛”。

视患者面目红赤,如醉酒之状,两太阳穴静脉怒张,舌红少苔。大便时干时稀,小便黄赤。

两寸关脉弦数有力。观其脉证,知系肝火血热上干清灵之府,遂用凉血清肝汤原方3剂投之。

药后头痛渐止,饮食增加,遂带本方返回工作岗位。后因工作紧张,停药未服,逾一月其病复作,再以原方6剂与服,病渐告愈。

方歌:凉血清肝地丹皮,二芍玄胆决明子;柴菊酒军枳实草,偏正头痛服之宜。

(邱德文编)

条目信息
1
本文摘自《名老中医经验集·精在明理知在成行的赵金铎》。朱建贵 赵超英 整理
2
本条ID:140975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