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隆氏病案

史某某,女,19岁,未婚,学生,蒙古乌兰巴托籍,住院号014144,1982年6月28日住院。

患者右少腹间歇性疼痛,痛剧时局部有物隆起,掣及胁腰,伴发热(T39℃)。腹泻日3~4次(痛时即便,便后痛减,夹脓血粘液),胃脘胀满欲呕,喜温喜按,不思饮食,心昏心悸,自汗气短,肢倦乏力,日渐消瘦,病已5年余。病前至今有反复不愈的“口疮”病史10余年。患者于1978年4月在某医院经剖腹探查取病理组织活检(病号344048)确诊为“克隆氏病”,行外科手术后,症状缓解。1980年10月旧症复发,10月25日在该医院作钡灌肠(X线号31189)示:右半结肠切除术后残留之结肠、回肠及回肠末端充盈缺损。10月28日作全胃肠影示:盲肠卵石样充盈缺损及右半结肠短缩。均考虑为克隆氏病复发。1982年初上病又复发,该医院建议再行手术治疗,患者因体质极差而未同意,遂来我院要求服中药治疗。诊见大骨枯槁,大肉陷下(体重34千克);面黄无泽,语音低微,屈膝抱腹,行动艰难,一派极度衰弱、痛苦难言之象;舌质淡、苔白腻,前半部剥脱;脉弦细数无力。初辨为脏腑湿热、升降失调、中气不足。先以温中补虚、调和升降、缓急理气止痛之法,方选黄芪建中汤合半夏泻心汤加减。

处方:

半夏9克、干姜6克、人参6克(另兑)、炙甘草10克、赤白芍各9克、川连4.5克、炙黄芪15克、玄胡粉3克(冲)、当归9克、金铃子9克、木香3克(后下)。

药进6剂,欲思饮食,疼痛间断时间延长;仍感右少腹胀痛,夜间较著,且胀甚于痛,掣及胁腰,干呕无物,大便泻而不畅,左关脉弦细数,右关脉柔软而弱。证属肝强脾弱,改用扶土抑木法,方选痛泻要方加减。

处方:

当归12克、金铃子9克、玄胡索6克、木香3克(后下)、陈皮6克、白芍12克、防风3克、马尾连6克、茯苓15克、党参12克、黄柏6克。

药进6剂,右少腹胀痛减轻,大便次数减少,精神渐佳,纳食增进,夜能安寐;但每于就餐前后右少腹拘急胀痛,局部灼辣有物聚起,按之濡软,重压痛甚,脉弦细数。此乃湿热蕴结、气滞血瘀,遂拟化湿清热、兼行瘀滞,辅以扶正理气止痛,用《金匮要略》薏苡附子败酱散加味。

处方:

制附子6克(先煎)、生薏米30克、败酱草15克、党参12克、炒白术9克、川楝子6克、玄胡索6克、丹皮9克、赤白芍各9克、砂仁5克、生甘草6克。

药进6剂(配合中心静脉高营养疗法),腹痛大减,纳食增加,精神转佳,渐能自理生活;惟大便日行2次,伴有少许粘液。守方调治三月余,诸症基本消失(出院时体重增至40千克)。

后因夏季痢疾而诱发,仍用上法调治而安,至今未见复发。

评析患者痛在少腹,胀及腰胁,呕而无物,泻而不畅,显系上下阴阳逆乱,左右升降错行,有形之滞不去,无形之气壅滞肠道,是以诸症蜂起。又因幼时久患“口疮”,素体心脾积热,下移肠道,湿热蕴结,气血失和,加之病程迁延日久,脾土虚衰,肝木以乘,从而导致正虚邪实,寒热错杂的病理改变。在治疗上把握邪正,权衡标本,分清缓急,先用黄芪建中汤合半夏泻心汤扶助正气,温中补虚,降阳和阴,平调寒热。如尤在泾云:“……中者,四运之轴而阴阳之机也。

……求中气之立者,必以建中也。”药后中气尚有回复之机,但肝脾尚未调和。《医方考》云:“泻责之脾,痛责之肝,肝责之实,脾责之虚,脾虚肝实,故令痛泻。”于是又拟以扶土抑木法,方用痛泻要方以补中寓疏,泻肝补脾,调和气机,兼清湿热。药后肝木条畅,脾上健运,然显热蕴结,气血壅滞之主要矛盾未得以解决,遂用《金匮》之薏苡附子败酱散加味投治,以奏清热利湿、理气活血排脓之功。由于药症相符,诸症平息,后因痢疾诱发,又如法调治而安。

条目信息
1
本文摘自《名老中医经验集·精在明理知在成行的赵金铎》。朱建贵 赵超英 整理
2
本条ID:140964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