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喘案

陈某某,男,65岁,香港籍。患喘病20余年,缘由药物过敏引起,反复频繁发作并逐年加重,发作时服用平喘西药暂能缓解,过后发作如旧。在港多方求医治疗无效,专为此疾曾走了半个多地球,经几十个国家的医生治疗,未能治愈。1983年7月1日,经友人介绍延赵氏诊治。

自诉常感咽喉微痒不适,如有物堵塞喉间,睡眠不实;喘作时吐白色透明粘痰,喉间痰鸣,胸闷气短;长期不能平卧;口渴不欲饮,纳可,二便调。患者平素喜食肥甘厚味。视其颜面晦暗,口唇干,色暗红,舌质亦暗红,舌体正,苔薄白少津,咽部潮红,脉左手滑数弦而有力,右手滑稍数。

病因膏粱之变,积热生痰,蕴于上焦,致使肺失宣降,气滞血瘀,乃热喘也,治宜清热化痰、理气活血。

处方:

黄芩9克、瓜蒌12克、杏仁9克(炒打)、炙桑皮9克、橘红9克、牛蒡子9克(炒打)、茯苓9克、竹茹12克、赤芍9克、丹皮9克、桔梗6克、甘草6克。

水煎服,每日1剂,嘱其服后如无不适,可连进14剂,平素饮食宜清淡。

1983年7月28日二诊。药后诸证好转,近月来喘症仅发作一次,并很快缓解。胸闷气短基本已除,惟仍咯出少量痰,舌脉基本同前。并诉近日吃不少青瓜(黄瓜),感觉特别舒服。仍依前法稍事变通,于原方去牛蒡子,加天冬9克。续进14剂。

1983年8月12日三诊。近15天来喘症未作,诸症均见减轻,但仍有口干、眠差、舌质暗红、苔薄黄等症,脉转细弦,于上方加女贞子15克、旱莲草15克,建议隔日1剂,再服20剂,尔后以六味地黄加蛤蚧为丸调理。

1984年春,其友人代诉:患者喘症基本已痊愈,除表示谢意外,还要求拟一个饮食宜忌方案,已照办交其友人寄去。

评析喘症以喘促气粗、倚息不能平卧(甚则摇身滚肚)、喉中作响如水鸡声和反复频繁发作为特点。喘症之所以反复频繁发作,难以痊愈,关键是痰饮内伏,留于肺俞,张景岳称之为“宿根”。痰被诱因所触发,即可表现痰随气升,气因痰阻,互相搏击,气道不利,是以频发如斯。

痰从焉生?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亦即肺失肃降之职,或脾失运化之能,致水湿不去,凝聚而成痰。另外,肾主水,司开合,若肾虚失其气化之职,下焦之水气上泛凝聚亦可成痰。故喘症之痰与肺、脾、肾均密切相关。喘症之辨,先要紧扣一个“痰”字,再分寒、热、虚、实、标、本。

一般发作时以实证为主,标重于本;缓解时以虚证为主,本重于标。喘证之治,热痰实证者,清热为主;寒痰虚证者,温补为先;标重于本者,先治其标,后固其本;本重于标者,先固其本,后治其标;标本皆重者,则标本并治;细研穷究,方得治喘之大体也。

本案患者因平素喜食肥甘厚味,膏粱之变,痰浊内生,加以药物过敏,触动“宿根”而发生喘病。因“宿根”未去,虽多方经久医治,而病仍不愈。从症状表现上看似无明显热象,但双手脉滑数而弦,口唇舌质暗红,舍证从脉从舌,热痰蕴肺,肺气失宣,气滞血瘀使然。方用黄芩、桑皮以清泻肺热;瓜蒌、牛蒡子、橘红、竹茹、茯苓以清化热痰;杏仁、桔梗以宣降肺气;赤芍、丹皮以活血;甘草调和诸药。肺之热邪得清,则不致热邪炼液为痰。热痰得以清化,则不致阻滞肺之气机。肺气得以宣降,则气化而痰热亦化,且有助于血运。瘀血已活,则又有利于气机条畅。

配合适度,药中病所,加以饮食清淡,可减少痰湿的来源,故十四剂药后病即好转。人体之气,肺主出之,肾主纳之,喘症其本在肾,其标在肺。治肺已有起色,要考虑治肾以固本。故二诊即去轻散之牛蒡子,加养阴之天门冬。三诊舌苔虽转薄黄,但脉已不现滑数,说明在肺之热痰渐趋消除,又加二至丸以滋阴,逐渐递增,最后以六味地黄加蛤蚧补肾固本纳气以收功。

条目信息
1
本文摘自《名老中医经验集·精在明理知在成行的赵金铎》。朱建贵 赵超英 整理
2
本条ID:140962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