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风痨三法

中医学的痨症其多,是指因人体气血阴阳亏损而致机能衰退的一类疾病。然而论及风痨,不是太多。赵氏认为,风痨病颇为常见,它是一多发病,并非少见病,应结合临床实践,加以重新认识。

顾名思义,“风痨”二字包含着“风”和“痨”的两层含义。“风”指病邪,是迁成风痨的致病因素;“痨”则是指病变,也就是风入人体酿成的结果。风为百病之长,属阳邪,易于化热而导致热病,故前人有风邪“在表则表热,在里则里热,附骨则骨热”之说。因而,不难理解,风痨则是由于始因外感风邪,失于及时治疗,以致风邪传里内伏,变生内热,热又伤阴,消耗气血,日久成痨。

风邪从口鼻与肌表而入,鼻为肺窍,肺合皮毛,故风痨之病始在于肺,肺气失于宣畅则咳嗽,或咯痰粘稠,或痰出不畅。久咳不愈则耗气伤阴,肺之气阴两伤,金不能生水,水不能克火,阳热妄动则发热,或骨蒸潮热。肺金受损,则木不能受其正常的制约而肝气旺盛;肝气盛则犯脾,脾失健运,阳气亏损,则肌肉消削、身困倦乏力。正常情况下,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若脾气已虚,则不能散精上归于肺,肺失其所养,肺脏更虚,病情更为加重,致病程缠绵。

肺脾二脏乃母子关系,二者在生理上相互联系,病理上互为因果,是“风痨”病变的主要脏器。因此,赵氏认为,治疗风痨之病宜分三步走:一曰清肺透邪。此法用于风痨初起、风邪尚盛、痨症欲起之时。此时若治疗得当,使邪从外入者仍从外出,不致积损成痨,多用轻清宣透之品如青蒿、知母、贝母、杏仁、桔梗等,可以适当照顾气阴,沙参、太子参、芦根、生地酌情选加。

二曰益气养肺。此法用于风痨已成、病及于肺、气阴两伤者。可选沙参、太子参、麦冬、黄精、玉竹、百合、白芍等;热盛者,鳖甲、知母、丹皮则不可少。此时轻透则属禁忌,误犯之则气阴愈伤矣。

三曰培土生金。此法用于风痨已由肺及脾,肺脾两虚,病情较严重者。宜选太子参、山药、莲肉、白术、茯苓、大枣等培土生金之品,秦艽、鳖甲、知母、地骨皮、银柴胡等清虚热之品亦可随热之程度选加。

条目信息
1
本文摘自《名老中医经验集·精在明理知在成行的赵金铎》。朱建贵 赵超英 整理
2
本条ID:140953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