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上补下治消渴

热者清之,虚者补之。清法是针对热症而言,火热之邪,或充斥表里,或燔灼内外,或游行上下,所到之处,无所不病。所谓清上,即清泄在上的火热之邪。补法是针对虚证而言。致虚之因,或禀赋不足,或将息失宜,或阴阳偏倾,五脏俱损,气血颓败。所谓补下,即补益在下之内脏虚损。由于疾病的错综复杂,寒热相兼,虚实并见,在临证中应详加辨识,施治时才不致犯虚虚实实之弊。不然会顾此失彼,收效不着,延缓病期。因而必须综观病情,细审证候,洞察病机,才能立法合拍,用药妥贴。清上补下法,是赵氏在多年学习前人的基础上总结的,并在糖尿病的诊治实践中运用应手、体会较深的治疗法则,认为它比较契合糖尿病的病理变化过程,只要运用得当,是能够取得满意的疗效的。

糖尿病,中医虽无此病名,但早在先秦时代就有了类似疾病的记载。在公元752年,古代医家就发现了本病患者的尿“味甘甜如密”。根据文献记载,它应属于消渴、消瘅、风消、肺消、膈消、消中、肾消等病的范畴。其罹患之因,极为复杂。

中医认为,精神刺激,五志过极,可郁而化火,灼伤阴液;或饮食不节,醇酒厚味,过食肥甘,蕴结中焦,可酿生内热,化燥伤津;或恣情纵欲,房劳过度,可致肾精亏耗;或年老阴气自半,肾水不足,不元虚惫,皆可发为糖尿病。心为牡脏、性属火;肺主一身之治节;胃火上燔,或心火移热于肺,阴分受伤,肺不布津,则烦渴引饮,口舌干燥。胃为阳土,喜湿而恶燥,其病多从燥化,阳明热盛,胃燥津亏,精微耗散,则消谷善饥。脾与胃以膜相连,主四肢肌肉,为胃行其津液,阳明燥热,必伤于脾,脾不转输,运化失职,则大便秘结,形体消瘦。肾寓元阴元阳,藏精气,主骨髓,司开合,若精气亏虚,肾阴被耗,不元虚惫,肾不能摄纳,约束无权,故小便频数而量多,或饮一溲一,尿如脂膏或尿有甜味。倘命门火衰,宗筋弛纵,则阳事不举。乙癸同源,肾属水而藏精,肝属木而藏血,精能生血,血能生精,若肾精不摄,血焉能化?精血不能上注于耳目,雀目、耳聋之证出矣。阴愈伤,则热愈炽,日久瘀阻脉络,热毒流窜,轻则皮肤瘙痒,重则疮疡痈疽。

要之,糖尿病总属津液代谢失常之病,在上为肺胃燥热,在下为肾中阴阳两虚。肺、胃、肾三者又可互为因果,肺为水之上源,肾为主水之脏,胃为中土之腑。水之上源不足则无力以生肾水;肾水不足,虚火上浮,可熏蒸于胃,乃传之肺;胃热可上浮以熏肺,可不行以劫肾。肺、胃、肾之病变又与心、脾、肝密切相关。

糖尿病的临床表现,并非纯寒或纯热,纯虚或纯实,常常是虚实夹杂、寒热并见。因此,也不能刻板地按上、中、下三消划分,必须结合具体的临床表现灵活辨证,进行恰如其分的治疗,或清多于补,或补多于清,或清补之法并行,这样才能符合糖尿病的病机。

从临床实际观察,如表现为烦渴多饮、口舌干燥、大便如常或秘结、小便频数、消谷善饥,或微有因倦乏力、舌苔黄燥、脉滑数有力者,是燥热甚于虚,多见于糖尿病的初期阶段,或青壮年及素体热甚者。此时病变以肺胃燥热为主,但虚象已经渐露,治疗宜在清燥热为主的同时,兼顾下虚即可。清燥热施以沙参麦冬饮、玉女煎、人参白虎汤等方,前者偏重于清肺,后二方偏重于清胃。在此基础上,少加滋补下虚的女贞子、旱莲草之属,可防微杜渐。兼湿热熏蒸者,常见汗出,不可误认为气虚,宜加轻清之品,如枇杷叶、竹茹、茵陈之类清热利湿,重剂则不宜,有伤阴之弊。凡舌苔腻者,乃湿热之征象,但又有阴虚一面不得不虑及,要相互兼顾,方中宜去掉麦冬、花粉、元参、玉竹,改用天冬、知母,这样则清而不伤,滋而不腻。

表现为渴而多饮、食多消瘦、小便数甜、尿如脂膏、气短乏力、舌质嫩红、脉沉细滑数者,是燥热与下虚并重,多见于糖尿病的中期阶段,或中年人及体质偏虚者。需既清燥热,又补下虚,宜二冬汤加减化裁。可于方中加生石膏,与方中知母、甘草(不宜多用)、人参相合为白虎加人参汤,能加重清胃中燥热之力;可加生地、萸肉以增强补下之功。

表现为小便频数量多、腰膝酸软、尿如脂膏、五心烦热、盗汗遗精、舌质红舌面光、脉象细数者,是肾阴虚,多见于糖尿病的晚期阶估,若老年人及素体虚弱者。须滋肾阴,补多于清,用六味地黄汤加收敛之品如芡实、金樱子、莲子。六味地黄汤的组方原则是三补三泻,再加上这些收敛之品,就变为补多于清了。《金匮要略》之文蛤散,出不宜用。阴虚日久,必及于阳,致阴阳两虚之证。临床表现为小便频、数量多,饮一溲一,尿如脂膏,腰酸困倦,面色黧黑,男子为阳痿不举,女子则带下清稀,舌淡苔白,脉细无力。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肾气丸加萸肉、女贞子、制首乌主之,方中桂附为补肾猛将,燥烈伤阴,应易以鹿角霜、仙灵脾、仙茅,庶可温而不燥。

此外,糖尿病还有诸多并发症,常见的如皮肤瘙痒,若属全身性的,可于清上补下法中加地肤子;上半身瘙痒者加僵蚕、蝉衣;下半身瘙痒者加白藓皮、木瓜。苦参虽属清热利湿,为治皮肤瘙痒之常用药,但对本病则不宜用,用之有伤肾之弊。若并发疮疡感染,五味消毒饮则可加服。并发高血压而阴虚阳亢者,选加夏枯草、枸杞子、菊花;痰湿阻络者,加服十味温胆汤;兼有瘀血者,加丹皮、赤芍之属,但必须有瘀血指征,不可轻投。

条目信息
1
本文摘自《名老中医经验集·精在明理知在成行的赵金铎》。朱建贵 赵超英 整理
2
本条ID:140955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