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临床五辨

温病的表现千姿百态,病理机转亦复杂多变,施治之先,必须准确地辨证,方能获效。而正确的辨证,又必须抓住要领,否则,千头万绪,无所适从,茫茫无所指归。如何抓住要领进行辨识,赵氏认为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辨类别

临证温病,应首辨其类型,方可知其大体,为进一步辨析打下基础。关于温病的分类,各家看法不一。吴鞠通《温病条辨》中分为九种,即:风温、温热、温毒、温疫、暑温、湿温、秋燥、冬温、温疟。但若细玩原文,则不只九种,暑温中有伏暑,湿温中有寒湿,还附有疟、痢、疸、痹,这样就有十五种之多。赵氏认为这样分类太繁杂,既不容易记忆,又不容易掌握,可按病因和主证分为三大类,即温热类、湿温类、秋燥类。

温热类,系单纯由温邪引起,风温、温热、温疫、温毒、冬温、温疟均属于此。其临床表现以头痛身热、口渴、小便黄赤、大便干燥、脉浮数、舌边尖红、苔薄黄等为主要特征。

湿温类,系由温邪夹湿引起,湿多热少者为湿温,热多湿少者为暑温。其临床表现以头身重痛而恶寒、胸闷不饥、午后身热、口干不欲饮、脉数而濡、舌苔白或腻等为主要特征。

秋燥类,系由温邪化燥引起,内有燥热外感风寒者为凉燥,温热化燥者温燥。其临床表现以唇燥咽干、皮肤不润、舌苔少津等为主要特征。凉燥属于外寒内燥,恶寒较重,鼻流清涕,痰多清稀。温燥属于内热化燥,鼻中有燥热感,痰多粘稠,恶寒较轻。

二、辨新感与伏邪

前述温热、湿温、秋燥三大类,是从病因和主证的角度而言。新感与伏邪,则是从发病的角度来辨。人体感邪即发病者,谓之新感。感邪不即发病,邪伏体内,待一定时期及一定条件,如劳累过度诸因素使正气不足、无力抗邪而发病者,谓之伏邪。新感温病邪在肌表,一开始多有发热、轻微恶寒、无汗或少汗,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多,如咳嗽少痰、胸闷不舒、咽干咽疼、脉浮数、舌苔薄白或薄黄,如治疗不当可进一步发展,病邪传里,则有中焦见症。伏邪温病,由于邪伏体内,久郁化热,一开始就显露出里热重的症状,如发热头痛、口渴咽干、小便短赤、脉细数、舌质红、舌苔黄厚或少苔;若先有发热恶寒,继之出现口渴引饮、脉细数或洪大,舌质红少苔乏津、舌苔黄褐者,为新感引动伏邪,若一开始就发热口渴、小便短赤、舌苔黄褐,继而出现恶寒、咳嗽等,为伏邪已发继感新邪。新感与伏邪,因、证不同,施治各异。新感温病,病邪由表入里,初起宜轻清宣透为主,一面逐邪外出,一面又要防止病邪传里。伏邪温病,病邪主要在里,且久郁化热,宜清里热为主,如兼有新感时,也应一面清里热,一面透表。透表宜用辛凉之品,辛温属禁忌之例。

三、辨舌

温病辨舌,仍从舌质与舌苔上来诊察,其常见的舌象如下:

1.辨舌质

温病的舌质常见红舌、绛舌、紫舌,偶尔可见到蓝舌。

红舌是比正常舌质略深略红的舌质,可分为嫩红和暗红。嫩红多主温邪入营的血热。暗红则主血热之极已有瘀血,即温邪由营分深入血分,血液被热邪煎熬而成为瘀血。若舌质红而舌苔薄白,说明温邪仍在气分。

绛舌是舌质深红者,可分绛而润和绛而干。绛而润,舌面上罩有一层黄色或白色薄苔,表示际津尚未受耗。降而干,即舌质绛红无苔,乃血热炽盛之征,亟宜凉血救液两顾之。

紫舌较绛舌颜色更深一层,舌质由绛而紫是热毒更盛之征。如舌焦紫起刺,形如杨梅,里症有大便秘结,外症有高热不退,须用攻下清热解毒之法治疗。如舌紫如猪肝,干枯不鲜,晦暗无津,这是肾液已枯,症多难治。还有杂症,身无热毒,惟舌与唇均呈紫黑,口中有恶臭味,多是牙疳,或是过去患花柳病余毒未尽,或服药中毒所致。

蓝舌很少见,如见蓝舌则病势更险;蓝而满口者,多是邪热内陷、肝阴焦灼、内风欲动之势,这时很可能出现惊厥症状,急须平肝熄风、清热解毒之剂治疗。

2.辨舌苔

温病常见的舌苔有白苔、黄苔、灰苔与黑苔。

白苔主表,但有寒热之分。风寒束表,舌苔薄白而润,舌质不红。温热在表,舌苔薄白,舌质边尖带红。风寒束表宜辛温发表,温热在表宜辛凉疏散。

黄苔是表邪未解、由表入里、由卫分转为气分之兆。如黄苔带一分白色,便有一分表证。

纯黄苔才是里证,治宜清下。

灰苔多数由黄苔转变而来,显示病邪仍在逐渐入里。灰苔也要分别寒热,如舌质淡,苔灰而腻,属中寒之证,此灰苔不一定是由黄转灰;如灰苔少津,舌质偏红,舌上有芒刺或黑点或有裂纹,主热邪炽盛,苔多由黄转灰。此外,还要结合整个病情来分析,属于胃家实的要泻下,属于热伤津者宜甘寒救液。

黑苔往往是病已进入危险阶段的征兆。如黑而焦枯燥裂起芒刺,舌质干红苍老,为大热大毒,如再有大便干燥、腹满硬胀,必须急下存阴。如黑而干枯,无腹满便燥等里症,乃真水衰竭不能制火,要用甘寒之品急救真阴。还有杂病中出现一种黑苔,是苔黑舌淡,舌面光滑如涂油,无芒刺,此乃真寒证,急宜回阳之剂,与温病的黑苔迥然有别。

四、辨齿

齿为肾之余,龈为胃之络。温病上焦不治,即传中焦而伤胃汁;中焦不治,邪热久羁必下吸肾水,故最易伤胃肾之阴。辨齿对温热病的诊断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齿龈的改变常见有结瓣、齿燥、齿垢、齿缝出血等。

结瓣,乃温邪内附录伤及中下焦,热毒动血而在齿缝中结为血瓣,色紫如干漆,为热毒耗伤胃津肾液所致,急宜滋阴生津、凉血活血之治。

牙齿干燥与否,关系到胃津肾液的存亡。牙齿光燥如石,胃热甚也,若见无汗恶寒,是卫分之邪偏甚,治宜辛凉透表、泄卫分之邪。如齿燥如枯骨,乃肾液枯也。如牙齿上半部润,齿尖较干,是水不上承,心火上炎,治宜清心泻火救水之法。

齿焦有垢,为胃肾积热所致,治宜轻下,以防伤及阴分。齿润有垢,乃胃中湿热蒸腾所致,治宜清利湿热兼以化痰。如齿垢如灰样或如臭豆腐样,是胃气已亡之象,多为难治。

齿缝出血,主要应辨基痛与不痛。若齿缝出血而痛,是胃火冲击所致,治宜甘寒清胃。若齿缝出血不痛,乃命门火上炎,治宜滋肾水泻相火。

五、辨斑、疹、白㾦

温热病患者常常会发斑、疹或白㾦。密而成片如蚊迹、如锦纹,抚之不碍于手者为斑;碎而散在,抚而碍手者为疹;白色透明或半透明隆起的小疱疹,颗粒清楚者为白㾦。

斑是热邪侵入营分或血分所致,疹为热邪侵入肌表或营分而成,白㾦乃湿热郁蒸气分使然。

斑体以松浮红为顺,紫黑为重,青蓝晦滞多为逆候。疹体以松活表浅为轻,色紫繁密为重。

似有疹但抚之不碍手,谓之隐疹,多为难治。白㾦隆起透明如晶者顺,灰如麦皮或晦暗无光者为逆。

条目信息
1
本文摘自《名老中医经验集·精在明理知在成行的赵金铎》。朱建贵 赵超英 整理
2
本条ID:140950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