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内经》“治痿独取阳明”有新意

“治痿独取阳明”,语出《素问·痿论》,是为“痿证”而提出的治疗大法,古今治“痿”,莫不宗之。然其法真正含义,则是不止治“痿”之一端。何谓“独取阳明”,亦有含混之处。为探求经旨,窥其全貌,得其真谛,俾临床正确使用,赵氏对此多有阐发。

痿证乃四肢软弱无力、肌肉萎缩之证,临床颇为常见。《痿论》专篇作了细致、深入的阐述。

其以五脏立论,因肺主皮毛,心主血脉,肝主筋膜,脾主肌肉,肾主骨髓,遂有痿躄、脉痿、筋痿、肉痿、骨痿之分,名目虽多,其实则一。然篇中所述由于“思想无穷,所愿无得,意淫于外,入房太甚,宗筋弛纵”而致之筋痿,则非手足痿软、筋脉弛缓之痿证所属。宗筋者,阴器也。男子房室不节,纵欲太过,真元大伤,肾精亏损,阴器衰弱,则阳事不举,显属阳痿之证。是以两种病证皆囊括其中,岂可固执一端!痿之为病,有外感之因,有内伤之由。外感邪气温毒为最,温邪上受,首先犯肺。肺合百脉,其承受脾上输之精以遍布全身,濡养四肢百骸。温热袭肺,热约肺津,高源化绝,水涸津乏,筋脉失濡,“肺热叶焦,发为痿躃”。内伤五脏,肺不布津,脾失健运,心不营运,肝不藏血,肾不作强,皆可致痿,然尤以肺、肝、肾、胃关系至密。肝合筋,司藏血,乃罴极之本;肾合骨,主藏精,为作强之官。乙癸同源,精血互生,充骨髓,养筋膜,则筋骨劲强,活动自如。倘久病体虚,元气败伤,或房劳竭乏,肝肾两损,精血亏耗,发为痿病。胃与脾互为表里,运化水谷,长养万物,外合肌肉。苟中运不和,升降失调,胃不能受纳,脾不能健运,化源不足,精气匮乏,无以润养肌肉;或饮食不节,膏梁之变,脾胃运化失司,必致湿热内蕴,壅塞脉络,凝滞气血,均可致痿。是以痿病,见证相似,缘由各别,病机有异。在肺多由外邪而致肺热叶焦,气阴两伤;在肝肾则为精血内耗,阴阳俱损;在脾胃总属运化失司,更虚更实。

肺脏之津气,由健运之脾胃以化生;肝肾之精血,赖敦阜之土气以培之。故治痿之法,惟“独取阳明”,调畅脾胃以安五脏,斡旋中焦以和四维,则何痿之有?然并非纯以补益后天为事,必须通过清肺热、益肺阴、润肺燥、养胃汁、补脾气、化湿热、滋肝肾等法,“各补其荣,而通其俞,调其虚实,和其逆顺”,则脾胃健运、升降如常,脾气散精、上归于肺,肺通百脉、布散全身。心得之以营血脉,肝得之而濡筋膜,脾得之以养肌肉,肾得之以充骨髓,而痿可向愈。

一般而论,前阴属肾。但《素问·阙论》云:“前阴者,宗筋之所聚,太阴阳明之所合也。”明确指出前阴也与脾胃具有密切关系,同时也提出了调理脾胃治疗前阴疾患的立论依据与重要意义。因脾为后天,肾为先天,先天促后天,后天养先天,后天不健,则先天何立?诸如饮食劳倦内伤、脾胃大伤、化源不足,或湿热不攘、中焦郁遏、阳气不达而致前阴之阳痿疾患者,临床不乏其见。采用补脾胃以益损,或化湿热以通阳之法以治,常可获得疗效。是以《临证指南》云:“更有湿热为患者,宗筋必弛纵而不坚举,治用苦味坚阴,淡渗去湿,湿去热清而病退矣。又有阳明虚则宗筋纵,脾胃为水谷之海,纳食不旺,精气必虚。况男子外肾,其名为势,若谷气不充,欲求其势之雄壮坚举,不亦难乎!治惟有通补阳明而已。”这正是“独取阳明”之原意,有“通”有“补”,实为临证经验之谈。

故赵氏认为,《素问·痿论》之“痿证”包括了前阴疾患的“阳痿”病。然“痿证”的病理变化并非皆虚,既有实证,也有虚实相杂,故治疗痿证切不可专事补益。“治痿独取阳明”,既是全篇治痿的大法,无疑也包括通过补脾胃、调后天以治“阳痿”病的方法在内。

条目信息
1
本文摘自《名老中医经验集·精在明理知在成行的赵金铎》。朱建贵 赵超英 整理
2
本条ID:140946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