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老中医詹起荪经验方

一、定痫豁痰汤

组成:明天麻6克、钩藤9克、辰茯苓9克、制天虫6克、地龙6克、陈胆星6克、炒白芍5克、炒当归5克、郁金5克。

功能:熄风定痫,豁痰通窍活血。

用法:用凉水浸泡半小时后煎服。每日1剂,水煎两次,上、下午各服一次。

适应证:小儿癫痫。症见发作之前较大儿童常有头昏、胸闷、心悸、肢麻之先兆;发作时则突然跌仆,两目呆视,喉间痰鸣,昏不知事,四肢抽搐,片刻即醒,发后如同正常人。每次发作的时间长短不一,发作间隙期久暂不同,发作程度轻重有别。

方解:定痫豁痰汤方中明天麻熄风定痫止痉;钩藤平肝熄风,镇痉止搐;制天虫祛风化痰,定痫镇痉;地龙祛风定痫通络;陈胆星清痰热止惊痫;茯苓健脾化痰,拌以朱砂可宁心定痫;当归、白芍可和血活血;郁金清心解郁,行气破瘀;陈皮理气解郁,宽中化痰。诸药配伍可达到熄风定痫,豁痰活血的功效。

临床加减:

若有风邪外袭,痰阻气道者,可加浙贝、化橘红豁痰理气;有乳食遇惊停积者,可加神曲、炒苡仁消积运滞;血滞心窍者,可加丹参用以活血。

二、疏健分运汤

组成:炒白术5克、辰茯苓9克、陈皮5克、炒荠菜花5克、炒扁豆衣6克、炒扁豆花6克、焦曲6克、煨木香2克、朴花5克、玉蝴蝶2克。

功能:健脾扶运,柔肝镇惊。

用法:每日1剂,水煎两次,上、下午各服1次。

适应证:小儿惊泻,症见大便泄下青稠不化有沫,水份较多,每日少则四、五次,多则十余次,平时胆怯易惊,寝时多汗,容易罹患外感,多有湿疹病史,精神尚可,胃纳欠佳,舌苔多薄白或薄腻,指纹淡紫,若不注意调治,往往缠绵难愈。

方解:鉴于“脾虚肝旺”为惊泻的主要病机,故“健脾扶运,柔肝镇惊”为本病的基本治则。

然惊泻之脾虚既非脾气衰弱,也非脾阳不足,而是脾失健运,故选用白术、茯苓、陈皮以健运脾土为主药。其肝胆既非肝经实火,也非肝阳上亢,而是肝失疏泄,方中以玉蝴蝶、朴花之类疏肝行气为辅。再佐以扁豆衣、扁豆花宣化分运;荠菜花、神曲以助脾运,使全方补而不滞,敛中有通,共奏健脾分运,疏肝行气之效。

临床加减:

若见外感鼻塞不通兼夹者,可加金沸草(包)、蝉衣;有痰滞咳嗽不夹者,则去陈皮,加竹沥半夏、浙贝、化橘红;若大便气秽者,可加炒谷芽、炒麦芽;若泄泻日久,面色萎黄兼有脾虚症状者,可加炒党参。

三、疏风化湿汤

组成:忍冬藤9克、淡芩2克、制天虫6克、蝉衣2克、白鲜皮6克、藿香5克、炒白术5克、炒枳壳2克、陈皮5克。

功能:疏风邪,祛湿热。

用法:每日1剂,水煎两次,上、下午各服一次。

适应证:婴幼儿湿疹。症见患儿头面、躯干或四肢外发湿疹且瘙痒不安为其主证。初起以丘疹为多,继则中起水疮,搔破后流脓水,平时伴有胃纳欠佳,大便粗糙不化、气秽,苔白腻,指纹淡紫。病程往往缠绵,反复久延不愈。

方解:本病在临床上甚为常见,中医文献中又称之为“奶癣”。《外科正宗》说:“奶癣,婴儿在胎中,母食五辛,父餐炙,遗热与儿,生后头面遍身发为奶癣,流滋成片,睡卧不安,搔痒不绝。”认为本病由胎火湿热所致。然婴儿湿疹虽有湿热内蕴之内因,但必具风邪外袭之外因。

因此,风湿郁于肌表乃是本病发病之关键所在。

在具体治法用药中,根据小儿脾常不足的生理特点,不应过多选用苦寒之品,应采取以甘寒药物为主的用药原则。在遣方中,特选用忍冬藤以清风湿热邪,配以小剂量淡芩增强清湿热之效为主药;又根据其风湿郁于肌表之机理,方中以桑叶、蝉衣疏风清热;再佐以天虫、白鲜皮祛风湿止痒;陈皮、藿香芳香醒胃祛湿;白术、枳壳运脾理气祛湿以治其本。使全方清热不伤正,祛湿又健脾。共奏疏风邪,祛湿热之效。

临床加减:

若热重者,可加焦栀皮、白茅根;若风甚者,加用桑叶、防风;湿蕴时,可选用生苡仁配伍;而大便粗糙气秽者,加以楂炭。

四、理脾化湿汤

组成:炒苡仁9克、川朴花5克、茯苓9克、炒淡芩2克、炒枳壳2克、神曲9克、大腹皮6克。

功能:理脾化湿,消积运滞,调畅气机。

用法:每日1剂,水煎两次,上、下午各服一次。

适应证:小儿厌食证(脾虚夹湿型)。症见患儿面色萎黄,形体较瘦,发黄稀而枯,长期胃纳不思,时有胸闷不舒,脘腹作胀,常感口淡无味,大便粗糙不化量多气秽。部分患儿可伴有微热、腹痛、便溏或神烦不安等症状。

方解:厌食证之因虽有小儿脾常不足的生理、病理特点内在因素,但片面的追求高营养,长期的喂养不当,饮食失调及偏食等日益损伤脾胃功能,是导致小儿厌食证的主要原因。因而,在病理上出现了谷反为滞,水反为湿,气机受阻,胃纳呆滞的湿阻气滞改变。临床上在胃纳明显减退的情况下,可见口淡无味,胸闷不适,脘腹作胀之脾虚夹湿之证。所以,在治疗时应以理脾化湿运滞之法,达到恢复脾胃纳运功能之目的。如若单纯以补为主,往往易碍气机;而一味消导,又会损脾伤正。所以治本病要达目的,其关键在于“理脾气”。只有这样才能调畅气机,促进脾运化,而使病证得愈。

“理脾化湿汤”的主要功效,贵在“疏理气机”。方中苡仁、茯苓理脾化湿;川朴花、枳壳芳香振动气机;大腹皮开郁理气;淡芩醒胃化湿;神曲醒胃消积。诸药配伍可复其虚,调其气,除其湿,行其滞。共奏理脾化湿,消积运滞,调畅气机之效。

临床加减:

伴有微热者,可加青蒿;腹胀且痛者,则加制香附、陈皮;大便溏泄不化者,加用炒白术;舌苔厚腻者,配以楂炭、鸡金。

(邱德文编)

条目信息
1
本文摘自《名老中医经验集·擅长调治小儿脾肺的詹起荪》。詹乃俊 整理
2
本条ID:140944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