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热化湿治疗“痛风”案

邓某,男,80岁,离休干部。

患者于半年前突然右踝骨部肿痛,影响行走和活动,有时还出现低烧,反复发作,神情颇为痛苦,乃往某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检查,发现血尿酸为9.3克,诊断为“痛风”,乃用布洛芬、消炎痛等药治疗,服药后数天肿痛消失,乃停药观察,不久肿痛复作,更甚于前,于是继服前药,有时服药期间也反复发作,服药时血尿酸可降至正常,但停药一二日则复高如前,并出现反复腹泻。

住院3月余,时愈时发,终未根治。出院后特邀章氏往诊采用中药治疗。

诊见:脉沉细,舌暗淡,苔黄腻,精神尚佳。血压及心、肺检查未见异常,因经常腹泻,不敢进食荤腥,食欲及睡眠一般,左下肢外踝微肿,压痛明显,手不能触,停用西药则肿痛更甚,出院时查血尿酸为8.1克。

辨证:老年脾土本虚,脾虚则生湿,湿久化热,湿热蕴结,壅滞经络,为肿为痛,服药后对肠道刺激,引起腹泻,脾虚明显增甚,使湿热纠缠不已。

治法:健脾化湿,清热通络。

处方:

苍白术各10克、牛膝10克、黄柏10克、苡仁30克、木瓜10克、忍冬藤10克、夜交藤10克、细辛3克、秦艽15克、茯苓10克、威灵仙10克、桑枝30克、木香10克。

3剂。

二诊:上方服10剂后肿痛全消,嘱停服西药,停药后腹泻渐止。治疗之中曾因饮食不慎又腹泻三日,乃嘱停用上方改用健脾止泻药先理中州,泻止后仍用上方加减。

三诊:前后共服清热化湿药30余剂,更方6次,以上方为基础,略有加减,一月来肿痛未再发作,两次查血尿酸均在正常范围,未见反复,后因去外地探亲,改制膏药一料,以后又按原方作丸药一料。

处方:

黄芪80克、白术60克、茯苓60克、条参60克、苍术60克、牛膝60克、川柏60克、细辛20克、秦艽60克、灵仙60克、苡仁100克、防己60克、桑枝100克、丹参60克、川芎60克、当归60克、赤芍60克、山药100克、川断60克、独活60克。

上药浓煎两次去渣加冰糖1.5千克收膏,每服一汤匙,每日3次,开水冲服。

疗效:两年来经常追访,痛风未见复发,患者身体健康。

评析痛风既是中医病名又是西医病名,是一种嘌呤代谢紊乱所引起的疾病,临床上的典型表现有急性或慢性痛风性关节炎伴反复急性发作,血液中尿酸的浓度增高,久病患者有痛风石沉积,常导致关节畸形,并有肾脏病变,常并发肾石症等。其发病机理主要环节是尿酸代谢失常,所引起的血尿酸过高,当尿酸盐浓度超过其饱和溶解度时,可沉积于关节、软组织、软骨、骨骺、肾脏等组织而引起多种临床表现。

中医学论痛风,以朱丹溪论述较详。如《丹溪心法》谓:“痛风,四肢百节走痛是也,他方谓之白虎历节风证,大率有痰、风热、风湿、血虚……。”《丹溪手镜》谓:“痛风血得热,感寒冒湿不得运行,所以作痛,夜则痛甚,行于阴也,有血虚痰逐经络上下作痛。”所以痛风病因不外风、寒、湿、热、痰、虚,其病机为风、寒、湿邪阻滞关节,久则化热,生痰,壅滞肢节,以致肿痛,血虚亦能作痛,故丹溪制有“上中下通用痛风方”以清热化痰,消肿止痛。

本案患者年老脾虚,脾虚生湿,湿郁生热,湿热壅滞经络,故反复发作肿痛,方中以苍白术、苡仁、茯苓、木香、牛膝健脾祛湿,佐以夜交藤、忍冬藤、秦艽、细辛、威灵仙等通络化瘀止痛,故肿痛很快好转和消失,最后增加黄芪、当归、赤芍、川芎、山药、丹参、条参等,补气补血、健脾益气、活血化瘀,制成膏剂和丸剂既便于长期服用,又不刺激肠胃,更利于巩固疗效,药证相符,故两年后亦未再发。

条目信息
1
本文摘自《名老中医经验集·朱丹溪学说的继承者和发扬者章真如》。郑翔 韩乐兵 整理
2
本条ID:140907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