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某,女,19岁。1994年1月26日初诊。
病者素体健康,于1993年11月25日觉周身不适,继则发热,用退热药不解,入某医院经胸片检查发现胸腔大量积液,右肺上野大片絮状阴影,边缘模糊,轮廓不清。末梢血白细胞22×109/L。转入结核病院诊断为肺结核并发感染。经用抗结核药及先锋霉素Ⅴ、环丙沙星、菌必治等多种抗生素治疗,经胸片复查胸腔积液已消失,结核病变亦有好转,但高热不退,午后尤重,高达42℃,曾服安宫牛黄丸30粒及中药汤剂热亦未退。经专家会诊谓已形成干酪样肺炎,病势险恶。1月26日邀张氏会诊,病人神志清,但极度衰惫,体力不支,咳嗽痰稠难出,时咳黄痰,未咯血。发热以午后15时后加重,高达40℃左右,用解热药可汗出热解,但旋又发热,身无汗,如此情况已历70天不解,口渴,舌苔薄白少津,脉象洪数。综上分析,辨证为外邪入里化热郁而不解,耗伤肺阴,气阴两虚,邪热炽盛,邪盛正虚。宜清热疏解外邪为主,益气养阴润肺为辅治疗。
处方:
西洋参15克、生石膏200克(砸碎)、柴胡20克、青蒿25克、生地20克、麦冬20克、玄参20克、沙参15克、黄芩15克、鱼腥草50克、银花30克、桑皮15克、桔梗15克、甘草15克。
服第1剂后,仍有发热,体温最高39℃,持续5~6小时,服第3剂后,一昼夜未发热,至凌晨4时又有低热,体温37.4℃,持续约2小时周身自汗热退,舌苔白,仍少津,脉仍数但无洪象。综合服药3天情况,为邪热渐解,气阴渐复之佳兆,病有好转,嘱按原方继服,日服3次,即每日服药1剂半,连服6天后,已4天未发热,体温36.8℃左右。患者自诉周身舒适,不断微汗,食欲及精神俱佳,咳嗽大减,痰不粘易咳出,痰量减少,未见黄痰,脉象虚数,舌苔白,仍少津。末梢血中白细胞9×109/L。脉证分析此邪热已除十之七八,肺气阴亦大复,仍以上方化裁。
处方:
西洋参15克、生石膏200克、柴胡20克、青蒿30克、银花30克、黄芩15克、川贝15克、麦冬20克、生地20克、玄参20克、沙参20克、百合20克、桑皮15克、马兜铃15克、杷叶15克、鱼腥草30克、甘草15克。
连服上方20剂,体温一直保持在365~36.8℃之间。咳嗽大减已无痰,全身较前有力,食欲精神俱佳,大便正常,能下床在室内活动,舌苔薄白稍润,脉象滑。此邪热已除,气阴仍亏耗,治疗宜益气养阴清热润肺法,处方:
西洋参15克、百合20克、生地20克、龟板20克、玄参20克、青蒿20克、沙参20克、五味子15克、枸杞子20克、女贞子20克、黄芩15克、川贝15克、知母15克、麦冬15克、生石膏70克、甘草15克。
病人已不发热,食欲精神进一步好转,体力增强,轻微咳嗽,舌苔白转润。胸片未见胸水,右肺上野阴影轮廓清晰。邪热已除,前方减生石膏,加桑皮15克、紫菀15克、生山药20克,以进一步养肺阴清肺热,巩固疗效。
评析本案肺结核并发感染,高热70天不退,病情危重。中医诊断及辨证,根据其壮热口渴,舌红苔白少津,脉象洪数,结合病程经过,诊断为肺痨兼外感,辨证为外邪入肺不得透达,郁而化热,热炽耗伤阴液,壮火食气,气阴亏耗。正虚邪实为本病之症结。治疗采用清肺胃气分热为主之法,重用生石膏;然壮热无汗,邪无出路,又辅以柴胡、青蒿疏散邪气;轻清透表,更用黄芩、鱼腥草、金银花清热解毒以助石膏之力。同时患者发热日久,气短乏力,极度衰惫,咳痰不爽,乃肺脏气阴亏耗甚重,故用西洋参、生地、麦冬、玄参、沙参、桑皮、桔梗、川贝、甘草等益气滋阴润肺止咳化痰,正邪兼顾,相辅相成而取得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