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精于勤荒于嬉”、“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是张氏的口头禅,他辛勤耕耘杏林半个多世纪,以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医风,创建了卓著的业绩,成为当代一流名医。
一、勤以精研,承继祖业
张氏出身于沪上岐黄世家,系第十二代传人,自幼延师课读,传习经史百家,禀赋聪颖,尤喜诵古文及诗词歌赋,十余龄粗解吟咏,能仿六朝体作骈四骊六之辞。虽酷爱文学,惟张氏素有“长子必承家业”的传统观念,业医就成了他的必由之路,未及弱冠,即遵双亲的意旨,半天学文,半天学医,每周还需随侍椿庭襄理诊务一次,晚间则青灯相伴,接受严父的督课,常待更鼓频催,才能休息。寒暑五易,度过了困而知之的岁月。抗日战争胜利,他参加了国家举行的第一届中医师考试,金榜题名,一举中试,这是家学渊源的熏陶,也是勤学精研的结果。
上海张氏的医学生涯,溯自明崇祯末年,绵延迄今,擅治伤寒热病,疗效卓著,且诊金低廉,因而口碑载道。子孙承继,业务鼎盛,忙于应接求治患者,无暇整理总结,著书立说,以致丰富的经验得不到流传推广。他有鉴于此,60年代初,曾联系族人,收集资料,集思广益,撰写“上海张氏医学经验”一文,系统地从理论上阐述了张氏治疗伤寒热病的学术观点,强调了“表”与“透”在热病治疗中的意义,并介绍了辨证用药的特色。此文发表后,第一任上海中医学院院长,著名老中医程门雪先生倍加称赏,裘沛然教授亦赠诗赞扬,有“两字(指“表”与“透”二字)名言客尽惊”之句,引起了中医界良好的反响。
张氏的治学精神十分坚韧,主张读书当厚古而不薄今,融会诸说务明真谛,治病应师法而不拘方,变化在我,惟求实效,临床上立意创新,另辟蹊径。如治疗发热性疾病、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肾炎、病毒性心肌炎后心律失常、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匠心独运,出奇制胜。他教育青年医师必须致力于中医文献理论的钻研,努力地提高基础知识,密切与实践相结合,他并不忽视借助现代科学手段整理研究中医药学的重要性,几年来,主持的中医科研课题,屡获市级及国家级科技进步奖,这些成就的取得,充分体现了张氏踏实的学风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勤以治学,学以致用
张氏诊病之余,手不释卷,学习之勤,老而弥笃,理论所得,必证之于实践。他的治学经验,可归纳为:“五勤”。
一曰勤学。学无止境,不学则知识无以积累,亦无以更新,为了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与业务水平,他提倡向书学、向人学,相信“三人行必有吾师”,同时,还应带着问题学。张氏不仅经常诵习历代医学文献,浏览近代医学期刊,并善于带着问题深入钻研古籍,如近年应日本中医学研讨会邀请,主讲三焦和命门学说,他花了很大精力参阅古今论著,开拓了自己的学识领域,从而撰写论文,提出了精辟的见解。当临床遇到疑难病证,往往虚心请教前辈及同道,取长补短,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库,他的座右铭是“学,然后知不足”。
二曰勤读。勤学是治学的根本要求,而手段则是勤读。张氏认为对重点的书籍,需要精读,有的篇章必须反复读。反复读,为的是加深理解,所谓“读书千遍,其义自见”,有些内容,如药性、成方等还应熟读,背诵如流,在临床上可受到启迪。曾有一次病房会诊一位中风病人,拟从痰火辨证,随口就对学生诵读《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诀》中的一段话:“风从外中伤肢体,痰火内发病心官……”,并阐述了痰火立论的指导意义,可见其读书功夫之深。
三曰勤问。学习难免会碰到困难,释疑解惑最好的办法是发问,他善学又善问,50年代他自告奋勇地为程门雪先生整理校订《伤寒论歌诀》,即利用这一机缘,执弟子礼,就《伤寒论》的有关问题虚心讨教,程老娓娓不倦“疑义相与析”,胜读十年书,裨益殊匪浅鲜,张氏在《书种室歌诀二种》一书作序说:“镜人随侍程丈,筹建中医学院,纂修《辞海》,朝夕相聚,质疑问难,如坐春风……”。
四曰勤写。勤学、勤读、勤问之外,还要勤写。就是把学到的知识技术,读到的文献资料,问到的见解经验,及时写好笔记、文摘,或写成总结、论文,扎下坚实的学术根基,锻炼酣畅的写作能力。他历年来参加了《辞海》中医分册、《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中医证候鉴别诊断学》等书的编著,摘录了中草药性能的文摘500余张,发表论文50余篇,每当接受讲课或学术交流任务,都亲自撰写讲稿,一次应邀赴日交流肾病证治,临行前一周,日方提议增加温病学说的演讲内容,他伏案执笔,三天脱稿,写成《暑温与湿温的证治》一文,医理精湛,文采丰茂,观点明确,受到日本医界的好评。
五曰勤实践。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学和用的关系,学以致用,是张氏的一贯宗旨。如对慢性胃炎的临床研究,既遵循中医理论,又借助现代科学手段,探索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规律,创立了“调气活血法”,通过10余载坚持不懈的努力,理、法、方、药具备,疗效居国内领先地位,并首先打破了“胃粘膜腺体萎缩及肠腺化生不易逆转”的观点。
他还提供了治疗“心动悸、脉结代”的经验,自拟“复方四参饮”方,组织力量,开展对病毒性心肌炎后心律失常的临床与实验研究。
由于医、教、研的需要,他创建了“中医研究室”,承担多项临床研究工作及培养研究生任务,凡课题设计、理论指导、方药拟订、临床观察、资料总结等,均不厌其烦地参与商讨、安排、落实,带动大家去完成,多年来取得一定成效。
三、医为仁术,贵在奉献
张氏对中医事业和病人倾注了一片赤诚之心。全国解放不久,毅然结束诊务繁忙的私人诊所,就职上海市卫生局中医科副科长。当时中医工作荜路蓝缕,惨淡经营,他和医坛硕彦陆渊雷、程门雪、章巨膺、张赞臣、丁济民等筹建了上海市公费医疗中医门诊部、上海市第十一人民医院、上海中医学院,以及全市综合性医院的中医科室,打开了中医事业的局面,为中医事业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基础。
学术上的造诣,使他从一位普通的中医生成长为主任、教授、专家,工作上的业绩,使他从一个科级干部升为处长、副局长、顾问,艰苦的历程,无声地歌颂了他的奉献精神。
“桃李无言,下自成蹊”,张氏曾负责全市中医带徒工作,又兼任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医科大学、上海医专等教职,培养了成批的中医人材,即使在浩劫的十年,他从农村返回,还在上海市六·二六中医门诊部编写教材、带教学生,并每周设立一次教学门诊,他对每个病例的辨证论治、处方用药、加减变化,深入浅出地进行讲解分析,因此各医院中青年医生闻讯自愿前来参加听讲者,济济一堂,大家认真学习,形成了良好的学风。近年来,他不仅积极地培养了研究生,还不顾年高体弱,担任了全国著名老中医药专家带徒班的指导老师,为培养中医高层次人才而出力。
于今,张氏年逾古稀,两鬓霜雪,还是坚持门诊第一线工作,“病人至上”始终不能动摇他的信念,能为病人解除疾苦,也是他最大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