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治慢性肾炎的经验

慢性肾小球肾炎是一组临床表现相似,但病因、病理改变,临床经过和预后不尽相同,病情逐渐发展,肾功能逐渐减退的肾小球疾病。临床上以蛋白尿、血尿、水肿、高血压及肾功能不全为主要表现,国内一组1397例慢性肾衰的患者中,由慢性肾炎发展而来的占64.1%。因此本病的研究引起广大医务人员的重视,目前一致公认中西医结合对本病的诊治起了很大的推进作用。张氏积数十年经验,致力于对本病诊治的探索,提出了许多有意义的见解,现归纳如下:

一、辨病、辨证与对症

中医药学历史悠久,内涵丰富,且形成了一套完整而独特的理论体系,但是又不能不承认其局限性,例如一个水肿患者,进一步发展到肾劳,或者恶化为肾衰,表现为关格等症,传统医学受条件限制,对其全过程的认识是不够的。因为肾炎患者可以在较长一段时间里仅表现为尿常规的异常,或肾功能轻度损害,而临床表现并不明显,此时“有诸内未必尽形诸于外”,仅以中医传统的诊察手段在见微知著方面是不够的。因此就需要扩大四诊的内容,以现代科学,现代医学之长,补传统医学之短,另外,我们现在知道,同是慢性肾炎,其病情发展及预后相差悬殊,如果有明确的诊断基础,就可以合理地估计疗效,这从医学事业的发展来看是极重要的。

所以讨论本病的诊治,辨病是进入临床或科研的第一步。

发扬中医的特长及优势是我们的职责及长处。以中医的基本理论为指导,仔细观察本病的发生、发展及演变,判析本病的病因、病机传变及预后规律,指导中医临床实践,展开辨证论治又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中医的认识方法有自己的优势,辨证论治内涵极其丰富。不仅分析病证,更结合天时,地理,体质,生活等多方面因素。对每一个体有既针对又灵活,既细微又升华的认识,因此在提高本病的疗效方面有积极意义。而且中医特别强调整体认识。用免疫抑制药物治疗本病,对局部免疫反应有良好作用,但对整体不利。中医认为本病正虚邪实错杂,经常扶正祛邪兼顾,这样确定了更合理的治疗原则,所以发扬辨证的优势切切不可疏忽。

在辨病与辨证的基础上,根据临诊经验再作一些对症处理。这是由于本病在临床上虽表现多样,但又有一些共同性的问题,如蛋白尿、血尿、管型尿、高血压、低蛋白血症、肾功能不全等。以蛋白尿为例,如果能及时控制,则起到“牵一发而动全局”的作用,往往由此而获得转机,争取了稳定或治愈的机会。所以如果某些药物对某方面有明显作用,不妨“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地先予应用,在应用中总结、探索。也许更能有新的发现。所以对症选药也是一个重要手段。

二、健脾益肾并重

本病约15~20%由急性病变迁延不愈而来,尚有部分急性病例临床症状消失而内在病变仍缓慢进行,终于若干年后症状复现。更有50~70%的病例隐匿得病,缓慢发展而成。对本病的认识,张氏认为病因不外两端。感染外风与湿热蕴结是其标,脾肾虚损,正气不足是其本。

尤其客风易散,湿热难清,病邪隐匿,戕害脾肾,遂成慢性病理变化。脾肾之气既虚,湿热之邪不去,是其早期的病机。“脾肾虚则水妄行,盈溢皮肤而令全身肿满。”症见面色㿠白,乏力食减,腰酸溺少。因脾肾两虚,势必影响精微的摄取和固密,故出现蛋白尿等变化,无形邪热与有形水湿结合,中侵伤脾,下注犯肾,湿愈困则气愈虚,热愈盛则阴愈耗,进一步气阴两虚,升降开阖失司,当升不升,当降不降,当藏不藏,当泄不泄。于是尿蛋白大量丢失,血浆蛋白大量丢失,血浆蛋白日渐降低。湿浊滞留则血胆固醇等增高。热伤络脉,虚阳上扰,则又见血尿及高血压。久则脾肾日益衰败,水湿痰浊蕴聚,而见肾功能不全。且由于湿热互结,气血运行阻滞,故瘀血又成为病理的另一重要方面。由上面的认识来看,以脏腑言,脾肾是同样重要的两个轴心。肾为水脏而司二便,泌尿系疾病往往容易联想到肾,肾的气化、开阖、封藏功能确实与本病的发生发展有重要的关系。但是切勿忽视脾的因素。脾为土脏,位居中州,脾土健旺则能协调于肺肾之间,而有利于水液代谢正常运行。故《内经》云:“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脾胃一升一降,主受纳运化,精微赖以生化及敷布,若清气不升,浊阴不降,清浊相杂,则精微或随糟粕而去。即所谓:“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另外饮食不能化生精微,水湿痰浊之所由生也。所以在认识本病病机的基础上,可看到强调健脾益肾并重是正确的。

三、泄浊扶正兼顾

慢性肾炎是一虚实寒热错杂的证候。其前期既有脾肾的虚损,又有湿热蕴结,瘀血阻滞。

健脾益肾的同时,法当兼清热祛湿,祛瘀和络。尤其有些患者素体湿热偏盛,或病后过度膏粱厚味,或应用强的松类药后而见湿热日渐加重。此时,清热祛湿反而成为矛盾的主要方面。一日湿热不清,一日病情不轻。祛瘀和络的运用亦为治疗开拓了途径,临床取得一定疗效。

本病后期,由于脏腑功能进一步衰败,三焦气化失司,饮食不得化生津液精微,转而产生浊邪,浊阴滞留,病理产物遂成致病因素,此时脏腑功能损害与浊邪弥漫壅阻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因此惟有早日阻断这一循环,才能延缓病情进一步的发展及恶化。若浊邪获得泄利,清阳升腾鼓舞,脏腑功能或可有所恢复,病情获得转机。因此,泄浊祛邪是治疗的重要手段,所谓“邪去正自安”,另一方面则积极扶正固本,调整脏腑功能,只有脏腑功能尽可能地发挥,这样从根本上有利浊邪的排泄,达到“扶正以达邪”的目的。所以泄浊扶正必须兼顾,相辅相成易获良效。

关于泄浊祛邪,张氏认为应从两方面着手。一是祛湿化痰,泄利浊邪。一是配合通腑导泻清热解毒,活血化瘀诸法。盖饮食不化精微,转为水湿,凝聚成痰,郁滞成浊,转而成为尿毒,故祛湿化痰,升清泄浊是泄浊的基本常法。可选用苍术、晚蚕砂、半夏、陈皮之类。浊邪不得从小溲外泄,所以泄浊的另一途径是通腑导泻,以求替代,以求出路。大黄既清热除湿活血化瘀,又导泻泄浊,故常列为首选。但导泻宜慎,诛伐太过,虚体难支,所以这仅是泄浊的变法。又由于浊邪易于热化,或与湿热胶着。久病入络,瘀滞更甚,故泄浊之法常合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等数法兼用,疗效更佳。

扶正方面,根据本病病机先是脾肾气阴亏损,进而营血亏耗,甚则阴损及阳立法,张氏认为应从益气和营着手,温补刚燥,助长邪热,重竭气阴;滋腻柔润,有碍脾胃,更长湿浊,故均应审慎,而可选用补而不腻的生晒参、冬虫夏草,配合黄芪、淮山药、当归、杞子、白术、白芍等品。若阴虚明显加女贞子、旱莲草;兼见阳虚则少佐巴戟天、仙灵脾同进。

四、辨证分型

为了纲举目张,张氏根据自己的经验,把本病分列三个基本证型:

1.脾失健运,肾气不固,湿邪夹热主症:面无华色,目睑及下肢浮肿时减时甚,腰酸疲乏,胃纳呆钝,小便少利,色深。脉濡细带数,舌苔薄腻或薄黄腻,质偏红。实验室检查,尿常规:蛋白+~++,可见少量红细胞或管型。

治法:健脾益肾,化湿清热。

处方:防己黄芪汤合参苓白术散加减。

生黄芪15克、木防己9克、白术9克、茯苓皮15克、炒山药9克、枸杞子9克、制狗脊15克、川续断15克、厚杜仲9克、香扁豆9克、泽泻15克、米仁根30克、石韦15克、大蓟根30克。

方中生黄芪、白术、扁豆、山药益气健脾,枸杞子、川断、狗脊、杜仲补肾固腰,木防己、茯苓皮、泽泻行水消肿,米仁根、石韦、大蓟根清热利湿。

2.热伤气阴,脾肾俱虚,水湿潴留主症:颜面及肢体浮肿,头晕且胀,血压正常或偏高,腰部酸楚,精神疲怠,溲溺量少。实验室检查,尿常规:蛋白++~+++,或见红细胞及管型。血浆白蛋白降低,血胆固醇增高。脉细沉或细滑,舌苔薄腻,质微胖,稍红。

治法:益气养阴,行水利湿。

处方:黄芪人参汤合六味地黄丸加减。

生黄芪15克、潞党参9克、苍白术各9克、生熟地各9克、制首乌9克、山萸肉9克、炒山药9克、赤白芍各9克、炒滁菊9克、炒丹皮9克、白莲须5克、芡实12克、黑大豆30克、赤猪苓各9克、通草3克、泽泻15克。

方中生黄芪、潞党参、苍白术益气健脾,制首乌、山萸肉、生熟地滋阴补肾,白莲须、南芡实味甘固涩。黑大豆、淮山药性平和养。赤猪苓、通草、泽泻行水利湿。赤白芍、丹皮、滁菊清热凉肝。

3.气阴亏损,血不养肝,湿浊下注主症:面色㿠白,两足踝部浮肿,头晕疼痛,血压升高。实验室检查,尿常规:蛋白+~+++,或见管型。肾功能轻度损害。脉细弦,舌苔薄黄,质淡红。

治法:补肾调营,和阴潜阳。

处方:黑地黄丸合五阴煎加减。

生熟地各9克、山萸肉9克、枸杞子9克、苍白术各9克、炒党参9克、炒归身9克、生白芍9克、炒山药9克、制首乌9克、炒杜仲9克、制狗脊15克、茯苓皮15克、晚蚕砂9克(包)、生石决30克(先煎)、滁菊花9克。

方中生熟地、山萸肉、制首乌补肾滋阴。苍白术、潞党参、淮山药健脾和中。当归、白芍养血柔肝。狗脊、杜仲坚脊固腰。茯苓皮、晚蚕砂行水泄湿浊。滁菊花、生石决清热熄风阳。

五、用药经验

张氏在长期临床实践中对慢性肾炎常见的微观指标,归纳了一些用药经验如下:

1.血尿:多由气阴俱虚,湿热伤络所致,故用补肾养阴的炒生地、旱莲草,合清热止血的炒赤芍、炒丹皮、荠菜花、乌蔹莓、白茅根、小蓟草。或加仙鹤草、贯众炭、藕节炭止血。

2.蛋白尿:多由湿热内扰,脾虚不能摄取精微,肾虚不能固密精气所致。故用健脾固肾的黄芪、山药、山萸肉、芡实、莲须,合化湿清热的米仁根、石韦、大蓟根。

3.管型:多由脾肾不足,湿热夹瘀所致。可选用祛瘀利水的益母草等。

4.低蛋白血症:多由脾肾亏虚,生化乏源所致,可选用黄芪、党参、山药、黄精、黑大豆。

5.高胆固醇血症:多由脾失健运,清不升而浊不降,痰湿夹脂质沉积所致,可选用健脾助运,化痰除湿的苍白术、茯苓、生米仁、制半夏、陈皮、泽泻。

条目信息
1
本文摘自《名老中医经验集·崇尚脾胃学说的中医学家张镜人》。石蕴玉 张存钧 整理
2
本条ID:140832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