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萎缩性胃炎发病率较高,约占门诊接受胃镜检查人数的10%。此病与胃癌及恶性贫血有关,中医近年来对本病的研究取得不少成绩,尤在辨证分型上有了许多新认识。翟氏根据多年的临床实践,将萎缩性胃炎分成两大类型,在治疗中突出温中,形成辨病辨证相统一的原则,为临床诊治开拓了一条新路。
一、辨证分型
近年全国中医内科学会对萎缩性胃炎的辨证分型已有明确规定。一般认为萎缩性胃炎为缺酸型,翟氏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将本病分为两型:酸多性的萎缩性胃炎和缺酸性的萎缩性胃炎。经胃镜检查确诊后,再根据以下临床表现区分:
1.酸多性:这类患者在萎缩性胃炎中有一少部分。其症状是:脘腹满闷,有烧灼感,反酸,不喜欢甜食,每因季节变化而上述症状加重,时常伴有胃脘隐痛,服药后症状即可缓解。
2.缺酸性:这类患者较多,其临床特点是胃脘部嘈杂,胀满,口干,喜甜食,纳呆,大便不成形,这类患者一年四季症状时轻时重,服药后症状缓解不明显。
二、治疗方药
萎缩性胃炎临床上多以虚证常见,不能偏执“痛无补法”之见。翟氏治以甘温补中为主,以清虚灵透为用,以疏达条畅为贵。
1.温中养胃法:温中即是甘温补中之意,养胃即是酸甘养胃阴之意。此法适宜于缺酸性的萎缩性胃炎,因为胃阴受伤,胃口不开。此法于调理脾胃中,酸甘化阴,突出表现在用甘温补中之药物中配伍选用几味酸甘养胃之药。常用处方为:吴萸2克、黄连6克、乌药10克、绿萼梅10克、玉竹10克、鸡内金10克、山楂10克、木瓜10克、白芍12克、广木香10克、荷叶10克、佛手10克。
萎缩性胃炎的中医病机认为:各种原因所致的木郁化火,热客于胃,久必灼伤胃阴。西医则认为是十二指肠液反流使胃粘膜屏障被破坏,以及自身免疫性损伤使胃泌酸功能明显降低或无酸所致。翟氏根据中、西医的病机病因,选制出此方:吴萸辛开苦降,性偏燥烈,既温胃暖肝,又能开郁结降寒浊;黄连苦寒泄火,现代药理研究认为,黄连有广谱抗菌作用;两药合用,专治胃脘嘈杂。乌药辛温开通,理气散寒止痛。乌药酸,有解除胃痉挛的作用。对白芍,《本草正义》云:“补血,益肝脾真阴,而收摄脾气之散乱,肝气之恣横,则白芍也。”现代药理认为,它对胃肠平滑肌有不同程度的松弛作用,并有较强的抗菌作用。广香行气止痛,健脾消食,善行脾胃气滞,对杆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与炒白芍合用能治血虚腹痛,为其酸寒收敛无温散之功也。木瓜酸温,利湿理脾和胃,与木香合用芳化畅中,调理气机。山楂酸而不涩,酸甘,微温入脾胃,为行气散积,助消化之要药,又有散瘀活血的作用。鸡内金甘平,健脾胃,助运化,与山楂合用可加强化食消积,健脾开胃的作用。玉竹甘平质润,能生津润燥,为肺胃阴虚的常用药。
绿萼梅酸、涩、平,入肝胃经,具有疏肝散郁,开胃生津的作用。荷叶性微温、平,入肝脾经,《纲目》云“生发元气,补助脾胃”。《本草通玄》云“开胃消食”,临床多用之升清降浊。现代药理研究认为:荷叶碱对平滑肌有解痉作用,佛手辛、苦、温,归肝脾肺经,具有舒肝和脾暖胃的作用,翟氏多取其醒胃豁痰,消食和中的用途。实践证明,它还能抑制离体动物肠管的运动。
翟氏的原则是:脾以守为补,胃以通为补,肝以散为补。脾胃病用药在于通、补,通要温通,补要温补。因此温中是大法。气主煦之,血主濡之,气药偏燥,可用血药以济之,血药嫌润,常以气药以调之,益气助以养血,可气血相生,因此气、血二药并用。
通过几十年的临床总结,翟氏认为温中养胃法可收到以下功效:
(1)改善机体的营养状态,提高机体的代谢能力。
(2)改善胃肠自身的营养,加固胃粘膜的防御功能,阻止肝气犯胃。
(3)刺激胃腺,产生胃酸,加强胃肠消化的能力。
2.温中制酸法:萎缩性胃炎多是由于胃之腺体萎缩,胃酸及胃蛋白酶分泌减少,甚至完全没有游离酸,这与中医的胃阴不足相类似,但临床上也有一部分萎缩性胃炎患者,自觉胃脘嘈杂、吞酸,不喜甜食,甚则泛酸,胃脘隐痛。用了温中养胃汤后效果不佳,反而胃中反酸水增多,翟氏根据40多年的经验,选制出此方,疗效十分满意。处方:
浙贝10克、煅瓦楞10克、乌贼骨10克、吴萸1.5克、黄连10克、乌药10克、良姜6克、厚朴10克、神曲10克、丹参10克、苏藿梗各6克。
吴萸、黄连相伍,属寒热配对,一主一辅一寒一热,相反相成,既可泄肝降逆和胃,又能清火调气散郁,临床常取连、萸六比一之剂量,即朱丹溪左金丸之意。翟氏认为其对于呕吐吞酸,嘈杂似饥最为有效。《药鉴》称之为“乃吞吐酸水之神方”。良姜辛香味浓而性温,既可温胃散寒,又可理气和中,乌药顺气宣通,疏散滞气,温顺胃经逆气。王好古说乌药能“理元气”,与良姜合用,能除寒去郁,非一般药物可比。乌贼骨性微温而味涩,有制酸收敛止血之功,经常用于胃脘疼痛、吞酸、嘈杂者。现代药理研究证实,乌贼骨具有制酸、抗肿瘤的作用。浙贝味苦寒,经药理研究表明,有与阿托品类似的作用,故被临床广泛应用于脾胃病中。煅瓦楞,甘咸、平,入肝脾经,具有良好的“制酸止痛”的作用,《纲目》云“咸走血而软坚”,对久病入络者效果更佳。丹参味苦,性微凉,具有活血去瘀通经止痛的作用。翟氏认为,它与健脾胃药合用后,能加强理胃气之功,起到养血、醒脾、调胃的作用。经药理研究证实,丹参具有促进组织修复及再生的作用。临床主要取其活血祛瘀,养血除烦的功效。厚朴,苦温性散主降,温中下气,与神曲合用,能健脾暖胃,化湿除满。
翟氏在配方中注意到:吞酸是由肝木偏旺、曲直作酸,古人常云“胃喜凉,脾喜温”,因此方中用温药时配伍少量苦寒之剂;苦味药可以刺激胃肠功能,增强食欲。
温中制酸法可收到以下功效:
(1)能使胃气的流动活跃,促进胃肠粘膜的修复。
(2)制酸以保护胃粘膜,具有较强的防御作用。
(3)脾得温则健,健脾以强运,具有增进食欲,增强体质的作用。
制酸药实为中和之意,不可独用,要注意疏肝以宁情志。心理引导,生活规律,活泼开朗,饮食有节,肝胃相联在此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