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治常以脾胃为先导

人以气血为本,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治病必求于本。因此,调理气血,主要在于调理脾胃,脾胃充则能灌溉四肢百骸,脏腑经络也赖于脾胃运化水谷精微以化生气血供养。《扁鹊心书》有“脾为五脏之母”之说,就是强调了脾胃在人体中的重要性。翟氏一贯主张“调理脾胃,不光是脾胃病所独有的,而是临床各科疾病中都应以脾胃调畅为重点”。无论何邪所侵,何脏所损,病久必伤脾胃,皆能困脾伤胃,脾胃之疾有别于其他疾病,饮食、药物的摄入,运化、吸收、输布、排泄,全赖脾胃出入气机功能的强弱。《医林绳墨》有“脾胃一虚,则脏腑无所禀受,百脉无所交通,气血无所荣养,而为诸病”。由此进一步说明了脾胃与气血、脏腑,与百病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脾胃的这些特性,因此治疗各种疾病均须兼顾脾胃,翟氏提出:“善治病者,惟在于调脾胃。……目前研究认为:脾胃虚损与非特异性免疫反应性低下有关,通过调理脾胃,从而达到改善细胞免疫功能,临床症状常得以缓解。”调理脾胃,重点在调脾与和胃。脾与胃互为表里,共居中焦,有经脉相互络属,它们在功能上一阴一阳,一脏一腑,一主运化,一主受纳,相互配合,故在治疗上也须二者兼顾。翟氏所用调脾和胃法,就是调理脾胃气血的功能,使其升降出入调和,达到消除脏腑功能障碍,修复受损组织,尽快恢复正常生理功能的目的。如咳嗽证,多因外邪袭肺所致,似与脾胃无关,然而却早有“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之说,脾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脾失健运,脾气不升,则痰浊壅肺,肺失宣泄而咳嗽反复发作。《医宗必读》有“治痰不理脾胃,非其治也”。故在解表宣肺之剂中加用苏梗、橘红、厚朴以调脾和胃,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说:“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指出了健脾则气升,和胃则气降的治疗法则。脾升胃降是脏腑的表里配合方式,从机体气机的全过程来看,“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脾胃的升降出入起着极为重要的枢纽作用,没有脾胃的升降运动,则清阳之气不能敷布,废浊之物不能排出,致脏腑功能逆乱,百病皆生。翟氏经过60年的临床总结,提出“健脾贵在运化,和胃意在温和”。将前人的健脾观点有所发展。在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时,除采用平肝潜阳,活血通脉诸法外,认为心脑疾病多由于长久积劳,心脑功能或器官受损所致,心主血脉,脾主运化,心气不足则血行不畅,脾失健运,则心脑失养,在治疗中养血益气,健脾和胃不可忽视。常用太子参、党参、黄芪、丹参、苍术、白术、陈皮、白芍等,使脏腑气血调和,升降出入通畅,培补正气,而病邪自去。

调理脾胃在临床内科疾病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临床调理,就是调整“虚”和“实”,使之趋于正常状态。翟氏在调治中本着“脾胃健运,诸病易去”、“凡欲治病者,必须常顾胃气”和“胃气一败,百药难施”的原则,发展了李东垣“内因脾胃为主论”和“胃虚则俱痛”的观点,指出:调脾胃就是调护人体抗病之本,因此十分重要而倍受重视。

条目信息
1
本文摘自《名老中医经验集·善调气血和脾胃的临床学家翟济生》。张玲 张士贤 整理
2
本条ID:140797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