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肝病重视滋肾水以涵濡肝木

余氏十分赞赏清·陆定圃有关肝病立方遣药的见解,“盖此证初起即宜用高鼓峰滋水清肝饮(地黄、萸肉、山药、丹皮、泽泻、茯苓、当归、白芍、柴胡、栀子、炒麦仁)、魏玉璜一贯煎(北沙参、麦冬、干地黄、当归、枸杞子、川楝子)之类稍加疏肝之味,如鳖血炒柴胡、四制香附之类,俾肾水涵濡,肝木肝气得舒,肝火渐熄而痛自平。若专用疏泄则肝阴愈耗,病安得痊”。反对遇肝炎胁痛动辄使用疏肝利气之品,当精确辨证,据证加减施治。其认为肝炎患者,右胁肋下疼痛较甚者还可选用清·林佩琴《类证治裁》所载述之二方。因于肝郁者,用清肝汤(白芍、当归、川芎、柴胡、丹皮、山栀);怒伤肝而胁痛加重者,用香附汤(香附、当归、川芎、柴胡、青皮)加减。如属肝燥胁痛,不宜浪用青皮、枳壳、香附、豆蔻等药,亦不宜用大剂龙胆草苦寒泻肝之品。

慢性肝炎有明显肝脾肿大者,可用滋水清肝饮加减施治,主法当以软坚、滋阴、疏肝相结合。

病案举例:顾某,男,39岁。

症状:

2年前患无黄疸型乙型肝炎,经某医院西医诊疗,肝大胁下25cm(右叶),脾大3cm,久治乏效,近1月来,肝区经常疼痛,形体消瘦,食谷欠馨,时有噫气上逆,腑行先硬后溏,1~2日一解。肝功能:麝浊16单位,谷丙转胺酶174单位。

望诊:面色黄褐,舌质紫黯,舌面少津。

脉诊:偏于弦细。

辨证:从问诊中获知患者久服香燥利气之品,肝阴耗损,肝气郁结,久则瘀滞于肝脾,渐则肿大,食谷欠馨,噫气不除,胃气上逆;腑行先硬后溏,系兼有脾虚之征。

治法:疏肝软坚,育阴化瘀,和中健脾。

方药:滋水清肝饮加减。

鳖甲20克(先煎),柴胡10克,丹参15克,干地黄30克,赤白芍各10克,红花6克,香附10克、青陈皮各5克、莪白术各10克,太子参12克,云苓10克,淮山药18克,代赭石12克(先煎)方义:方用鳖甲、莪术软坚消肿;柴胡、香附、青陈皮、赤白芍、丹参、红花以疏肝化瘀;大剂地黄以滋阴;太子参、山药、白术、云苓、代赭石以健脾、调中、降逆。

用此方加减4月余,诸证悉缓,肝功能趋于正常,肝脾大小基本上恢复正常。

关于肝硬化腹水(中医称“臌胀”、“单腹胀”)的治法,余氏先父无言先生曾用傅青主决流汤(《傅青主男科》方:黑丑二钱,甘遂二钱,肉桂三分,车前子一两)加减施治,取得良好效果。其曾先后应用多种古方,经临床比较,傅氏决流汤仍以消水迅捷、效验明显著称。但具体临床应用,须在“祛邪”与“扶正”治法上寻以协调,消腹水须根据腹水多少和体质状况予以酌定方药及其用量,“祛邪”(通利水邪)以后,则应扶正调中以善其后。

病案举例:李某,男,46岁。

症状:

10年前曾患乙型肝炎,未予认真治疗,后由急性转为慢性。近1年来,时有右胁胀痛,神疲肢倦,消瘦(四肢更显著)色苍,腹渐膨隆,脐部突出,腹筋(指腹壁静脉)曲张,上气微喘,纳减厌油,溺少便结。近数月曾有两次便血,并抽过一次腹水(1100ml)。肝功能:麝絮(++),麝浊10单位,谷丙转胺酶320单位,并有轻度贫血。

望诊:面色苍白,腹部膨隆,有肝掌及颈膺部蜘蛛痣,舌质及唇部呈紫绛色。

脉诊:沉弦。

辨证:肝气夹瘀久郁,形成症结,脾胃失于和降,食饮不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气化不利,肠津外溢,水湿渗入于腹,积久形成单腹胀。

治法:以泻水、消症为大法。

方药:傅氏决流汤加味。

黑丑10克,甘遂8克,车前子30克(包煎),上肉桂2克(另炖冲),丹参15克,桂枝8克。

方义:以丑、遂、车前子泻水消症、通利二便,肉桂温中通络,桂枝温经利湿,丹参调肝活瘀。

服药后排尿甚多(第一日达3500ml),大便泄泻(以水泻为主)数次,腹胀减,腹围渐小,喘气亦觉明显缓解。后以抉和中胃、疏肝养正活络之剂(太子参、云苓、炒白术、炙甘草、木香、砂仁、青陈皮、香附、丹参……)与决流汤加减方间隔服用。具体服法:先服决流汤加减方2剂,接服后方2~3剂;又服决流汤加减方,再服调理方……如此往复,俟腹水基本消减后,再连服逍遥散合香砂六君子汤加减方,或结合当时见症予以灵活用方。

此例经上述治法5月余,诸症悉除,腹水亦消,肝功能逐渐好转,肝大肋下15cm。从余氏经治多例的经验,病情多有不同程度的缓解。

余氏一贯重视从古文献或医案著作中寻求疑难病证的治法与效方。30年前,曾研习清·王旭高所撰《西溪书屋夜话录》,此编载述作者治疗肝病的丰富学术经验。王氏在治法上的多种手段和圆机活法,当前国内一些以擅长治疗肝病的医家,大多取法于此,或从王氏治法中予以变通获效。

条目信息
1
本文摘自《名老中医经验集·勤求搏取学验俱丰——中医临床文献学家余瀛鳌》。王凤兰 程车旗 整理
2
本条ID:140782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