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以五脏为中心,通过周身气血的循环联系四肢百骸,五官九窍,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各脏腑组织器官通过经络紧密联系,其中肝(胆)在人体脏腑组织中起协调作用。肝胆不仅能调节人体血液运行和气机升降,与人体气血关系密切,而且跟其他脏腑存在着互相影响、互相制约关系。肝胆的功能失常,不但引起本脏腑疾患,而且常能病及其他脏腑,如木气太过,则会影响肺、脾,如肺受侮,则咳嗽气急,所谓木火刑金;脾受侮则胃痛呕酸,所谓木郁克土;心营不足,则血不养肝;肾阴不足,则水不涵木,以致肝阴不足,肝阳偏旺等等。所以对内、妇科多种疾病,均可从调治肝胆入手,旨在使脏腑协调,诸恙平复。余师从王旭高的治肝思想,在王氏治肝三十法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归纳了治肝胆十法,即疏肝理气法、抑肝理脾法、清肝利胆法、疏肝利水法、疏肝通络法、镇肝熄风法、养阴柔肝法等。同时在古人治肝名方基础上加减化裁,创制了一些治疗肝胆疾患之经验方,临床应用颇有效验,兹介绍如下:
1.肝气犯胃:若因肝气郁结、木失条达,常横逆犯胃,而见胃脘胀痛,两胁胀满,嗳气,胸闷嘈杂,或纳呆厌食,情志不舒,脉弦缓,舌苔薄白。每用疏肝和胃的治法,以调肝理气,和胃畅中,常用自拟的经验方“理气和胃汤”治疗。该方由柴胡、白芍、枳壳、川楝子、元胡索、台乌药、砂仁、炙甘草等药组成。
2.肝郁乘脾:脾气素虚的患者,复因肝失疏泄,厥气横逆乘脾,导致脾失健运,出现脘腹痞满、呕逆嗳气、肠鸣腹痛泄泻,每因精神刺激或情志不和时发作。治以抑肝理脾法,运用痛泻要方加减,常用药物有:陈皮、白芍、白术、防风、淮山药、扁豆、川朴根、木香、黄连、野麻草等。
3.肝气犯肺:若肝失条达、金不平木,常致厥气上逆,木反侮金,出现肺失宣降之呛咳气促、咯痰不爽,且胸胁胀闷,情志不舒,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细。常运用疏肝宣肺止咳法,以经验方理气止嗽散治之。常用药物有:柴胡、白芍、枳壳、百部、杏仁、浙贝母、陈皮、枇杷叶、蜜兜铃、甘草等。
4.肝胆湿热:肝胆湿蕴,日久化热,湿热交蒸,肝胆疏泄失常,出现脘胁胀痛,尤以右侧脘胁部疼痛为剧,常伴有胸闷口苦、嗳气泛恶、溲赤便结,或兼见黄疸,或热灼胆汁成石,脉弦数,舌红苔黄腻。常治以清肝胆法,运用经验方利胆五金汤治疗。常用的药物有:金钱草、海金沙、鸡内金、金铃子、川郁金、玉米须、绵茵陈等。
5.肝郁气滞:因情志不畅,忧思郁怒,而导致肝气郁结,木失条达,气机阻滞,出现胸胁胀痛或隐痛,有时痛在一侧,有时痛在二侧,走窜不定,可伴有胸闷嗳气,善太息,食欲不振等。常运用疏肝理气或兼以健脾法,方用柴胡疏肝散或逍遥散加减。常用药物有:柴胡、白芍、枳壳、香附、川芎、郁金、青皮、茯苓、白术等。
6.肝阳上亢:若肝肾阴虚,水不涵木,常导致肝阳偏亢,肝风内动,症见头痛耳鸣,烦躁易怒,烘热汗出,眩晕心悸,行走不稳,五心烦热,咽干口燥,脉细弦而数,舌质红绛。多以镇肝熄风法治之,方用镇肝熄风汤加减。常用药物有:石决明、牡蛎、钩藤、甘菊、玄参、白芍、天麦冬、牛膝、生地、夏枯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