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简介
袁家玑(1913〜1991),原贵阳中医学院教授。通阳宣痹,治本当燮理脏腑阴阳对仲景所论胸痹心痛病机:“夫脉之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袁氏认为是指心阳衰微,机能不健,致血行不畅,阴邪易于上乘。胸阳不足,阴邪搏结,为其主要病理。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失和,属本属虚,痰浊气滞瘀血阻滞脉道,正邪搏结于上焦,属标属实,本虚标实,虚实互呈,而以本虚为主,标本之间又互相影响,互为因果。通阳宣痹为其治疗大法。由于发病在心,故治本首当重视温通心阳,复其心气,但亦要重视心脾(胃)肝肾的功能失调,因为这些脏腑与心之阴阳气血失和及痰浊、瘀血、气滞的产生有着密切的联系。
心阳不振或心气不足在发病中极为重要,因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一旦心血失去了心气的推动,血液运行不畅,即可产生气滞血瘀,久则导致心脉瘀阻,出现胸痹心痛短气之证。故温通心阳,补益心气为治本之法,只要胸阳一振,得以宣发,有如光照万物,阴邪四散。但也应注意,临证有心阴心血不足者,心神失其濡养,亦可导致心气不足,痰瘀交阻而病,滋阴养血亦不可忽视。
心与脾胃肝肾关系密切,这些脏腑的功能失调与本病的发生发展息息相关。心为君主之官,脾胃乃后天之本,生化之源,脾主中州,主灌四旁,如脾气失调,运化不健,则食少虚羸,不能奉心化血,导致心气不足,心血亏虚。脾又为生痰之源,如饮食不节,谷物不化,或过食肥甘,可聚湿为痰。肺主气,为贮痰之器,肝失宣降,水津不能布散,亦可聚而为痰。痰气互结,痰瘀交阻,均可阻遏心阳、痹阻脉络而发病。故袁氏对脾虚气弱,或年老体虚,肥胖痰湿之人十分重视健脾益气、和胃化痰通络之法。
肝属于木,木气冲和条达,则血脉流畅。若肝肾阴虚,则心血不足,心血不足则心气亦虚,气血俱虚,导致血循不畅,瘀阻心脉。且肝肾阴虚则阳亢生热,可炼液为痰。肝郁化火,疏泄不利,失其气治血和,痰瘀气滞交阻,致胸痹心痛发生。肾乃全身阳气之根本,肾阳不足,则心阳亦虚,阳虚饮结,寒湿不化,水泛为痰,上逆凌心,可痹阻心脉,甚则产生心肾阳脱之危候。
由此可见,心阳心气不足为病机之关键,通阳宣痹要视心之阴阳气血盈亏予以治疗,还要重视脾胃肝肾的失调,只有协调全身脏腑,使之平衡,方为治病求本之治。
痰浊、气滞、血瘀痹阻脉络,为病之标,但有时在发病中属于主要矛盾,其中尤应重视痰浊这一病理产物,一旦形成,每与瘀血、气滞等病因交结不解,乘其胸阳不振而痹阻心脉。袁氏常用瓜蒌薤白半夏汤合二陈汤以通阳化痰宣痹。瓜蒌滑利,善开胸中痰结,往往用瓜蒌壳或全瓜蒌,其化痰开胸之力著;薤白辛滑通阳,下痰散结;法半夏化瘀散结,和胃调脾;二陈汤燥湿化痰,理气和中。《本草求真》称之为“治痰总则”,痰化则结开。以上均为化痰宣痹之要药,将其配伍运用于不同类型的胸痹心痛证治疗,常获良效。
袁氏指出,化痰通络当注意以下几点:
若属肺脾气虚,痰湿重者,可将二陈汤和益气健脾、活血通络之剂合用。袁氏认为益气化痰须注意补肺健脾和胃。因肺主气,气化则湿化,脾主湿,脾健则湿化,湿化则痰消。气虚甚者,可增入黄芪、黄精等品;脾阳虚,常与理中汤、人参汤合用;心阴虚、肝肾阴虚,可与天王补心丹、首乌延寿丹、杞菊地黄丸等合用;阴虚阳亢可配合天麻钩藤饮;心气虚或心之阴血不足,可合炙甘草汤应用。
痰阻可加重血瘀,瘀滞亦可加重痰阻,二者胶结难解,相互影响,故化痰时一定要配合活血通络之品,如三七粉、红花、川芎、降香、鸡血藤之类。
湿痰往往配合苓桂术甘汤运用,痰热则多配合温胆汤运用。痰重者,胸痹心痛以胸部憋闷为主;苔腻,豚多弦滑,可加海浮石、胆南星、远志等,而生地、芍药等滋腻之品少用。
本证胸阳不振,气机障碍,而阴邪之痹阻,愈增其势,三者是层层相因,相互影响,致胸痹心痛久延不解。且气化则湿化,气顺则痰消,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故对痰浊、瘀血而言,疏通气机,甚为重要。在化痰祛瘀的同时,必须配以行气之品,如陈皮、木香、佛手、枳实之类,以免呆滞之弊。
本病病程较长,阴阳错杂,虚实互呈,标本每易混淆。应分清标本虚实,权衡轻重缓急,随机应变,是辨证论治的关键。治本宜用补法,治标宜用通法,临证一般每用通补兼施之法。补法旨在调整脏腑气血之偏盛偏衰,以治疗本虚之证,如益气通阳,滋阴养血等。通法意在宣通脉络之痹阻,以治疗标实之候,如理气化痰、通络化瘀等。平时调治以治本为主,应分阴虚、阳虚、气虚、血虚进行治疗,佐以活血通络、宣化痰浊。急时治标,以通为主,但亦应标本兼顾。如心绞痛频发较剧时,则以活血通络,宣痹定痛为主,佐以温阳化浊。
袁氏把本病分为阴虚型、阳虚型、阴阳两虚型,至于痰瘀气滞则根据具体证候表现,多分别包含于三型之中。现分述于下。
一、阴虚
本型包括阴虚阳亢、心阴虚、心血虚。
1.阴虚阳亢:可见胸痹心痛,兼见头痛头晕,眠差多梦,烦躁易怒,口干,肢麻等症,舌质红,兼痰多者苔多黄腻,脉多弦数或弦滑。本型多见于心绞痛与高血压同时存在者,治疗宜虚实兼顾,标本同治,育阴潜阳,理气化痰,通络化瘀。育阴潜阳熄风可选用天麻钩藤饮;宣痹化痰用瓜蒌薤白半夏汤;理气化痰选用温胆汤;活血化瘀通络选用血府逐瘀汤,据证加减化裁。袁氏常拟下方治疗:
气滞血瘀心绞痛较甚者,可加用广木香、失笑散,或郁金、降香等。痰多胸闷者可去生地、赤芍,加海浮石、胆南星。
2.心阴虚:心阴虚多与肝肾阴虚有关,肝阳上亢的症状并不明显,多是冠心病与脑动脉硬化合并者,除心绞痛的主证而外,多见心神不安,心悸而烦,失眠多梦,头晕耳鸣,腰酸腿软,五心烦热,盗汗,口干咽燥,舌质嫩红,或见舌裂,舌苔光剥,脉细数或弦细,治宜补而兼通。以心阴虚为主者,袁氏常用滋阴安神的天王补心丹,酌情增入活血化瘀通络之品。
若属心阴虚与肝肾阴虚同时兼见,治疗则应以补肝肾之阴为主,兼用化痰通络之品,袁氏选用首乌延寿丹、杞菊地黄丸加减治疗。
3.心血虚:可见胸痹心痛,心悸头晕明显,面色不华,舌质偏淡,脉来细弱。宜滋阴补肾,益气养血。可于上方中增入益气养血之品,如黄芪、当归、白芍、生地、太子参等。
二、阴阳两虚
常见胸痹心痛,脉结代,心动悸,或脉来大而缓弱,三五不调,面色㿠白,舌质淡,有瘀斑,舌苔滑腻,动辄喘促,短气乏力,夜尿频多,胸闷心痛每于夜间憋醒。本型气阴两虚,又有痰瘀交阻,多为久病失调,宜扶正固本,阴阳两补,气血双调,化痰通络。袁氏常用炙甘草汤加减。
气虚甚者加黄芪、黄精;气滞血瘀心绞痛较甚者,可增入延胡、降香、鸡血藤、郁金等。炙甘草为治疗脉结代,心动悸之主药,有通经脉、利血气、养心复脉的功效,用量宜重,服用时间宜稍长,才能取得疗效。
三、阳虚
1.心气虚与心阳虚:心气虚可见胸痹心痛憋闷,心悸短气,自汗乏力,面色苍白,舌淡带紫,脉多缓弱,或结代,或迟而无力。若再出现肢冷脉微,或结代连连,口唇爪甲青紫,冷汗不止,心动悸加甚,则为心阳虚或心阳虚脱。本型多见于心肌梗塞合并休克的患者。心气虚宜补益心气,温通心阳,兼以化痰通络。可于炙甘草汤中加黄芪,重用桂枝、党参。心阳虚脱可用四逆汤、生脉散加减。
心肾厥脱,乃重危之证,应中西医结合抢救。
2.脾阳虚:胸痹心痛,兼见乏力食少,运化不健,肠胃功能紊乱,腹胀便溏,脉缓弱,舌淡苔腻。宜温中健脾,化痰通络。袁氏常用桂枝人参汤加减。
在上述分型证治的基础上,特殊药物的运用亦属重要,袁氏善用三七粉长期服用,早晚各吞1g,具有活血通络的良好作用,对降低血脂,调整血压,增进血供,缓解心绞痛,均有明显的作用,远期疗效较好。还常用三七粉按辨证配为丸方,以便常服久服,缓缓徐图,巩固疗效。用茵陈、山楂、茶叶煎汤代茶饮,对降低血脂有效。平时适当运动,饮食起居方面注意调摄。
例1杨某,男,54岁,工人。1977年1月26日初诊。
自述心悸、心绞痛已半年余,曾于1976年9月11日在贵阳中医学院附属医院作心电图检查:交界性期前收缩,室性差异性传导,室性期前收缩,Ⅱ、Ⅲ、aVF之ST下降0.1毫伏。血脂检查:总胆固醇为6mmol/L(231mg/dl),甘油三酯1.6mmol/L(143mg/dl)。诊断为冠心病。现仍感心慌心累,心痛阵作,胸闷气憋,动辄气促,行走困难,自汗多,面浮而苍白,形体虚胖,脉来三五不调,结代频频,舌淡胖嫩,苔薄白滑。以补心益气,温通心阳,兼以活血化痰通络之法治疗,用炙甘草汤加减。方拟:
1977年3月1日复诊:服方已35剂,诸症明显好转,结代脉已显著减少,胸闷气憋大为减轻,原方加佛手9g,山药15g,陈皮6g。
1977年3月16日三诊:服前方15剂,效果明显,仍以养心化痰,活血通络之方治疗。
处方:
以此方为基础随证加减:心动悸、脉结代反复时,加重炙甘草、潞党参、桂枝的用量,再加入太子参,以增强益气通阳复脉的作用;血压高,肝阳上亢则加决明子、怀牛膝、牡蛎以平肝潜阳;血脂高以茵陈、山楂泡水常服。经治1年余,共服396剂,坚持服用三七粉(患者始终未用西药),并嘱其少吃高脂厚味饮食,经常作散步、太极拳锻炼,结代脉逐渐消失,诸症悉平,精神转佳,面色红润,舌转正常。随访至今,患者身体健壮,能从事家务及体力劳动。1982年5月21日复查心电图结果:窦性心律,电轴无偏移(+45°),正常心电图。胆固醇3.lmmol/L(120mg/dl)。
此例以心阳心气不足为主,运血无力,血行不畅,又痰瘀气滞痹阻心脉,袁氏以炙甘草汤加减,重在益气通阳复脉,兼以化痰活血通络,患者长期坚持服药与适当运动,饮食起居调养而收良效。
例3金某,男,60岁,干部,1979年7月8日初诊。
因心绞痛剧烈发作,住某医院治疗,诊断为冠心病,心肌梗塞,经抢救,症状缓解出院。但心绞痛时有发作,脉来间歇,血压波动,时有增高,胸闷气憋,久延不愈。医院诊断为冠心病,陈旧性心肌梗塞。现常感头晕耳鸣,眠差梦多,心慌心烦,烦躁不安,腰腿酸软,舌质红,边有瘀点,苔薄黄,脉弦细而有间歇。宜益气滋阳,宣痹化痰通络。方拟:
服10剂后,上述症状及心绞痛明显减轻,尚时有心慌,脉结代,上方炙甘草逐渐增至24g。服药18剂后,心慌心悸止,结代脉明显减轻。后续用本方,略有增减,调治数10剂,诸症缓解,血压稳定,配以丸方,常服久服以巩固疗效。
此例乃因久病气阴两虚,兼阴虚阳亢,痰瘀交结不解,运用通补兼施之法,益气滋阴益血以固本,宣痹化痰通络以治标,用瓜蒌薤白半夏汤与杞菊地黄丸合方加减,增入活血化瘀之品,并以丸方徐图,常服久治收效。
(袁金声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