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儿科病强调用药轻灵顾护脾胃

小儿气阳未盛,血气未充,神气未实,为稚阴稚阳之体,脏腑娇嫩,腠理不密,体质和脏腑功能均较脆弱,故发病容易,且传变迅速,正如《小儿药证直诀》所指出:小儿“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所以俞氏儿科临证注意根据儿科特点,精心辨证,灵活用药,颇有独到之处。

一、诊病精细,用药轻灵

俞氏临证,注重明理。其治小儿疾病,尤为重视对小儿病候的诊视,强调应全面掌握病情,洞悉病机,庶于临床无惑。他每诊治一患儿,必先认真地望形观色,详察各种异常变化,如小儿的神态、面色、眼神、涕泪、毛发、皮肤、二便、口唇和舌苔等,并按年龄不同分别诊视脉象和指纹,然后合参脉证,审因施治。例如发热的小孩,俞氏每察看耳后、胸背和四肢,检查有无疹点,咽喉和颈项部是否异常;询问发热时间,汗出情况。如伴有恶寒鼻塞、流涕、喷嚏,则多从外感诊治;口渴唇燥为邪热伤津;便秘溲黄为里热等。对于腹泻病儿,多检查皮肤干湿,诊按腹部有无胀气,了解饮食情况,尤其注意观察和询问泻下的粪质,如见大便稀溏,色淡不臭,多为脾虚泻;泻下酸臭,夹有不消化食物,多为伤食泻;泻下稀水样,粪色深黄而臭,或带粘液,为湿热泻;下利清稀,洞泄不止为虚寒泻。又如小孩脐周腹痛,时作时止,常进一步诊察有无舌面小红点、面部白斑、下唇内颗粒样小点及粪便检查,以帮助诊断蛔虫证。

俞氏治疗儿科疾病,有独到的经验和特色。现举例如下:

1.用药轻灵:俞氏认为,儿科用药必须顺应小儿形质娇弱、脏气清灵、病因单纯的特点,力求药味精简轻灵,剂量适宜,切忌用药猛烈,大剂攻伐或杂药乱投。临证处方均在10味药以内,用药分量也偏轻,除健脾胃药外,一般在3至6克之间。例如治外感热证,常用桑叶、菊花、薄荷、银花、连翘、竹叶等数味轻清透泄之品而获效。如治一例惊泻患儿,仅以钩藤、夜交藤、山楂、神曲、谷麦芽、水牛角七味药予服三剂后,症状明显改善。治小儿习惯性便秘,常用桑椹、胡桃肉二味炖服而取良效。对于如山栀、黄连、黄芩之类的苦寒药物,主张用量不宜过多(一般不超过10克),病愈即停用,以防克伐阳气,损伤脾胃。

2.治法简便:儿科用药要适应小儿的特点,婴幼儿服味苦的中药较为困难,因而临床常采取简便的用药方法和小儿易于接受的药膳治疗。如治婴儿湿疹,常用银花、土茯苓、苦参、白藓皮、甘草等煎汤外洗,并以三黄散扑撒患处,又嘱家长给绿豆汤饮服。如治脾虚久泻证,每予患儿服用自拟的“四味扶脾散”(山药、茯苓、扁豆、莲子各等量,研粉),每次一匙,加面粉三匙,白糖适量炖服。又如小儿麻疹不透,则用芫荽9克单味水煎,随时饮服,以促其透发;麻疹收没期邪热伤阴,咳嗽咽干,常用荸荞六七粒、鲜芦根30克、甘蔗60克小煎代茶饮。方法简便,小儿易于接受,常取较好治疗效果。

3.选方灵活:俞氏儿科临证,既善用前贤名方,又能结合自己的经验,灵活化裁,数十年来积累了丰富的用药经验。例如治小儿急惊风,每以清肝镇痉熄风的羚角钩藤汤加减,从肝治为先。又如小儿癫痫、惊厥等神志疾患,又善于从痰论治,灵活运用导痰汤、温胆汤,每取得满意疗效,常用的药物有半夏、陈皮、茯苓、菖蒲、远志、胆星、天竺黄、琥珀等。临床上对于久咳不愈而无兼症的患儿,每用理气配合温化的方法治之,认为小儿久咳多因不能忌口、多食冷饮所致,如一味采用清肺热法,很难获效。俞氏则从理气和温化入手,运用加减止嗽散(荆芥、百部、杏仁、浙贝、半夏、陈皮、紫菀、茯苓、炙草)治疗,而取良效。其中陈皮一药,每用之,认为陈皮长于温化痰湿,调理肺气,与其他止咳药配用,效果很好。俞氏治咳嗽方中所有的甘草,多以蜜炙,是取其温化之功。

俞氏指出,小儿肌肤娇嫩,腠理不密,卫外之力不强,外邪易于由表而入。感受外邪后也易于出现高热动风、惊厥之证,所以儿科病退热尤为重要。他治小儿外感发热,十分推崇紫雪丹,常在辨证施治基础上,用紫雪丹作为退热药。认为本品有清热解毒、镇痉开窍之长,用于小儿热证,具有服药简便、退热迅速、疗效稳定,且可预防小儿高热惊厥的优点,是儿科退热的上品,常嘱患儿家长备有此药。对于小儿蛔虫证,主张驱虫与健脾并施,认为患虫证小孩,多伴有脾胃虚弱、营养不良之候,若单用驱虫杀虫法,每更伤其脾胃。故他常在健脾益胃的参苓白术散或四君子汤中加乌梅、榧子、使君子、槟榔等驱虫药治之。对于小儿胆道蛔虫证用药,俞氏多选用拔萃四逆散苦辛酸的药物如胡黄连、川椒、乌梅等治之,疗效颇佳。

俞氏对各种儿科急性重症,每能精确辨证,灵活施治,屡获良效。兹举验案二则:去年治一例7岁女孩,四天来反复高热不退,体温达39.7℃,伴头痛、鼻塞、流黄涕,咽喉肿痛,口干纳差,溲黄。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数。证属风热感冒,宜用辛凉解表、清热解毒法治之。处方:银花、连翘、桑叶、菊花、蔓荆子、鬼针草、鱼腥草、车前草、桔梗、薄荷、甘草,水煎服,3剂。并配服紫雪丹,每日2次,每次半瓶。患儿服1剂后,翌日体温降至37.5℃,又服2剂后,热即退。又进3剂后症状消失,胃纳增加。俞氏治本例外感高热证,以银、翘、桑、菊、薄等辛凉轻清之品疏风解表,又配以鱼腥草、鬼针草、车前草、粉甘草、桔梗等清肺泄热,解毒利咽,全方疏风清热解毒的作用显著,故服1剂热即降,二诊后诸症悉平。又治一例急性腹泻病。患儿,女,1岁4个月,已腹泻2天,泻出稀水样便,色黄而臭,每日6~7次,身微热,今晨体温37.8℃,口渴纳减,腹胀,小便短少,舌质红苔黄,指纹青紫。证属湿热内蕴肠胃,治宜清热利湿。处方:葛根、黄芩、黄连、甘草、神曲、山楂、铁苋、薏苡仁、淮山药。服3剂后热退,腹泻次数明显减少,粪质已稠,大便日2次,便增多,仍按上方加茯苓6克,又连服3剂后,腹泻已止,余症也除。此例用外解肌表之邪,内清肠胃之热的葛根芩连汤加清热利湿的铁苋、薏苡仁和消食导滞的山楂、神曲等治疗而获良效。方中淮山一药,不但因性涩能止泄泻,而又善补脾气,可防清热苦寒药克伐脾胃。所以俞氏治婴幼儿腹泻,淮山药是常用之药。

二、调理脾胃,注意饮食

俞氏十分重视小儿饮食调理,主张对婴幼儿要合理喂养和顾护,反对家长的过分溺爱。

他多倡北宋儿科名医钱乙的“若使小儿安,常带三分饥与寒”之说,认为一些儿科疾病,常因平时饮食不当所致。虽然小儿生机旺盛,处在发育阶段,水谷精微所需较多,然而婴幼儿脏腑柔嫩,脾胃功能尚未健全,平时饮食如稍有不慎,则容易造成脾胃损伤,尤其是现今家庭冰箱必备,零食冷饮充足,家长又缺乏科学育儿知识,每以小孩多食善饮为佳事,任其食用,不加节制,常导致脾胃损伤,消化功能紊乱,临床多见食积腹胀、腹痛吐泻、厌食等证。又如小儿久咳,也常因冰箱冷饮未能节制所造成,小孩咳嗽又服冷饮,寒邪每由咽喉犯肺,加剧肺气失宣,致久咳不愈。临床上俞氏常嘱家长要注意小儿饮食调理,食物冷热要适中,切勿过饥过饱而损伤脾胃。

俞氏临证治疗尤其重视顾护脾胃,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小儿一身营养来源,小儿的生长发育无不依赖于脾胃对水谷精微的吸收输布和供养。俞氏注意审察脾胃之虚,一见不足,及时扶助正气,补益脾胃,尤其是疾病后期,重视补益脾胃以资复元。兹举例说明之:

1.厌食证:治小儿厌食证,多从健脾益气入手,认为临床以脾胃虚弱而致的厌食为常见。

多因小儿平素饮食不当,导致脾胃功能的障碍,受纳运化失健而产生厌食。常用参苓白术散随证加减治疗。

例案:严某,男,10岁。患儿一年来不思饮食,三餐食量甚少,精神倦怠,面色无华,夜间盗汗。脉细数,舌淡红苔薄白。此属脾胃虚弱之厌食证,治宜健脾益气。处方:太子参、茯苓、漂白术、扁豆仁、盐陈皮、淮山药、甘草、莲子肉、薏苡仁、缩砂仁、北荞麦、谷麦芽。患儿连服14剂后胃纳增多,面色润泽,精神转佳。本例的治疗,着重以健脾益气,和胃渗湿,增强脾胃功能,使其食欲增进,如《幼幼新书·乳食不下第十》所云:“脾脏也,胃府也,脾胃二气合为表里。胃受谷而脾磨之,二气平调,则谷化而能食。”

2.遗尿:婴幼儿遗尿,多由小儿气血未充,经脉未盛,脏腑未坚,智力未合,而致排尿未能自主控制。《灵枢·本输篇》有曰:“虚则遗溺,遗溺则补之。”俞氏诊治本病遵从经旨,以“遗溺多虚”立论,临床上多采用温补脾肾法治疗。

例案:江某,男6岁。患儿一年来夜间遗尿,几乎每夜必遗,甚则一夜遗2次,伴精神倦怠,四肢欠温,食欲不振,口不渴,舌淡红苔白,脉细缓。证属脾肾阳虚,膀胱失约,治宜温补脾肾,固涩缩尿,拟缩泉丸加味治疗。前方服7剂后,遗尿明显改善。已有二三天没遗尿,精神转佳。又嘱其再服7剂后,遗尿已愈。本例遗尿证,用古方缩泉丸加内金以温肾缩尿,并加入健脾益气的白术、淮山、薏苡仁治疗,脾肾同治,标本兼顾,故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条目信息
1
本文摘自《名老中医经验集·精研医理、通晓医史的临床学家俞慎初》。刘德荣 整理
2
本条ID:140765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