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学精思严谨笃志——记俞氏的治学态度和方法

一、通治文史根基扎实

俞慎初教授一生通经识典,能诗善文,具有医文史哲的渊博知识。他不但是一位深谙医理、医术精湛的著名中医学家,而且是一位享有盛名的医史学专家,其在中国医学史的研究、中医各家学说的研究,以及对医用古汉语知识的研究上均取得相当高深的造诣。数十年来他在临床医疗和医史研究方面都成就卓著,两者相辅相成,交相辉映。他一贯重视对古汉语及文史知识的学习,认为掌握一定的古文学知识,是学好中医的前提,如没有一定的古汉语及文史知识,就难以在中医学术上取得较大成就,所以30年代他在上海中医专科学校毕业后,又再次往上海诚明文学院学习,跟随著名经学家蒋维乔,攻读三年的国语文史专业知识,为今后医学上的卓著成就,奠定坚实的基础。俞氏常指出,中医学的精华和历代医家的丰富治验,存在于浩瀚的医学经典著作中。这些经典医书,去代久远,文字古朴,词义深奥,语法复杂,若无扎实的古文学基础,就难以登堂入室,领会经旨,掌握其要。因此要学好经典医著,需要具备一定的古文学知识水平,要过好文字关,医文并重,不断提高文学素质,加深对经典医书内容的理解。

俞氏精研古汉语文学,平时能诗善文,凡训诂与音韵,各类古籍目录学、古医著版本及校勘等无不精通,对《说文解字》、《尔雅》、《广韵》等运用自如。六七十年代俞氏曾先后撰著《医用古汉语基础》、《内经语法研究》等书稿,系统论述了中医古汉语知识和《内经》的语法特点,并在福建省卫生厅举办的中医进修人员培训班上专题讲授医用古汉语知识,对中医人员学习经典医著起了较大的指导作用。80年代俞氏承担了卫生部和福建省卫生厅的校勘重点古医籍任务,主持校注明代医学著作《李濂医史》和清代医家陈修园的著名医学丛书《陈修园医书十六种》。他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观点,对这批古医书进行全面整理和校订,受到同行专家的好评,其中《陈修园医书十六种》校注本1991年获全国优秀医史文献及医学工具书银奖。嗣后他又参加卫生部主持的对重点古医籍《脉经》、《神农本草经》、《针灸大成》的校勘审定工作。他经常勉励后辈应学好古汉语知识,要练好基本功,要有计划地研读一些文史哲方面的著作,认为中医药学独特的理论体系是医理与哲理的有机统一,是古代诸子百家学说精华的会集和升华,要能够在中医学术上取得一定成就,若没有扎实的古文知识基础和鲜明的深邃的哲理是达不到的。他多次指出,古汉语知识是整理和继承祖国医学遗产的先决条件,只有认真研究古文学知识,才能深刻领会医学经典的精髓,从而达到无师自通的境界。

数十年来,俞氏在临床医疗和科研的同时,又潜心致力于医史学的研究并取得丰硕的成果。他不但撰着出版了被誉为“中国医学史继往开来之作”的著名医史巨著《中国医学简史》和《中国药学史纲》,而且精研历代医家名著,认真总结古代医家的学术经验和主要医学成就,撰写了大量研究古代名医学术成就的论文。例如早年就先后发表了《巢元方撰着〈诸病源候论〉》(1959)、《宋代名医钱乙与陈自明》(1959)、《痘疹专家董汲与陈文中》(1959)、《王孟英对温病学的贡献》(1959)、《虚心学习民间草药的赵学敏》(1959)、《叶天士吴鞠通是温病学说的奠基者》(1959)、《李杲的辨证用药》(1962)、《朱丹溪学说的基本观点》(1962)等论文。近10多年来俞氏又对孙思邈、刘完素、张景岳、王旭高、张锡纯、冉雪峰、蒲辅周、程门雪等古今著名医学家的学术观点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并对福建省的陈修园、吴本、苏颂、董奉、熊宗立、吴瑞甫等19位古代和近代名医的医疗特色进行评述。他在研究医学史和古代医家学说的过程中吸取了大量前贤医家的经验,不断充实和丰富自己,从而使自己的医术达到炉火纯青的境地。

凡作学问,若没有深厚的基础,就不可能获得广博的知识;没有坚实的中医理论指导,则不能够在中医学术上获得高深的造诣。精通医、文、史、哲知识,且融会于一体,这是俞氏数十年来在学术上取得突出成就的内在条件。

二、勤读精思持之以恒

俞慎初教授读书十分勤奋和刻苦。平时他总是想方设法利用时间研读典籍和医著,不断地积累新知。日间在诊务或教研工作之暇,便手不释卷,抓紧学习;晚间又在灯下夜读,或专心著述,常常工作至深夜二三点钟。几十年来,不论阴晴寒暑,从无间断过。他常以古人“业精于勤、荒于嬉”的名言告诫后辈,指出学习无捷径,勤奋是学医的必由之路,也是学业成功之本。

凡是欲在学术上有所建树,首当刻苦学习,深研医理,勤奋笃志,积累既久,熟则生巧,自有左右逢源之妙。俞氏主张读书要做到“五勤”,即脑勤、耳勤、目勤、手勤、足勤。具体如:脑勤:学习医学经典著作必须认真思考,深入领会,扎扎实实地把经典医书的内容读懂弄通,对经典中的重要句段,逐字逐行推究研讨,力求深悟,反对囫囵吞枣和不求甚解。勤动脑筋,善于思索,是掌握经旨的关键。多年来他所读之书,均能精思娴妍,且又在全面领会的基础上推出新意。

耳勤:学医要多听多问,耳朵要勤快,要善于向别人学习,多听同仁们的各种学术见解。他常说,学问学问,不但要勤学,而且要好问,要不耻下问,学习他人之长。明代李时珍撰写药学巨著《本草纲目》,其中不少资料是向山村农夫、樵夫、猎人和渔民等劳动群众请教中获得的。

俞氏经常以李时珍为例教育后人。他平时著述,可谓是深思熟虑,结构严密,内容翔实,然而每完成初稿后,总是善于听取他人的意见。例如50年代完成的《中国医学简史》和以后完稿的《中国药学史纲》、《中草药作物学》、《药膳集萃》等医书,均多次征询医界同道的意见,力求使其所著臻于完善。

目勤:就是要勤读医书,多看文献,既要重视对历代医家名著的学习,而且在治史方面要重视考证,多作实地考察。俞氏曾指出,历代中医书籍汗牛充栋,浩如烟海,学医者一定要做好选读工作,重要的医学著作要认真攻读,悉心研讨。1992年3月份他在一次学术报告会上,曾明确指出了中医人员应学习的重要医书,例如中医经典著作《内》、《难》、《伤寒论》、《金匮要略》和《神农本草经》;历代医家注释经典的主要医著,有明代张景岳的《类经》、李中梓的《内经知要》、马莳《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和《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清代高士宗的《黄帝素问集解》、张志聪的《素问集注》、《灵枢集注》、《伤寒集注》,南宋成无己的《注解伤寒论》,清代柯琴《伤寒来苏集》、尤怡《金匮要略心典》。温病学的重要著作有叶天士的《温热论》、吴瑭《温病条辨》、王士雄的《温热经纬》、雷丰《时病论》、吴又可《瘟疫论》、戴天章《广温疫论》。临床医学的主要医书如刘完素的《河间六书》、张从正《儒门事亲》、李杲《东垣十书》、朱丹溪的《丹溪心法》、张景岳的《景岳全书》、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以及妇、儿、外的一些重要医学著作,都是很值得深入学习和研究的名著。俞氏常指出,学医就应多读博览,善于学习古代医家之治验,若不多读古代医著,就无法掌握中医辨证施治大法,也难以领会祖国医学之精粹。

手勤:学医一定要手勤,要善于积累资料,多做笔记。读书时一边阅读,一边把重要内容和读书心得记录下来,这是理解经典医书原文和积累资料的重要方法。俞慎初教授历来重视医学资料的收集和积累工作,凡医家名著和医刊杂志上的重要内容,必顺手载入笔记或抄录成文摘卡片,有的剪取辑贴成册,且分类收藏,数十年如一日,坚持不懈。他所搜集的资料卡片和笔记,盈筐累箧,不下数万则。俞氏常指出,积累资料是获得知识的重要手段,它不但能帮我们开阔眼界、活跃思路,有利于临证诊治水平的提高,而且是医史研究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工作。

他在长期的医史研究中,着意于各种史料的收集和积累,为自己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知识财富。他所采撷的资料上迄历代的经史典籍和地方史志中的医家人物和医事活动,近及当今科技新成果、考古新发现,又旁涉自然科学如天文、地理、理化各科知识,凡可资参考,他从不漏弃。俞氏又善于从积累的资料中分析研究、去粗取精,总结出规律,从而逐步升华为宝贵的知识和卓著的见解。由于俞氏知识广博,资料丰富,他所撰着的医书如《中国医学简史》、《中国药学史纲》、《虫类药物临床的应用》、《中草药作物学》等,得到医界同道的高度赞扬。

足勤:就是要多作调查采访工作和学术交流活动。俞氏主张,治医要多与同道联系,要走向社会和省内外医学工作者,广泛开展学术交流,共同切磋探讨岐黄医学的心得,取长补短,以促进中医学术的发展。多年来俞氏在繁忙诊务和教研工作的同时,经常挤出时间参加省内外的学术会议。例如80年代以来他曾先后参加了孙思邈、李时珍、张景岳、张锡纯、陈修园、宋慈、徐灵胎等古代医家的学术研讨会、王叔和医籍讨论会以及神农本草经、脉经、针灸大成等古籍评注会,新安医学学术讨论会、马王堆医书讨论会。每次会议期间,他都无暇顾及各地风光,而是利用时间与参加会议的老中青医界人士广泛接触,交流学术,研讨医理,并耐心地指导后辈,谆谆善诱,诲人不倦。同时考察古医家故里文物史迹,留心收集各种医史资料,日程繁忙,收获甚多。

俞氏治学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持之以恒。数十年来,他在研讨岐黄医术的道路上勤奋探索,孜孜以求,从无停步,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经受任何挫折,都没法动摇他献身中医的决心。

在顺利的环境和良好的条件下,他加倍地为振兴中医学术而努力工作;在逆境中他既无所怨,也无他求,而是以顽强的毅力克服着身体和经济上的各种困难,潜心苦志,继续探索和追求科学的真谛,在岐黄之道上一步一个脚印地艰难行走着。在文革中被下放药圃劳动时,他仍一如既往,继续钻研,拜老药农为师,撰写了《怎样认识中草药》、《中草药栽培法》、《中草药临床应用》等书。他常说,整理和发掘祖国医学的丰富宝贵财富,如果没有为之奋斗一生的决心和坚韧不拔、锲而不舍的精神,是绝对做不到的。见难而退,浅尝辄止,终将一事无成。俗语道:“事在人为”,要学而有成,贵在持之以恒。

三、严谨治学着意考证

俞慎初教授一生治学严谨,主张实事求是,凡事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作指导。他治医深究病机,明达医理,学术上的争议,必求甚解。如经典文献,医家学说,方药组成,性味功效等,若存有疑义,则追根究底,反复查证,务求明辨。他临床诊病,细致认真,详察体认,分辨精审,对一症一脉均不轻易放过。处方用药,必反复推敲,药味增损也细心斟酌,力求丝丝入扣,从不粗疏草率。他常告诫说,治医的严谨,不仅是科学态度问题,而且是医德医风问题,医生诊病认真与否,关系到病人生命的安危。这种高度负责的精神,值得学习和发扬。

俞氏治史方面的严谨也尤为突出,认为实事求是,是史学研究的重要原则,也是史书生命力之所在。平时他在医史研究中,从不满足从书本上获得的资料,而是着力于“史”的客观真实情况的考证,注重史料的甄别辨伪和史迹的调查。他十分推崇明代药物学家李时珍“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治学主张。近几年来他不顾自己年已古稀的羸瘦的身体,利用外出参加学术会议机会,走访京、沪、苏、浙、赣、滇、桂、粤、鄂、陕、辽、湘、甘、鲁、皖等地,爬山涉水,四处调查考证,核实资料,从长沙马王堆、甘肃敦煌莫高窟、孙思邈药王山,到泉州湾宋代古船遗迹,以及王叔和、李时珍、徐灵胎和闽籍医家陈修园、宋慈、苏颂的医籍,他都亲临实地考察,认真采集资料,多次核对查证,分析比较,做到史实准确无误。

俞氏在史料查证的同时,又重视对今人的采访,从今人了解既往的历史。例如他在撰写《中国医学简史》的“现代医家”部分时,曾对这些医家的后代学生,多次登门拜访调查,或去函核实。他又对所搜集整理的资料进行反复修改,有的医家传记经10多次斟酌才定稿,以求得所载内容全面和真实。他那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深受后辈的敬佩。正因为如此,俞氏的《中国医学简史》、《中国药学史纲》等著作,充分体现了极高的史料价值。近几年来,他又撰写了《王叔和的医籍、官职及著作的探讨》、《先秦记载药物的帛书——〈五十二病方〉考证》、《明代普及医学的先驱——熊宗立的学术思想及著述考证》等多篇论文发表,体现其忠于史实、注重考证的科学态度。

条目信息
1
本文摘自《名老中医经验集·精研医理、通晓医史的临床学家俞慎初》。刘德荣 整理
2
本条ID:140771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