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病从瘀治”是俞氏师法古代医家活血化瘀理论,并灵活运用于临床而总结出的治疗经验。多年来他对叶天士化瘀通络诸法、王清任的活血逐瘀诸方以及唐容川《血证论》中的治血理论精心研究,且颇有心得,认为临证治病,调理气血尤为重要,特别是久病之人,每在损伤正气的情况下,导致气血运行的障碍,而出现血瘀症。如叶天士所云:“初为气结在经,久则血伤入络。”所以俞氏在临床上对久病不愈的疑难痼疾,多着眼于治瘀上,或寓祛瘀法于他种治法之中,往往取得满意疗效。临床上须细察患者面色是否晦滞,舌质有无青紫或瘀斑,同时结合病程的久暂、疼痛性质,从而进行全面分析,灵活运用活血祛瘀法。兹举例叙述于下:
一、胃痛
胃脘疼痛迁延日久,屡治不愈,每有瘀血阻滞胃络,临床常见胃痛如针刺或刀割样,固定不移,拒按,有时痛连胁背。舌质黯紫或有瘀斑,脉弦涩。宜以活血祛瘀、理气止痛为治,常用四逆散合金铃子散或活络效灵丹加减。
例案:蔡某,女,66岁。胃脘疼痛反复发作已10多年。
近一星期来疼痛较剧,时呈针刺样疼痛,痛有定处,且有胀闷感,胃纳少。舌质暗红苔白,脉弦细。俞氏诊为气滞血瘀、久病入络,治以理气化瘀法为主。处方:毛柴胡、杭白芍、绿枳壳、粉甘草、京丹参、白桃仁、当归身、川三七、川楝子、延胡索、潞党参、绵黄芪。服5剂后,胃痛明显减轻。前方去潞党参加台乌药、川郁金,又服5剂后胃痛消失。俞氏诊治本例,针对患者胃病日久,且痛如针刺,痛处不移,舌质暗红等血瘀之象,故在疏肝理气止痛的基础上,加入丹参、桃仁、当归、三七、赤芍等活血祛瘀药物,以疏通胃络;又配党参、黄芪以补脾益气。因理气、祛瘀、补虚并治,故疗效颇佳。
二、脱疽
脱疽一证,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血栓闭塞性脉管炎、雷诺氏病,多因素体阳虚,阴寒内盛,寒邪侵袭,凝滞脉络而致。血遇寒则凝,寒湿之邪袭入经脉,导致气血凝滞,血脉瘀阻,凝结不通,从而引起肢末气血不充,失于濡养,或无血供养,出现皮肉枯槁不荣,肢端焦黑坏死,甚至趾节脱落。如《灵枢》所述:“寒邪客于经脉之中,则血泣,血泣则不通,不通则卫气归之,不得复发,故痈肿寒气化热,热胜则腐肉,肉腐则为脓,脓不泻则烂筋,筋烂则伤骨……”俞氏指出,血脉瘀阻是本病的突出矛盾,临床上在运用温阳通脉的同时,应重视活血祛瘀的治疗。常用药物有黄芪、桂枝、附子、丹参、当归尾、桃仁、红花、乳香、没药、川三七等。
例案:张某,女,53岁。患雷诺氏病20余年,平素肢末欠温,指端青紫疼痛。除拇指外,其余指端有指节脱落的伤口,略溃烂,胀痛。患者体虚形瘦,面色白,舌质胖嫩、色黯、苔薄白,脉沉细。证属寒伤脉络,血脉凝滞而成脱疽,治以温阳通脉、活血祛瘀为主。处方:绵黄芪、桂枝尖、杭白芍、京丹参、当归尾、白桃仁、淡附子、川红花、元胡素、明乳没、川三七、粉甘草。上方服20余剂后诸症好转,指端胀痛消失,伤口痊愈,肢末转暖。俞氏重视本病的体虚和寒邪凝结、血脉阻滞的致病之因,而以温通活血祛瘀为主治之,并兼顾本虚,以攻补并用而获满意疗效。
三、中风后遗症
中风而见口眼喎斜、半身不遂、语言不利者,乃风中经络或中风后遗症,多因年老体衰,肝肾不足,气血虚少,血行不畅,血脉痹阻日久所致,常以气虚血瘀为主要病机。俞氏治中风后遗症,多宗张锡纯的“气血虚者,其经络多瘀滞,……加以通气活血之品,以化其瘀滞,则偏枯痿废者自愈”观点,运用活血化瘀、益气通络法,常用王清任的补阳还五汤加丹参、白僵蚕、全蝎等治疗。
例案:吴某,男,72岁。患者半年前中风,经医院抢救后遗留左侧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謇涩,舌淡紫苔白,脉细涩无力。治宜益气活血通络。处方:绵黄芪、当归尾、赤芍药、地龙干、川芎、白桃仁、川红花、全蝎水煎服。上方连服20剂后,偏瘫症状逐渐消失,精神好转,行动基本自如,迄今已多年,身体康健。近几年来,俞氏运用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效果较好。若肝阳上亢、火升风动,而见头晕面赤,半身不遂,口眼喎斜者则应以平肝潜阳,熄风通络法,用镇肝熄风汤加减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