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因不明发热

林某某,男,36岁。

1977年12月26日初诊

主诉:发热8天,傍晚尤剧(39~40.5℃),至夜半渐降;伴微畏寒,口不干,微咳,痰少色白,呕恶,食欲不振,厌恶油腻,短气,疲乏,头痛,腰膝痛,大便溏薄,小便深黄、偶有灼热感。经某医院各项检查,未能找出确切原因。经用各种抗生素及中药治疗,均未见效。

诊查:脉细虚数,舌质暗红,苔白而腻。

辨证:湿热郁于肝胆。

治法:清肝利胆。

处方:

柴胡9克、半夏9克、黄芩6克、栀子6克、党参15克、茵陈15克、甘草3克、生姜3片、大枣3个。

二剂。

12月28日二诊:体温降至37.2~37.4℃,其他伴发症亦均减轻,原方续服二剂,热平,6天后,因吃冷食,复发高热,胃脘不适,恶心,食欲不振,便溏。脉象细弦,舌苔白腻。照上方去栀子、茵陈,加川朴、青皮、草果各6克,槟榔9克。服一剂热退,体温正常,余症解除,惟感疲乏,遂以补中益气汤善后。

评析本例西医首先考虑疟疾,但当时福州地区并无疟疾流行,发病季节亦不符,血中并未找到疟原虫;又考虑为急性肝炎,但肝功能检查无异常,乃采取对症治疗加抗生素,未能解决。中医根据所见症状,寒热往来,心烦,喜呕,不欲饮食,与小柴胡汤证相符。宗《伤寒论》“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之旨,予小柴胡汤。因便溏、尿赤、腰膝疼痛,舌红、苔腻,为湿蕴化热之象,故于方中加入栀子、茵陈以清热利湿。药后热退几天后,因吃冷食而致食复,仍予小柴胡汤;其胃脘不适,为食冷伤脾之征,脉不数,舌不红,小便自利,故去栀、茵,而用槟榔、草果温运去滞。初诊为少阳挟阳明,次诊为少阳挟太阴,主方不变,加减有殊。

条目信息
1
本文摘自《名老中医经验集·精于诊治大法的俞长荣》。俞宜年 许士纳 整理
2
本条ID:140738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