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某,女,52岁。
1976年11月26日初诊。
主诉:高热持续四日,经当地医疗站用氨基比林、青霉素等治疗,热仍未退。就诊时,发热(体温39℃)恶寒,头痛,心中懊憹,不知饥不欲食,恶心欲呕,口干,咳嗽痰白粘,咳引胃脘作痛,大小便少通。
诊查:脉弦数,舌质偏红苔薄。
辨证:三阳合病。
处方:
瓜蒌15克、柴胡10克、香豉10克、黄芩6克、黄连6克、栀子6克、半夏6克、甘草3克、生姜3片。
11月27日二诊。上方药服一剂,今晨寒热已罢(体温37.3℃),头痛恶心、懊憹已解除,但咳嗽、痰白粘。脉略弦,舌淡红苔薄白。
处方:
柴胡10克、半夏10克、茯苓10克、黄芩6克、陈皮6克、甘草3克。
服二剂而愈。
评析发热恶寒,头痛,为太阳表证;恶心欲呕,默默不欲食,为少阳证候;口干,大便少通,此阳明受累。总缘寒邪外受,入里化热,气机怫郁,三焦壅滞,表里不相宣通之故。初诊以栀豉、小陷胸、小柴胡汤三方并一方,以香豉解表,瓜蒌宣肺,芩、连、栀直折其热,而以小柴胡汤和解枢机。复诊余邪未净,故以小柴胡汤清其余邪,合二陈汤蠲痰止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