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某某,男,8岁,学生。1966年3月3日初诊。
脘腹阵发性疼痛1月,加重1天。
其父代诉:患者近一月来脐周隐隐作痛,泛酸,时作时止,喜按,按之痛减。日前曾服使君子、宝塔糖,痛稍缓。于昨日上午突然上腹剧痛,难以自忍,放射至胸胁,并伴寒热,由儿科转入针灸治疗。四诊所见:腹痛日三、四作,不思饮食,口渴欲饮,泛恶吐苦水及呕蛔虫一条,坐卧不安,嚎啕痛哭不已,汗出肢冷,触之上腹有压痛,面色苍白,脉弦细而数,舌尖红,苔浊腻。此为蛔虫上窜胆腑,致胆气闭阻之蛔厥证。治宜驱虫止痛,通调腑气。处方:
①日月、胆俞、足三里;
②期门、至阳、四缝。
以上两组处方,循经远近相伍,针罐同施交换治疗,一日二次,用28号1寸毫针强刺泻法,右期门、日月、胆俞浅刺疾出,加拔火罐留罐20分钟;足三里、至阳强刺1寸深,留针1小时;四缝点刺出淡黄色粘液。每3分钟催针一次。10分钟后疼痛消失,患者即时入睡。3月8日复诊,据诉排虫三条,能进饮食,尚时感隐痛。为了巩固疗效,按第二处方继针一次,3月30日随访,其病未再复发。
评析本病中医称为“蛔厥”或“虫心痛”。其发病之因多与饮食不洁有关,由于误食带有虫卵之生冷瓜果,致湿热郁蒸肠腑,郁久孵化成虫,蛔虫有钻孔习性,上窜胆腑扰乱气机,胆气闭阻不通而痛作矣。其治宜通调腑气,安蛔止痛为法。取肝胆之俞募穴期门、日月、胆俞,疏调厥阴少阳郁滞之气机;足三里调中和胃、降冲止呕;至阳属督脉理气宽胸,利胆退黄,四缝健脾化湿,驱虫止痛。数穴同施,则郁滞通畅,湿去热清,虫积消除,胃气得和,其痛自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