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胃病见黑霉舌苔者,临床并不少见。首先应询问是否服用过何种药物?如铋剂药物服后有黑苔,停药后可自行消退。其次要排除食物染苔,因食物染黑者,苔色浮,漱洗即可清洁。若非上述两种情况而见黑苔,按病机分析。舌黑而润者,常由于胃中湿热所致;舌黑而干者,良由里热熏蒸,此其大概。联系患者表现的其他症状,四诊合参,随证而治之。舌为胃之镜。舌上黑苔渐化薄而渐消则病好转,舌黑不化或加深加厚则病变发展。故黑苔之消长对诊断和判断预后具有一定意义。
苔黑而润,内有湿浊。湿之形成,由于胃津不归正化,并由脾失运化之权,升降失常,气机不畅,湿泛于舌,出现苔黑。治法当以化湿为主。药用芳香,性温,以宣通气机,使湿随气化,湿从温化。1989年4月17日诊患者丁某,男,77岁,退休工人。自诉舌苔黑,食欲不振,少饮少食,形渐以瘦,胃中痞胀,经检查为“慢性浅表性胃炎”。但服中、西药历3月余,曾用平胃、香砂之类,症状未见减轻,舌上黑苔未化。寻思再三,取芳香宣通温化之法,
处方:
藿香15克、佩兰10克、炒陈皮6克、法半夏10克、石菖蒲6克、通草3克、云茯苓20克、益智仁10克、白杏仁10克、炙鸡金8克、石见穿30克。
嘱服7剂,每日1剂,2次煎服。复诊时谓饮与食均有增加,胃中渐觉舒畅。黑苔色已化1/3。仍守原方再服14剂后,舌黑基本消退,诸症均获改善。分析上方,藿香、佩兰芳香化湿;陈皮、半夏、茯苓除痰湿和胃气,杏仁是上焦药,与前几味化湿药相伍,旨在宣通气机;石菖蒲辛而微温,具有开窍、豁痰、理气、祛湿之功,《别录》谓其“温肠胃”;通草宣通湿邪,石菖蒲与通草同用,意在宣窍通络,《灵枢》早就提出胃也有窍。二药与他药相伍,化胃湿,通胃窍,气化得利,升降得运而湿浊得以逐渐祛除;用益智仁入脾、胃、肾,温脾胃而暖肾火,摄涎祛饮,醒脾益胃,在本例方中虽非主药,却是化湿除饮之本,杜绝生湿之源。全方药性平和,善为相互协调,因而奏效尚称满意。
艾某,男性,42岁,工厂管理干部。1989年3月27日来诊。舌苔黑而干,历数月未退。自述脘胁灼热,痞胀,食欲不振,神倦乏力,夜寐多梦,小溲微黄,眼结膜充血,舌苔灰黑少津,诊脉颇有弦象。胃镜检查谓“慢性浅表性胃炎”。询知工作较紧张,办事性急。析其病情,良由肝经郁热,木火内炽,疏泄失常,乘侮胃脘,胃气不和,影响纳谷磨化功能,肝胃郁热上干,胃津炼聚为湿,是以舌苔灰黑而干。数月来虽经服药调治,方药以治胃为主,其热源于肝经,木火不静,病根难除。拟以清泄肝胃,药用冬桑叶15克、牡丹皮10克、水牛角片15克、麦门冬15克、黄芩10克、白蒺藜15克、法半夏6克、佩兰10克、炙内金6克、石见穿20克、生甘草5克、茵陈10克、茅根30克。服药14剂,症状改善,舌苔灰黑渐退,舌上渐润,乃去水牛角片,改桑叶为10克,加谷麦芽各15克,继服14剂,诸症均安,舌苔薄白。随访2年,症状不着,舌色如常人。
此例所用桑叶、丹皮,凉而不寒,清肝经之郁热,加水牛角取其凉血清热,黄芩、白蒺藜泄肝,麦门冬生津养胃,茵陈、茅根清利而使湿热下泄,佐以半夏、佩兰和胃化湿,因其郁热生于肝,犯于胃,热中又夹有湿,以热为主,以湿为次。且既有食欲不振,胃脘痞胀,故不用寒损胃之品。本例重在清肝化湿,示其治病必求其本,用药贵在变通。